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10-27王秀平
摘 要:月季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较多。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暖,各类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导致月季栽培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月季生产效益的提高。基于此,从苗木的品种选择、培育方式、栽植要点、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月季的栽培及管护技术。
关键词:月季;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花卉种植
中图分类号:S68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03
月季是蔷薇科属的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高1~
2 m,小枝粗壮,绿色,有短粗的钩状皮刺或无刺。小叶3~5片,宽椭圆形至卵状圆形,长2.5~6.0 cm,宽1~
3 cm,叶缘有锐锯齿,两面近无毛;花重瓣至半重瓣,果梨形或卵球形,长1~2 cm,在我国以5—6月和9—10月开花最为繁盛,果期9—11月,国内许多城市将月季作为市花栽培。月季现已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园林绿化苗木[1]。
1 经济价值
月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应用极为广泛,其花朵美、大,色彩丰富,终年开花不断,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被誉为“花中皇后”,上市极为畅销。此外,月季的花、根及叶具有药用价值,有活血化瘀、被毒消肿之功效;花瓣还可用于纯天然芳香精油的提取;盆栽月季也是办公场所及家庭室内装饰、增绿的首选花品。
2 品种选择
月季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近年来,经过研发培育,月季品种繁多,常见的种类有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树状月季、灌木月季等,颜色有红、黄、粉、橙、白等,但在园林栽培上多使用以花大、色艳、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3 栽培技术
3.1 培育
月季培育主要采用枝条扦插和嫁接两种方式。月季枝条扦插在4月底到5月初进行,温度在20~25 ℃最为适宜,选用刚开完花的半木质化的、带有萌发小嫩芽的枝条作插穗,更容易生根成活,抗病害能力较强。一般扦插枝条以保留2个叶片分枝之间的长度即可,不宜过长,顶端修剪平整,底端修剪成45°斜切面。为进一步提高成活率,插穗枝条可先用生根粉剂和杀菌剂混合调制液浸泡处理后,再进行扦插。
月季嫁接适宜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选择适应能力强、抗病害性较强的野蔷薇作砧木最佳。先剪取生长健壮、芽点饱满的枝条作接穗,再将砧木平面处切一道T字形切口,然后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中,最后用塑料膜裹扎起来。
3.2 栽植
月季的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应选择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微带酸性土壤、不容易积水之处栽植。月季在南方一般采用畦垄栽培,在北方只要生长条件适宜,土地平整,施足基肥即可栽植。月季喜光,春、秋两季开花最多,但夏季高温天气对开花不利,长时间强光暴晒,易导致花瓣萎蔫或焦枯。
3.3 后期管理
月季喜欢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且不积水的地方生长。种植前增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月季生长所需养分;生长中期可进行根外施肥,即将营养液或微量元素肥料的稀释液喷施至月季的叶面上,通过渗入叶面组织后输导至整个植株,促进苗木健壮生长。
月季浇水的频率和水量根据多种因素而定,如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土壤温度等。一般情况下,春季是月季萌芽生长的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应增加浇水次数及水量。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浇水频次。冬季月季进入休眠期,停止生长,在入冬后,土壤封冻前浇1次水,浇足浇透即可。入冬前也可以施1次有机肥,帮助其安全越冬。
3.4 整形修剪
月季修剪一般在入冬前和春末进行,即在休眠期和生长期修剪。休眠期修剪的主要目的是塑造株形和清理枯死的、带有病虫害的枝条;生长期修剪主要是剪除生长瘦弱、密集的枝条,减少养分消耗,增加植株的通风透光性,控制病虫害蔓延,还可以促使其开出花朵大、色泽艳、形态美的花。修剪时要尽量避开天气炎热或雨水较多的时间段;修剪后,在肥水充足的情况下,40 d左右即能开花。因此,月季集中开花期可通过修剪控制,修剪时间可根据计划上市时间而定。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防治
月季生长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而出现多种病害,常见病害有黑斑病、白粉病、灰斑病、花叶病、缺素症和枝枯病,其中,黑斑病和白粉病属真菌性病害,危害最为严重。
4.1.1 月季黑斑病
