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4-10-27杜占军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强调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领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为教师重新审视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更是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新课标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正式实施,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核心素养课程观的启示,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学科特性分析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础性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主,结合《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由此可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础,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突出了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性,身体运动能力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关键。这一界定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任务,即通过身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体现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特征,这是由体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所决定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在这个阶段应当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和运动技能基础。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敏度六大基本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整体健康和运动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能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形态学和机能特征密切相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体能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身体素质要求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关注点如表1所示。

在水平一阶段,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的身体运动方法,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体育游戏,包含走、跑、攀、爬等基本动作,还可以设计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而到了水平四阶段,目标转变为在掌握技术的前提下运用技术动作,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在达到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组合的水平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并通过各种体育竞赛类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战中做出最佳的技术选择。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超越性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超越性特点指的是体育品德素养的培养,在体育课程的框架中,教师要对体育课程进行全面性、前瞻性的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运动行为来体现体育精神风貌,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体现。

规则意识不仅在体育运动中至关重要,更是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要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如按时上课、穿着规范、尊重师长、爱护公物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也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此外,利用体育竞赛平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样重要。在竞赛中,学生需要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展现公平竞争的精神,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要公正裁判,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让学生明白规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体育品德,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取得成功,更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内容实施的策略

(一)明确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

我国目前教育的主流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这种趋势强调了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品格,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其中,运动能力是基础,健康行为是关键,体育品德是保障。在这三个维度中,运动能力是核心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运动能力的引领来达成其他维度的目标,因为体育学科以运动认知性的教学为主,这也是体育的独特性所在,通过运动和身体行为表达,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中小学体育整体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以运动能力为引领的多元目标体系,这个多元目标体系体现了体育学科运动的基本性质和核心价值,并能够促进其他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同时,不仅促进了良好体育运动行为的养成,还能够培养体育品格。因此,体育教师在确定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设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课程设计既符合当前国际的主流趋势,也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二)注重主题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设计思路

体育教学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轻体能培养的教育缺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技术动作,而忽视了系统性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单元设计被看作一个关键的杠杆,能够推动整个课堂的转型,并引领“多元融合”的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单元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学科为主的系统化单元设计,二是以学生实际为基础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如果教学设计更多强调学科,容易造成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如果教学设计更多考虑生活化因素,教学就会忽视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削弱体育教学的本质,并容易出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错位。在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在达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的主题。这意味着将体育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内容根据学习主题进行调整,将分散在各个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成具有系统关联的单元课程内容,这样的单元课程设计能够促进学科系统化和生活化的有机结合,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撑。

此外,为了确保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教师还要关注以下几点:首先,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最后,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探索多元情境化的课时设计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在多元化情境中进行教学,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对体育知识形成全面认知。多元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体育运动技能以及建立体育品德与体育知识的联系,还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够让学生的体育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为此,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将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整合成不同主题的课程单元。这意味着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确保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其次,对课时进行设计,将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多元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课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个性特点以及身体素质,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运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以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体系。这意味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形成“基于问题或项目学习”的创新途径。教师要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实施这些创新策略时,教师要警惕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例如,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教学失去系统性和连贯性;盲目自主和低效探究可能使学生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尊重,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四)关注体验性的学习过程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以学生身体运动为基础,这种身体运动需要科学的体育运动技能作指导,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并通过各种运动项目的开展让学生用身体感受、体验并加强身体记忆,以此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身体来记忆运动技能的过程,因此体验性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与体验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在体验性的学习中形成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施课程应秉承“精讲多练”的原则。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精讲解、多示范,为学生提供更多身体运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技能的掌握过程,用身体记忆要领,从而感受到体育学科的独特魅力。通常一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保持在50%左右,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

其次,课时内容的实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关注体育课外衍生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运动体验。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前滚翻等技能时,教师可以将其与逃生技能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技能的重视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体验性学习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体育不仅是一门技能学科,更是一门育人学科。通过体验性学习,可以巧妙地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上解决,从而在体育学习和运动技能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规则意识和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技能上得到提升,更在人格上得到完善。

(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的校内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方面存在着局限性,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应用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将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多元化整合,能够改变以往教学中知识点碎片化的状态,挣脱“课时主义”教学的条件束缚。在真实的多元情境中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运动过程,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