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4-10-27胡花韩啸巫志刚帅川周燕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基于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和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Excel软件、Surfer软件分析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遂川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以20~30 mm量级为主,年次数波动较大,月次数集中出现在6—8月;日次数主要出现在15:00~19:00,夜间至上午的次数较少;近5年来,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频次高值区位于中北部,西部和东部为降水频次低值区,区域逐月总次数呈正态分布,集中发生在5—8月,日次数于午时出现的频率极高,上午和夜间出现的频率较低,集中发生时段为14:00~21:00。

关键词:遂川;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副热带天气系统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3

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吉安市西南部,其西北部与井冈山的罗霄山脉相连,西与湖南省桂东县、炎陵县交界,总体地形为山多田少,地势呈向东北开口的“簸箕”状,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分布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是吉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多的县[1]。由于西部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水较为集中,加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作用,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高,尤其遇短时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2]。据遂川县应急管理局统计,2018年6月7—10日遂川县受暴雨影响,约11.56万人口受灾,转移安置人口约1.93万人,倒塌房屋1 532间,直接经济损失32 730.8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5 880.1 hm2,损坏灌溉设施140处,水利经济损失820万元,通信中断10 h。

近年来,随着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为深化对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演变规律的认识,将研究对象由年、季气候特征逐渐转为短时强降水特

征[3]。王楠等[4]通过研究陕西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10 mm/h较适宜该省短时强降水界定;陕西省短时强降水多以零散分布、阵发性为主,且对暴雨日具有影响。王郦等[5]选取了3个防洪城市共46个站点的数据资料,分析文山州3个防洪城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认为3个防洪城市极值出现时间与各县(市)短时强降水高峰期相对应。黄春华等[6]基于小时雨量的防城港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认为短时强降水大值区位于十万大山南侧的迎风坡及喇叭口地形,短时强降水日变化特征明显。

遂川县1951—2010年暴雨多发生在夜间,以降水量50.0~99.9 mm的暴雨居多,但目前仍缺乏对遂川县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因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近40年国家站汛期小时雨量、近5年51个自动站,针对遂川县短时强降水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进而更好地强化“一小时叫应”气象服务工作,以期减少此类天气造成的各项损失。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中央气象台定义的短时强降水作为标准,即1 h

降水量≥20 mm的降水量,1天中一个站多次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时次累加统计。由于区域站建站时间较晚且不统一,为了保证区域站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选取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和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资料来源均为江西省气象局。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类,通过归类汇总、对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进行年代际变化特征、月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分析,再采用Surfer软件对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进行克里金插值,提高插值所得区域分布图结果的精准性。

2 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的强度特征

近40年来,县城每小时平均降水量为0.22 mm,共出现218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平均29.3 mm/h,以20~30 mm量级为主,占67%;40~50 mm与>50 mm的次数相差不大,分别占比为7%、6%。最大1 h雨强为87.7 mm,出现在1992年6月15日16:00;其次为71.6 mm,出现在2012年8月21日15:00。短时强降水年极值集中出现在6月和8月,40年中分别出现了13次和12次,共占比62.5%。

2.2 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近40年来,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年平均为5.5次,2006年和2008年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最多,高达12次;其次为2019年,出现了11次,1989年未出现短时强降水。根据图1可以得出,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年累积次数呈增加趋势,但其线性趋势线拟合优度较低,效果较差,可忽略,存在波动变化规律。与李琛等[7]

认为2007—2012年北京短历时强降雨的次数大体呈递增趋势,但各年发生的次数差异较大的结论类似。因此,近40年来,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总体按照不定期的“先下降再上升”的波动持续变化,同时存在极端性(图1)。

2.3 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月分布特征

近40年,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3日06:00,最晚出现在9月28日20:00。汛期短时强降水从5月开始增加,集中出现在6—8月,9月开始回落,正好符合“七下八上”多雨时段的说法。6月短时强降水次数占比最多,为27.1%,4月占比最少,为7.8%(图2)。

2.4 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日分布特征

00:00~14:00短时强降水总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波动趋势,比较平稳,各时段出现的短时强降水次数相差不大,15:00~19:00短时强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16:00~19:00先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20:00~23:00呈稳定波动状态。总体而言,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夜间至上午次数较少,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5:00~19:00是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主要受地形和午后热对流的影响(图3)。