(1)症状。黑斑病是典型的真菌引发病,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其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后,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感染。染病初期,叶片表面呈现出浅黑色或深褐色的斑点;染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墨渍状;染病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的叶子枯黄、叶片早落,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发病规律。该病以真菌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枯枝、落叶及芽苞上过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浇灌水或下雨天雨水的喷溅传播,由叶片表皮细胞直接侵入组织。只要叶片上有水,分生孢子即可快速萌发入侵,潜育期一般为7~10 d,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为3~4 d。昆虫也可传播,病菌在生长季节多次侵染。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最容易滋养病菌,导致病斑迅速蔓延扩大。新长出的嫩叶,尤其是春季6~14 d的新生叶片最容易染病,老叶的抗病性更强。植株整体生长衰弱,尤其是刚移栽的植株发病重。浇水方式方法不合理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连续多日阴雨天气、露地栽培密度大、通风透气不良,或管护不当造成的高湿环境,均有利于该病发生,一般降雨2周后出现症状。月季受黑斑病侵染发病概率最高,但受品种、土壤肥力、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多数枝条不叠加或竖立的、具有野生性能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叶片越厚、表面光泽度亮的品种抗病性也较强。
(3)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露地栽植密度或花盆摆放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透气;选择合适的浇水方式,不要从植株顶端向下淋浇或以“滋水”的方式喷洒浇;科学施肥,不可偏施氮肥,要增施有机肥或磷钾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②多栽培抗病品种和选用抗病性强的植株作砧木。③及时修剪并清理带病菌的枝条、落叶等;早春发芽前喷施3°Be的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及时铲除病株上的越冬病菌。④月季展叶或初发病时及时喷药,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1 2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
4 000倍液加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5 d喷1次,连喷3~4次,药剂交替使用的效果更好。
4.1.2 月季白粉病
(1)症状。在月季叶片、嫩梢或花芽上发病重,老叶相对发病较轻。嫩叶被白粉病入侵后,会表现出叶片表面及背面均布满白色粉层,之后白粉层上生成黄色小点,颜色逐渐加深、叶片卷起萎缩,受害严重时,叶片枯萎;嫩梢染病后,发育畸形或生长迟缓;花蕾染病后,受害轻的开展花朵畸形,严重的完全不开花,影响花朵产量及观赏性。
(2)发病规律。白粉病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由风传播,直接侵入,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16 ℃)、湿度较大(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较高(23~27 ℃)、湿度较小(40%~79%)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在这种条件下,可预见白粉病在3~6 d
后发生[2]。在9月底至10月中上旬,气温降低、空气潮湿以及植株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易发病;土壤缺少磷钾肥或氮肥过多易感病。但降雨对发生病害的影响不大。相比于露地栽培,温室栽培发病率高,温室移植出的携菌苗木又是露地栽培的初侵染源。南方地区露地栽培月季在3—5月发病重,北方地区露地栽培在5—6月和9—10月发病重。灌水采用滴灌,选择在白天浇水均能抑制病害的发生。不同的品种抗病性也有差异。研究表明抗病品种叶片中磺基丙氨酸含量很高,而感病品种的嫩叶中有β-丙氨酸,这正是月季白粉病粉孢子萌发所必需的物质,抗病品种或感病品种的老叶中则没有这种物质[2-3]。
(3)防治方法。①科607b5b6e616deafaa15a166e157fe56088cefd34e1f04321246878ff059fff7c学养护,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害能力。栽培时增大株距,剪去内侧多余芽条,提高通风透光度。②施磷钾肥,氮肥适量;灌水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以便使叶片保持干燥,不利于病菌孢子入侵。③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枝、病芽及病叶,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④早春发芽前,喷洒3°~4°Be石硫合剂,或喷施50代森铵800~
1 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在春季生长前期用50%多菌灵、波尔多液交替喷施多次,每隔10~15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1.3 月季灰斑病
(1)症状。该病危害叶片,染病叶片上产生不规则病斑,大小为2~7 mm,多散生在叶缘处,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湿度较大时,叶片表面可产生浅黑色霉状物,以叶正面居多,叶背较少。
