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4-10-27孙豪杰潘媞银措杰韩进满朱兴窕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地区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在增加,这对各地区的发展,尤其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做好气象研究与分析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介绍了气象科普的意义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现状,提出了气象科普传播的优化策略,并总结归纳了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工作的经验,以期创新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气象科普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科普;优化策略;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3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样的地理环境。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该地区的气象科普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工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1 气象科普概述

1.1 气象科普的意义

作为一种科学普及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气象科普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参与。结合当前社会实践,气象科普具有以下2点现实意义。

第一,气象科普的普及和应用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象、了解气象,社会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也会随之增加。这种良性的循环不仅推动气象科学的进步,还为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保障[1]。

第二,气象科普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会激发公众的探索精神,这不仅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还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动力。

1.2 气象科普的传播途径

现阶段的气象科普工作有多种途径,主要表现为:

(1)媒体传播。媒体传播是气象科普的先锋队。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渠道,将气象科学知识广泛传播给大众。

(2)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气象科普的主力军。通过组织气象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展览、科普宣传等活动,公众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气象科学的奥秘。

(3)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在气象科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涌现。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布气象信息、科普文章等,让公众随时随地获取气象科普知识。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气象科普的重要基地。将气象科学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2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现状

2.1 气象科普的普及程度

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居民对气象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且不同区域的气象科普普及程度呈现显著差异。特别是四川省偏远地区,居民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经济发展的滞后等多重限制,对气象知识认知不足。

2.2 气象科普效果评估

在气象科普工作实践中,对其效果的全面评估是气象科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四川省通过多种方式对当地居民气象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包括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

就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科普调查评估来看,大部分居民对基础的气象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无疑是科普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但是在评估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实际应用气象知识的环节,大部分居民表现欠佳。

此外,评估结果还进一步揭示了当前气象科普工作在传播方式和内容层面上的不足,包括传播方式单一、内容的枯燥性等问题。这都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居民对气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气象科普传播的优化策略

3.1 提高气象科普的普及率

气象科普作为连接公众与气象科学知识的桥梁,其普及程度直接影响了人们在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时的应对能力。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气象科普传播体系以提高气象科普的普及率是十分必要的。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气象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内容。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制作和发布高质量的气象科普内容,确保信息准确、易懂,从而帮助公众建立起对气象知识的基本认知框架[2]。在传统媒体利用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体平台不仅拥有海量用户,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气象科普内容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触达受众。因此,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传播路径,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气象科普素材,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气象科学的魅力。

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旨在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量身定制气象科普方案。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通过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将气象科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他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针对成年人群体,则可通过社区讲座、线上研讨会等形式,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气象科普知识,满足他们对于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需求。

加强学校教育在气象科普中的作用。学校是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将气象科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整体科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紧密合作,共同研发适合不同学段的气象科普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积极推动学校开展气象科普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参与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2 创新气象科普的传播方式

在现代社会,气象科普的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形式,而是越来越多地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生动的科普体验。这种变革不仅让气象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而且在很大限度上提升了公众对于气象科学的兴趣和认知。

在创新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过程中,应强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使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现象。同时,多样化的科普作品也是气象科普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过去,气象科普往往以专业书籍或文章的形式出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难免显得枯燥乏味[3]。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科普作品开始采用漫画、动画、小说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复杂的气象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互动平台的建立也是气象科普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线上问答、专家解答等方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向专业人士提问,从而获取准确的气象知识和信息。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科普传播的效果,也让公众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科普的传播并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一种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优化气象科普的传播方式时,需要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让公众在了解气象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进一步拓展气象科普的传播渠道和形式。例如,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定期发布气象科普知识、解读气象现象、分享气象趣闻等内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还可以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气象科普活动,如气象知识竞赛、气象观测体验等,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气象科普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以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最新、最准确的气象科学知识。

3.3 完善气象科普的效果评估体系

健全的效果评估体系能够帮助把握气象科普工作的进程,了解其在公众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为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要紧密围绕气象科普的目标和内容,还能够对其影响进行量化衡量。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气象科普工作的成效,为后续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

在制定评估指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气象科普的特点和公众的需求。例如,关注科普内容的准确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效果[4-6]。同时,还应关注科普活动的参与度、互动性和社会影响力等指标,以全面反映气象科普工作的综合效果。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可通过调查问卷、线上评价等手段,积极收集公众对于气象科普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将成为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通过认真分析每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并改进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公众需求[7-8]。

在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数据分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评估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准确识别气象科普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改进空间。这些数据将为优化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使得决策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

4 案例分析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当地气象部门与政府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气象知识宣传活动。气象部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并播放气象科普视频等形式,将复杂的气象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设灾害预警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准确的预警信息传达给居民。定期的应急演练活动也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应对气象灾害的技能和知识。在这些举措综合作用下,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居民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有效避免或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而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气象科普工作则巧妙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语言习俗。气象科普信息要真正触达人心,就必须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于是,当地气象部门利用民族节庆活动,将气象知识编排成歌舞、戏剧等表演等形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普教育。同时,通过翻译和制作双语(藏语和汉语)科普材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这种“文化搭台、科普唱戏”的方式,不仅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气象知识,而且有效地扩大了科普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气象科普工作则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当地气象部门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普教育、实践体验和预警服务于一体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这个基地里,不仅有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供人们参观学习,还有专业的科普讲解员为人们解答疑惑。基地还定期举办各类气象科普活动,如气象知识竞赛、气象观测实践等,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地还为当地居民和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气象服务,包括实时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真正实现了科普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建设和运营气象科普基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气象科普工作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而且为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3个气象科普案例充分展示了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气象科普工作不仅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气象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而且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9-10]。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同时,还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案例中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5 结束语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科普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有关部门需持续加大科普力度,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以提高科普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同时,应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气象意识和防灾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多杰措,刘琼,范明.四川省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与提升对策[J].海峡科学,2023(11):186-190.

[2] 赖雨薇,黄归兰,唐耀航,等.基于AR触控技术在气象科普领域的应用探索[J].科技传播,2023,15(21):20-23.

[3] 丁书萍.气象科普宣传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 2023,21(21):245-248.

[4] 徐海燕,赵惠芳,林建斌,等.传统文化与气象科普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海峡科学,2023(10): 169-172,177.

[5] 王晓凡,刘波,武蓓蓓,等.气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气象科普产业发展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3):17-20.

[6] 郭睿达.浅谈气象科普工作与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融合发展[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1):192-194.

[7] 燕妮,迎春.浅谈新媒体短视频在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优势[J].内蒙古气象,2023(4):25-28.

[8] 陈农,高海虹,郭丰赫.全媒体时代气象科普传播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 (14):16-18,22.

[9] 陈晓颖,孙啸,艾文文.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以“特征风”气象科普产品设计为例[J].新闻传播, 2023(12):112-114.

[10] 洪芳玲,吴峻石,徐杰.针对不同受众的气象科普讲解策略研究:以宝山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例[J].科技视界, 2023(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