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024-10-27张晓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林业作为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探讨了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阐述了生态理念,详细分析了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针对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与方法,为林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林业栽植;病虫害防治;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0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为活动的增加,林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林业管理侧重于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另一方面,林业病虫害的暴发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健康和生产力,导致了生态系统失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1-2]。基于此,从生态理念出发,深入探讨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科学的栽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为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 生态理念在林业中的应用概述

1.1 生态理念的基本内涵

生态理念源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强调自然界中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关系的影响[3]。其核心概念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和遗传变异性的总和,是生态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基础;可持续性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生态理念的兴起为林业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在林业领域,生态理念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森林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科学的林业管理,提升森林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引导林业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5]。

1.2 生态理念在林业栽植中的具体措施

第一,选择优质树种。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林木工作者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树种进行栽植。这不仅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还可以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

第二,实施混交造林。在造林过程中,林木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树种混交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森林结构。这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6]。

第三,加强抚育管理。在造林后,林木工作者要对幼林进行及时的抚育管理,如除草、施肥、修剪等。这可以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森林的产量和品质。

第四,保护原生植被。在造林过程中,林木工作者要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和地被物,以减少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可以利用原生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

2 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

2.1 树种选择与物种多样性

在林业栽植中,树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同时,保持物种多样性也是确保森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7]。本土树种的适应性强,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契合,其更容易存活和繁衍。使用本土树种进行栽植有助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此外,本土树种往往与当地的动植物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关系,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而外来树种在为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新的遗传资源和生态功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态风险,如与本土物种竞争资源、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等[8-9]。

此外,林分结构对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林分结构是指森林中树木的组成、分布和配置。合理的林分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例如,通过混交造林可以形成复杂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10]。多样化的物种组成可以增强森林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同时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保护等。为了维护物种多样性,林木工作者可以在栽植过程中选择不同树种进行搭配,避免单一树种造成的生态脆弱性。

2.2 生态位理论在林业栽植中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有助于林木工作者理解和规划林业栽植,确保各物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和谐共存。生态位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包括其所需的资源、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了解物种的生态位有助于预测其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通过分析和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位,林木工作者可以更科学地规划林业栽植,避免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物种间的协同共生。

在林业栽植中应用生态位理论,要根据树种的生态位特性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竞争,促进生态位互补,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11]。例如,通过识别喜阳和耐阴树种的生态位差异,林木工作者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其中喜阳树种在上层充分利用光照,而耐阴树种则在下层或半阴环境中茁壮成长,形成一个生态位互补的立体生态系统。

同时,林木工作者可以将快速生长树种与慢速生长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搭配栽植,这不仅能迅速恢复森林植被,而且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经济产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12]。这种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林业栽植模式,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生态恢复与人工林建设

生态恢复项目对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植树造林、湿地重建、草地改良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人工林建设方面,林木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其价值不应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要更多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林木工作者在规划时,要选择适合的本土树种,这不仅可以保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还能减少因单一树种大规模栽植引发的病虫害风险[13-14]。此外,人工林的建设还需考虑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连通性,这不仅有助于物种之间的迁移和基因交流,而且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康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

3 生态理念下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生态防治的原理与策略

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为主要的防治技术。其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来消灭病虫害,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破坏生物多样性,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生态防治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控制机制,通过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抑制病虫害的暴

发[15]。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天敌、寄生生物和竞争者,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非靶标生物,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3.2 综合防治体系构建

综合防治体系是一种系统性的病虫害管理策略,它结合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旨在达到最优化的病虫害控制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综合防治体系是以预防为主,通过监测病虫害的动态,及时采取行动,避免病虫害的暴发。例如,通过适时修剪、清除枯枝落叶、调整树种结构等方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在策略上,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抗虫性、合理布局作物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这种策略能够显著减少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此外,还需要采取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管理措施,确保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3.3 先进技术与工具在防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作物生长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智能化监测;通过智能化监测,可以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此外,新兴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展现了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巨大潜力。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可以通过修改作物或天敌的基因来提高其抗虫性或增强天敌的捕食能力[16]。这种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作物的抗虫性,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编辑技术也面临着技术难度、伦理道德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确保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有效应用。

4 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的实践

4.1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林业栽植及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u6iTvJC1J1iqKkiobx6Rw==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病虫害监测具有滞后性,现有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往往难以在病虫害初期捕捉到其踪迹,导致错失了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机,这不仅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其次,化学农药的滥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尽管短期内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化学农药的残留对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频繁使用化学农药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后续的防治工作陷入恶性循环[17]。

最后,技术与知识的匮乏成了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在部分地区,林木工作者对生态理念下栽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直接影响到生态林业实践的

成效[18]。

4.2 实践经验

在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是关键。这意味着林木工作者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业工作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林木工作者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防治效率。例如,面对监测滞后、化学农药滥用和技术知识缺乏时,林木工作者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监测,通过实时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自动监测和早期预警。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有助于在病虫害暴发前采取预防措施,极大地减少了损失。同时,采取生态防治措施,以确保防治措施不影响生态环境。

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林木工作者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力军,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林业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同时,通过鼓励科研机构与林业部门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确保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被应用实际工作,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此外,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同样重要。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防治措施,为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林木工作者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5 结束语

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林业管理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这不仅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未来,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将继续朝着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加之跨学科合作、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共同加持,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建立可持续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殷晒外草.生态理念下林木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3(9):22-23.

[2] 吴鹏.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2):181-183.

[3] 杨德利,张晓静.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76-78.

[4] 赵娜.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广东蚕业,2021,55(10):94-95.

[5] 李文芳.基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现代园艺,2020(8):61-62.

[6] 王丽敏.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途径[J].乡村科技,2020,11(30):79-80.

[7] 徐丽贤.基于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19(3):91.

[8] 郑玉良.生态理念下林业栽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181-183.

[9] 贾会楠.基于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198.

[10] 黄朝晖.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河北农机,2023(19):112-114.

[11] 杜咏梅.基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究[J].花卉,2020(4):256-257.

[12] 刘兴宇,王海龙.基于生态治理的现代林业育苗栽培技术: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9):53-55.

[13] 高艳波.浅析干旱地区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3,46(3):98-100,54.

[14] 陈红华,艾志强.林业技术推广在抚州市东乡区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20):115-117.

[15] 黄力令,姚碧腾.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2):105-107.

[16] 王应金.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5):99-100,120.

[17] 张樑.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湖北农机化, 2021(16):96-97.

[18] 吴润兵,高敏,张利萍,等.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湖北农机化,2021(1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