(2)发病规律。大多数情况下,灰斑病菌以菌丝团潜伏在落叶或病叶上越冬,到翌年4月底至5月,当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时便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进行传播,6—9月潮湿或雨日多时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病枝病叶或植株根部带菌落叶,集中进行烧毁,并在周围撒施石灰粉或除菌剂。②春季萌芽前喷施3~5°Be石硫合剂。③发病初期,喷施12%绿乳铜乳油,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氟环唑等),或嘧菌酯等,对发病严重的区域可适量使用国光黑杀2 500倍液。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4.1.4 月季花叶病
(1)症状。其症状表现因月季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表现为花叶、叶片上产生不规则的浅黄色至橘黄色斑块;有的在叶尖、叶中部或近叶基部出现一条淡黄色单峰曲线状退绿带,或呈环状花纹;有的表现为黄脉、叶畸形及植株矮化。叶片斑块附近的小叶脉常为透明状。
(2)发病规律。病株带毒,病毒主要通过接穗或砧木嫁接传毒,虫害也能传毒;使用带病月季作接穗、砧木或插条将提高发病率;当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土壤缺水时,该病症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大。
(3)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防止带病毒的苗木进入栽培区。②扦插和嫁接时精心挑选无病植株,在扦插和嫁接前先将接穗进行消毒处理后再使用。③及时清除病株并销毁,减少毒源。④及时喷药防治,有效控制蚜虫、白粉虱等传毒昆虫。⑤发病初期喷洒生物制剂,如20%氨基寡糖素水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交替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杀菌药等,每隔5~7 d喷1次,连喷3次。
4.1.5 月季缺素症
(1)症状。缺氮时,枝条细弱、叶片瘦小且颜色变为淡绿色,从最下部的老叶开始变黄,之后慢慢干枯。缺钾时,植株根系生长不良,叶片颜色变黄,有的叶片边缘焦枯、叶尖向下卷曲,严重时叶片枯萎,易脱落。缺铁症,多发生在嫩枝及新叶上,先呈现出叶脉间黄化,但叶脉仍为绿色,后发展成整片叶子发黄或发白。缺镁症与缺铁症相似,不同的是缺镁时老叶叶脉间先黄化,后逐渐蔓延至上部新叶片,发病严重时全叶片变成黄褐色,甚至出现落叶和枝枯状况。
(2)发病规律。该病为生理性病害,即营养元素缺乏症,主要原因是植株生长期间缺乏氮、磷、钾、镁、铁等微量元素。配肥和施肥操作不当导致肥料营养元素流失,或增施肥料的配比失衡;土壤pH值、土壤温度及通透性等因素也会影响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
(3)防治方法。栽培前进行测土配方,科学、合理施肥,增施腐熟好的有机肥;酸性土壤可施生石灰或碳酸镁,中性土壤中可施硫酸镁,也可喷洒0.5%硫酸镁溶液。
4.1.6 月季枝枯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月季枝条、茎干。感病初期,茎秆上出现苍白、浅黄色、淡红色小斑点,之后扩展成中央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斑边缘呈紫色;染病后期,病斑下陷开裂,形成典型的溃疡斑,上面着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经常环绕茎部一周,引起病部以上变褐、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枝条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在环境潮湿的情况下产生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和浇灌水滴的溅散传播,自伤口或休眠芽侵入,尤其是从修剪伤、嫁接伤、摩擦伤和虫伤等部位侵入致病。因此,管理不善、过度修剪的植株,茎部受伤或树势衰弱的植株发病重。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加强修剪、嫁接后的管理,促使伤口早期愈合。修剪应在晴天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修剪口可涂抹治腐灵合剂。
②及时剪除病枝和枯枝,并集中烧毁。③认真观察植株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感病枝条、茎秆,应及时清除并销毁,并在剪切口涂抹愈伤膏,或连续多次喷施药物治理。④在发病初期或生长季节修剪后,及时喷施50%退菌特500倍液或2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也可在修剪伤口处涂抹1∶1∶160倍的波尔多液,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5 结束语
花卉栽培无论是在园林绿化、文化生活中,还是在经济生产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是人们改善空气质量、愉悦心情的方式之一。此外,花卉栽培出售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相关人员应大力研发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伏红,殷文奇.月季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有效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23,41(5):88-90.
[2] 何艳燕,王奕雯,毛纯,等.月季及其栽培管理技术探究[J].现代园艺,2022,45(1):56-58.
[3] 张秉君.月季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种子科技, 2023,41(1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