2.5 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更直接、客观地描述遂川区域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urfer软件,以各区域站点短时强降水量为基础,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法,获得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图。

近5年来,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极大值出现在2018年9月21日00:00禾源镇,为116.4 mm;其次是2018年8月23日01:00枚江镇,为86.1 mm,每个站年平均次数为5.13次。降水频次高值区位于中北部,有3个强降水中心,西部和东部为降水频次低值区。这种分布状态与天气系统、大气状态、地形地貌有着密切关系。遂川县中北部处于喇叭口地形,喇叭口效应加上迎风坡效应,使得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北上遇到山体阻挡被迫抬升,加强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增加了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次数和量级(图4)。

2.6 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月分布特征

近5年来,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12日17:00,最晚出现在9月25日17:00。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逐月总次数分布图呈正态分布,集中发生在5—8月,占总次数的86%,其中,8月最多,共发生了320次,4月最少,共发生了52次。

根据2018—2022年汛期遂川县51个区域站月累计短时强降水总次数分布图(图5)可知,4月短时强降水次数分布零散,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少,最多为东部,共发生了4次,大部分地方未出现短时强降水或只发生了1~2次。5月短时强降水次数逐渐增多,全县大部分站点都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南部有2个短时强降水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黄坑、高坪、左安、汤湖一带。6月受季风影响,短时强降水次数明显增加,每个站点都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平均每个站点6~7次,在中部和东北部各有1个高值区,中部高值区位于大坑、泉江一带,其中,大坑站点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共发生了16次,东北部高值区位于衙前,共发生了14次。7月受副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短时强降水较6月略微减少,平均每个站点5~6次,高值区位于中北部、南部以及东部。8月短时强降水较7月频率增加,受台风和地形影响,中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高值区,强中心为溪口村站,共发生了16次,呈放射状分布。9月短时强降水频次明显回落,高值中心下降为9次,高值区和低值区交替分布,同时,西部山区、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没有出现短时强降水。

2.7 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日分布特征

近5年来,遂川县51个区域站逐时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短时强降水在午时发生的频率极高,上午和夜间发生的频率较低。集中发生时段为14:00~21:00,12:00开始进入高发时段,并呈指数增长,15:00达到峰值,共发生148次,15:00~17:00频次略微减少,17:00~18:00有所增加,18:00~21:00呈减少趋势,22:00至翌日11:00呈低频次稳定波动状态。

3 结论

选取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和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探讨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近40年来,遂川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以20~30 mm的量级为主,年极值集中出现在6月和8月;年次数波动较大,年平均次数为5.5次;月次数集中出现在6—8月;日次数主要发生在15:00~19:00,夜间至上午发生次数较少,与兰小建等[8]研究的衢州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短历时强降雨发生频次最多时段为18:00~19:00的结论相似。

(2)近5年来,遂川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频次高值区位于中北部,西部和东部为降水频次低值区,每个站年平均次数为5.13次;区域逐月总次数分布图呈正态分布,集中发生在5—8月。4月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少,大部分地方未出现短时强降水。5月南部为高发区,集中分布在黄坑、高坪、左安、汤湖一带。6月每个站点都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在中部和东北部各有一个短时强降水高发区。7月次数略微减少,高值区位于中北部、南部以及东部。8月降水频率增加,受台风和地形影响,中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高值区。9月频次明显回落,高值区和低值区交替分布;短时强降水于午时发生的频率极高,上午和夜间出现的频率较低,集中发生时段为14:00~21:00。

参考文献

[1] 朱凤霞,林浩.浅谈ASTER GDEM和MERRA数据在山地风电场选址中的应用[J].风能,2015(11):66-69.

[2] 魏思佳.备预不虞 化险为夷:多起成功避险案例经验观察

[J].中国应急管理,2023(6):28-31.

[3] 许宏波,谢屹然,谢银剑.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6):190-195.

[4] 王楠,井宇.陕西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5):13631-13634.

[5] 王郦,郑芬,王兴刚.文山州防洪城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22,34(1):67-72.

[6] 黄春华,黄滢,林文桦,等.基于小时雨量的防城港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21,45(5):99-102.

[7] 李琛,李津,张明英,等.北京短历时强降雨的时空分布[J].气象科技,2015,43(4):704-708.

[8] 兰小建,余丽萍.衢州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短历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J].浙江气象,2017,38(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