APP下载

“中国地质瑰宝”再登国际舞台

2024-10-28倪思洁

科学大观园 2024年19期

中国三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分别是位于内蒙古的“植物庞贝城”、位于四川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广西的桂林喀斯特。

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中国三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分别是位于内蒙古的“植物庞贝城”、位于四川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广西的桂林喀斯特。

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是地质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这次入选的3个地质遗产地是我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目前的保护状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9月3日,在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说。

“植物庞贝城”:被火山灰完整保存下来的森林遗址

2.98亿年前,地球正值二叠纪时期。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地区,倾泻而下的火山灰掩埋了一大片沼泽森林。历经数亿年矿化,这片沼泽森林被埋在乌达煤田的两个煤层之间。

1998年,科学家发现了这层植物化石,并认为它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发现它源于火山作用而形成。就像当初意大利庞贝城因火山灰掩埋得以完整保存一样,被火山灰保存下来的精美热带成煤沼泽森林,是最早的二叠纪成煤森林,也是地史时期成煤森林的特异埋藏记录。它由此被命名为“植物庞贝城”。

在“植物庞贝城”里,植物群由七大类植物构成,包括石松类、有节类、蕨类、前裸子植物、种子蕨类、科达类和苏铁类,涵盖了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类群。许多化石记录了昆虫与植物间的取食作用、植物间的攀爬等相互作用,保存了地史时期热带雨林群落及其中不同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细节。

“‘植物庞贝城’囊括了五大世界之最。”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植物庞贝城”地质遗产地提案人王军介绍,“它有世界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复原、最丰富的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

王军表示,“植物庞贝城”已经成为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对于探索和预测地球的宜居性演变规律极具价值。英国、美国、捷克、德国和中国约30名专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经发表了60多篇关于其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的论文,相关深度研究仍在继续。

“‘植物庞贝城’处于边生产边保护的状态。”王军介绍,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平衡矿产开发与化石保护,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好化石,加快完成“植物庞贝城”摸底工作,采取符合实情、合理、科学的保护措施。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遗址

如果去四川自贡旅行,你会发现旅行博主推荐的景点中一定有自贡恐龙博物馆。这是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近3年累计接待观众267万人次。

博物馆依托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而建。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盆地自流井背斜的东北端,占地约7万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发现。

这里有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也是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独特的恐龙骨骼结构,如蜥脚类恐龙的尾锤、剑龙的肩棘等,对于推断恐龙的行为至关重要。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是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代表性化石产地,也是中国最早、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从各个方面为研究恐龙及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地质遗产地提案人曾小芸说。

她介绍,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已经从这里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通过研究命名了古脊椎动物26属29种,包括蜥脚类、基干新鸟臀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翼龙类和兽孔目类,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其中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化石名录的有15种。

与此同时,国内外科学家已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刊5期、科普专著6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小芸介绍,以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为基础,我国先后建立了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和自贡化石产地等,正在持续完善保护规划内容。

“我们也在实施保护项目,积极争取和参与多项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有关的项目,例如四川省典型地质遗迹保护与监测项目、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调查勘探项目等;积极与高校合作,研制出新型纳米二氧化硅等材料,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化石保护。”曾小芸说。

广西桂林喀斯特分布面积2665平方公里,以漓江为纽带,景观要素丰富。奇特的峰林、峰丛、谷地和平原,清澄回环的水流,嶙峋斑斓的崖壁,瑰丽奇艳的洞府,是桂林喀斯特最美丽的点缀,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

桂林喀斯特:诗画里的地质遗迹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的美已经在历朝历代的诗词中被广为传诵,桂林山水也被印在了20元人民币和邮票上。

广西桂林喀斯特分布面积2665平方公里,以漓江为纽带,景观要素丰富。奇特的峰林、峰丛、谷地和平原,清澄回环的水流,嶙峋斑斓的崖壁,瑰丽奇艳的洞府,是桂林喀斯特最美丽的点缀,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早在17世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曾探索了88个桂林岩溶洞穴,创造了“峰林”和“峰丛”两个术语。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是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代表性化石产地,也是中国最早、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从各个方面为研究恐龙及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桂林喀斯特地质遗产地提案人陈伟海介绍,如今,关于岩溶的研究侧重于进一步了解岩溶动力学,建立“峰丛”和“峰林”同时演化模型。桂林喀斯特有峰丛1285平方公里、峰林1167平方公里;石峰有11400座,其中峰丛石峰7900座、峰林石峰3500座,同时拥有面积相当的峰林和峰丛两种主要岩溶地貌类型。

“桂林喀斯特,特别是峰林平原,是世界上最典型、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世界其他地区无法比拟,是极为珍贵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遗迹。”陈伟海说。

他介绍,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地貌的世界典范,发育于地层产状平缓、岩层巨厚而纯净、厚度达3000米的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的石灰岩中,在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上,发育了连片分布的峰林喀斯特、峰丛喀斯特、喀斯特峡谷河流和数以万计的洞穴。在漓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上展示的喀斯特塔峰,在世界上是极其稀有的,是全球塔状喀斯特的模式地。

鉴于桂林喀斯特的这些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荐其参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桂林喀斯特有幸成为世界地质遗产地之一,我们将进一步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桂林喀斯特地质景观和漓江自然资源的保护。这有助于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