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数学多样化学习方式
2024-10-27陈德坤
数学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性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低学段数学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生机与刚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下,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加强对数学教学的认知,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承担起指导学生正确学习的重任。本文以“跟我学数学”活动为例,探讨新课改视域下小学低学段数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数学是一门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科目,也是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刚进入小学校园,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形成。更关键的在于,低学段的学生没有经过逻辑思维的培训,缺乏对事情进行理智分析的能力,所以,当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会认为数学学习很难。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若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会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枯燥、复杂,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但此时往往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单向讲授为主,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提高学习质量。
一、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没有一种知识是抽象存在的,知识包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空间内高质量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应该根据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等因素,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多媒体、生活化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高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他们在趣味盎然的环境中积极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中。与此同时,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这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情境教学
近年来,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学中,“四边形”的概念十分重要,教师先进行定义的说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互相转变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分析其共同点和区别。多媒体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图形之间的变换过程,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同时,多媒体特有的动画功能实现了对知识数据的转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另外,由于低学段学生年龄较小,对他们来说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复杂,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上学生思维还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而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式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乐趣。
(二)多元故事情境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低学段的小学生而言,其更爱听故事、看动画片,尤其是带有神秘色彩的童话故事或科幻故事,这类故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所以,教师在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时,可以先将知识渗透进趣味故事中,将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出需要探究的加减法习题,如“51-9”,随后创设一个富有童趣色彩的情境:“王爷爷的羊圈里一共有51只小羊,新年到了,王爷爷挑出9只送给了他的邻居们,那么现在的羊圈里还剩多少只羊呢?”这种童趣故事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加减法知识的应用。
(三)生活化情境
低学段的小学生刚踏入小学校门,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观念,对陌生而枯燥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趣味性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联系,从生活中收集教学素材,并利用生活场景和生活现象等开展相应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后,趣味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这需要教师从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天然性联系等角度,在学生所熟知的情境中引导其去完成数学学习。换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趣味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其所熟知的情境出发,创设有关的学习情境,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习内容具有生活性,又能让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情境中,积极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在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物品的称重,并选择自己身边的物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二、构建游戏活动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其本身尚未脱离童稚时期好玩的天性,因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非常活跃,难以将注意力充分地集中在课堂上。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创造力与联想力也较强,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教学活动,用趣味化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探索丰富的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游戏活动教学能够有效改变数学知识的传播形式,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达到教育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的游戏活动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亲身体验类游戏活动
课堂游戏是新时期活动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相对于传统形式的教学有以下特点:首先,游戏活动充分尊重了小学生的好玩天性,深受低学段学生的喜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其次,游戏活动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愿意投入数学学习。最后,课堂游戏是基于实际应用的数学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实践课堂游戏中,教师要严格遵循课本内容,明确学习是学会快乐,不能只是“游戏”。与此同时,在进行游戏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游戏体验,亲自参与或者指导游戏,但不能控制游戏的进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游戏。比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由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学生扮演消费者,文具为商品,让学生模仿购买文具的场景,在游戏中真实使用人民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分组竞赛类游戏活动
在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依赖,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而要想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学习意识和思维意识,并逐渐从教师的教导中解脱出来。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受到限制时,小组学习可以利用群体的优势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达到互相帮助的效果,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另外,小组学习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社会行为,既可以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更加团结,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学生在接受鼓励与表扬时会更加快乐,其渴望得到长辈和教师的表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趣味数学竞赛,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将学生争强好胜的意识转化为正确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时间表达方式进行提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小组回答出正确的时间计1分,回答错误不扣分,规定时间内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小红花奖励。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还要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展现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进行适当的评估,发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亮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心态升华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多元评估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进行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克与千克》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称量物品,如铅笔、课本、文具盒等。每组成员都要进行观察、记录,最后选出一位学生进行报告。在小组报告之后,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采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和评价总结过程中始终保持课堂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在“小组互评”中,学生可以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估:“某同学在称量时很认真,一步一步地引导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并且在记录时把原来的3kg铅笔改成了3g,找到了错误信息并及时改正。”学生也可以对小组的协作分工、同伴间的配合程度等进行评估:“我们小组的所有同学都参与了称量活动,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习题检验巩固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习题的重要性。由于多种因素,学生在习题练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巩固知识,降低错误的发生概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改正错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主动发现错误,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并在交流与反思中得到升华。学生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在实践中充实知识内涵。比如,在进行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时,教师给出3~5道计算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习题,然后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讲解自己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发现问题,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顾及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体现了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教学的新思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紧密地结合低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性格爱好等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囊括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有个性的数学课堂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乡镇小学家校合作践行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34-092)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