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024-10-27孔震孔波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成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分析了森林培育技术的内涵,探讨了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意义,剖析了当前森林培育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培育;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3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作为地球的“绿肺”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森林培育技术管理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其涵盖从种子选择、育苗、造林、抚育到森林经营管理等环节。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而且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当前的林业实践中,虽然技术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更新缓慢、管理措施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森林培育技术内涵分析

森林培育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和人为干预,促进森林资源的生长、更新和利用,保障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称。

古代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种植等方式对森林进行了基本的管理和利用,但随着人口增长和文明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过度砍伐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森林培育技术开始逐步形成并得到应用。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木材、纤维等森林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森林资源面临严重破坏和枯竭的危机[1]。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各国纷纷开始了森林培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过去的百年间,森林培育技术经历了从传统经验积累到科学理论探索、再到现代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包括树种选择、造林密度、管理理念更新、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强调科学技术与经验知识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意义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1)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能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通过科学的树种选择、合理的造林密度和优化的管理措施,促进森林生长和更新,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2)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有助于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其吸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保护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为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3)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能够提高森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拓宽森林产业链,促进林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4)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强化有助于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通过科学管理森林结构和布局,提高森林的抗风抗旱能力,有助于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3 森林培育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森林培育技术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不仅影响森林培育的效果,也制约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部分地区的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技术手段的落后也限制了森林培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和推广。

第二,森林培育应科学地规划和布局,以确保林木资源的合理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往往导致林木资源分布不均、林分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森林培育的效果,也增加了生态风险。

第三,森林培育技术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然而,部分地区的林业产业面临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研创新受限;而人才匮乏则限制了森林培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监管机制。然而,部分地区的林业监管部门存在职能不清、监管不到位等现象。这导致森林培育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惩处,从而影响了森林培育的整体效果。

第五,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不仅是林业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部分地区的社会公众对森林培育技术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这导致森林培育工作缺乏社会监督和参与,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 科学选择树种,优化整地工作

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树种选择时,林户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水资源等因素,以及树种对于病虫害的抗性、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等特性。在实际操作中,林户可引入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以及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树种,如固碳能力强、水土保持效果好的树种,来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还需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以降低生态风险,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除选择树种,优化整地工作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还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3]。在整地过程中,应根据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整地方式。例如:对于生长迅速的树种,可选择全面整地,以充分暴露土壤,增强光照和通风效果;而对于生长较慢的树种,则选择局部整地,以保持土壤的水分和肥力。

注重整地工作的可持续性。在整地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地形的稳定和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整地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整地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例如:某国有林场位于寒温带,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和。林场管理者摒弃了以往单纯追求木材产量的做法,综合考虑了树种的耐寒性、生长速度、木材质量以及生态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了红松、云杉等耐寒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作为主力树种,并采用机械化整地的方法,将林地表面的杂物、残枝等清除干净,同时对土壤进行了适当的翻动和混合。此外,还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的不同,选择了合适的整地方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2 注重造林密度,发展混交林

造林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的树木数量。合理的造林密度不仅能确保树木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水分,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过密的造林可能导致树木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树木生长缓慢、病虫害频发;而过疏的造林则可能导致森林资源浪费,影响森林的整体生态效益。

在设置造林密度时,林户须考虑树种特性、土壤条件、气候因素以及经营目的等。例如,速生树种宜采用适度密植,而慢生树种则需要更大的空间以确保其充分生长。同时,随着树木的生长,还需适时进行间伐,调整林分密度,以保持森林的健康和稳定。

混交林是指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相较于单一树种的纯林,混交林具有更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更高的经济效益[4]。发展混交林不仅能提高森林的抗逆性跟抵抗力,还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例如,在湿地或山地地区,可以同时种植防风固沙树种和木材用树种,如沙柳和松树混交,既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目标,又能够获得木材和其他经济产品。

在发展混交林时,林户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搭配,并注重树种间的相互促进和生态和谐。例如:某地根据土地条件和树种特性,合理安排树木的间距和排列,确保每棵树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将不同树种进行混交种植,如杉木、松树与果树等。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片混交林生长状况良好,各种树种相互促进生长,提高了整体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多样性。而且,混交林不仅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还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抗灾能力,并且,混交林模式还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和特色林产品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3 更新管理理念,实施全面培养

传统的森林培育管理理念往往注重短期的木材收益,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多样性。因此,林户需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强调生态优先、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将森林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还需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森林培育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而全面培养指的是从种子选择、育苗、造林到抚育管理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技术干预和管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进行种植;在育苗阶段,应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确保苗木质量;在造林阶段,应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造林布局和密度;在抚育管理阶段,要定期进行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林木健康成长。同时,要注重对森林从业人员的全面培养,发展全方位的人才队伍,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不仅需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跟知识水平,还应增强其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5]。

以山东省崂山林场为例,近年来,该林场实施“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管理新理念,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系统等,对森林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同时,还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种植乡土树种、建立混交林等方式,丰富森林生物群落。此外,还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森林培育技术和管理理念。并通过举办管理研讨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跟决策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该林场的森林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更重要的是,这种全面培养的森林培育策略不仅提高了林场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

4.4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病虫害防治

一方面,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并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森林健康状况,为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严格执法,打击非法砍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维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此外,林业部门需要与环保、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森林培育政策和技术标准。通过跨部门合作形成合力,以更好地保护跟利用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6]。并且,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包括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等环节,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还需加大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例如:某地近年来遭受严重的松材线虫病侵害,当地林业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了监管。首先,制定了严格的防治规范,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其次,建立了松材线虫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在防治手段上,林业部门采用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再次,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最后,加强了对林业工人的培训,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区域的松材线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林业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

5 结束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至关重要,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且对于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林业人员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不断推动科技与管理的融合,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森林的健康和稳定筑起了坚固的防线。同时,也需关注社会的参与,增强公众意识,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让群众自觉地加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自然遗产。

参考文献

[1] 纪鹏,蔡德万,隋士凤.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建设对策研究:以招远市国有罗山林场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4):142-144.

[2] 李许文.林木种苗与森林培育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3 (20):112-114.

[3] 陈春霞.浅谈强化森林培育促进林业现代化[J].河南农业, 2023(26):36-38.

[4] 江敦舜.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智慧农业导刊,2021,1(20):35-37.

[5] 赵建江.浅谈加强森林培育技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有效途径[J].种子科技,2021,39(9):99-100.

[6] 邓海燕,莫晓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综述[J].桉树科技, 2017,34(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