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创新民间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2024-10-27姚朝霞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工作具有长期性的教育特点,教师需要把握教育契机,科学实施教育活动,在不同教育情境下,让幼儿各项学习品质得以养成。民间游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时代缩影。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民间游戏做出创新,融合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寓教于乐”的课堂达成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本文以创新民间游戏为主题,探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策略,立足幼儿年龄特点、思维阶段、认知水平等,围绕“学习自信”“创造思维”“专注力培养”“探究意识”“合作品质”五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举措,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育人功能。
一、创新游戏玩法,调整游戏难度,增强学习自信
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年龄特点,面对不同种类的游戏项目,顺利完成游戏活动,并获取理想的成绩,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其学习自信品质的养成。但是在传统民间游戏中,由于幼儿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获取的活动成果不同,频繁失败或不理想的成绩会让幼儿获得不良的体验感,学习自信也会受到打击。对此,在创新民间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动态,适当地创新游戏玩法,并科学调整游戏难度,以积极的游戏体验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民间游戏“梅花桩”中,该游戏项目有助于幼儿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发展,在运动过程中促进幼儿大肌肉的锻炼。梅花桩需要教师在地面准备多个落脚点,使幼儿有序、平稳地踩在落脚点上,顺利地完成整个游戏。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其能够快速掌握这一游戏规则,对其而言活动的挑战性不足,教师可以基于此类幼儿活动的特点创新游戏玩法,增加游戏难度,将“舞狮”游戏加入其中,让两名幼儿合作,做出蹲起、跳跃、高举狮头等动作,以游戏难度的提升为幼儿创设全新的游戏挑战,让幼儿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功效。
再如,在民间游戏“梅花桩”中,部分能力不足的幼儿面对高低不一、大小不同、距离不等的落脚点,无法顺利完成游戏活动,频繁失败会让幼儿获得不良的学习体验。对此,针对此类幼儿的能力需求,教师可以对“梅花桩”游戏进行更新。比如,选择相同高度的梅花桩,有规律、有计划地摆放落脚点,通过降低游戏难度帮助幼儿获取积极的活动体验,让幼儿找回学习的自信。然后,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如梅花桩的高度采用递进式、“一高一矮”的交替式等,以游戏模式的创新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
二、幼儿自主创新,发展创造思维
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创新,是有效的教育途径。民间游戏凝聚着各个时代的特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会将社会情境编进游戏中,用游戏凝结时代特征。比如,民间游戏“跳皮筋”需要用儿歌完成游戏活动,而在传统的儿歌中,大部分内容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不符;民间游戏“编花篮”的游戏模式单一,且所配套的童谣与当下社会发展不符。对此,针对传统民间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游戏项目进行创新,发展创造思维,在玩中助力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民间游戏“投壶”中,传统的游戏规则是每位参加游戏的人有三支箭,投壶的人站在规定线后,向壶内抛出手里的箭,投中两支箭即为胜利。这种游戏玩法较为简单,幼儿掌握投掷技巧、瞄准方位后,通过多次练习便可以达成目标。在这一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创新游戏形式,设计难度更高的投壶游戏。比如,几名幼儿观察游戏道具后,提出“盲眼投壶挑战”,即用眼罩蒙住双眼,通过听觉和触觉来调整投掷角度和力度。这一游戏模式的创新为投壶游戏增添了不少乐趣,游戏难度也将得到增加,有利于促进幼儿空间感知力和冷静判断力的发展,幼儿创造性学习品质也将得到有效提升。以此类推,在民间游戏“跳皮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学过的儿歌、童谣等融入游戏,以经验迁移让幼儿创造全新的游戏项目;在民间游戏“丢手绢”中,教师鼓励幼儿创新游戏模式,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总而言之,教师要鼓励幼儿讲述游戏问题、分析游戏现象,让幼儿在自主创新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在游戏中促进学习品质的养成。
三、延长游戏时长,更改游戏模式,培养学习专注力
3-6岁幼儿年龄较小、专注力不够集中,无法长时间沉浸在一项活动中,常常会在活动期间被其他因素所吸引。培养幼儿学习专注力是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对此,在幼儿园民间游戏期间,教师可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基于幼儿游戏状态提取有效的教育信息,并在恰当的时机对原有游戏模式进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新奇的游戏体验,巧借民间游戏强化幼儿的学习专注力。
例如,在民间游戏“滚铁环”中,游戏规则是先将铁环向前推出去,让铁环转起来,随后幼儿用手里握着的铁钩去钩铁环,用铁钩向前推着铁环走,让铁环往前转动,同时幼儿跟着向前跑。在游戏活动初期,幼儿将活动重心放在第一步“让铁环转起来”,当找到技巧后,迅速玩起了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发现,大部分幼儿虽然能够完成游戏挑战,但是活动呈现“无意识、无计划”的特点,缺乏对游戏整体的规划,幼儿的活动专注力也受到了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现有游戏的基础上更改游戏模式。比如,设计“滚铁环竞速赛”,让幼儿在同一起点滚动自己的铁环,最快到达终点的为获胜者;还可以设计“滚铁环接力赛”,以接力的形式开展小组竞赛,用时最短的小组为获胜组。随着游戏模式的更新,幼儿的学习专注力得到提升,其会以更加投入的态度进入游戏中,借助游戏获得学习专注力的发展,达成教育培养目标。
四、关注游戏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强化探究意识
培养幼儿探究学习品质,让幼儿对事物产生较强的探究意识,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更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之一。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开展的根本路径。在创新民间游戏教学中,基于“探究学习品质”与“探究意识”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民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幼儿讲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鼓励幼儿自主创新民间游戏形式,落实教育工作培养目标。
以大班民间游戏“三个字”为例,该游戏分为“抓捕者”与“逃跑者”两个角色,抓捕者在抓捕的过程中只要用身体碰触到对方,逃跑者就要退出游戏;但是逃跑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喊出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如自行车、手提包、红艳艳等,即可进入防护状态;当另一位逃跑者触碰到防护状态的队友后,游戏秩序恢复正常。这一游戏活动对于大班幼儿而言难度不高,在中途休息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游戏项目与幼儿进行沟通。比如:“这个游戏好玩吗?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一下?还可以做些什么?你有哪些想法?”等,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游戏活动的想法,说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幼儿说:“游戏难度太低了,没有挑战性。”有的幼儿说:“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玩法。”基于幼儿的反馈,教师引导其自主创新游戏模式,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幼儿经过商讨后提出“将游戏的‘三个字’改为‘五个字’;缩小游戏场地,方便抓捕者行动”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增强,游戏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探究性学习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提升,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得以更好地体现。
五、构思合作项目,更新游戏方法,养成合作品质
培养幼儿合作品质,让幼儿学会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是教师设计游戏活动的最终目标。民间游戏具有简单、易操作、包容性强的特点,同一游戏中可以容纳多名幼儿一同玩耍。比如常见的民间游戏项目“多人跳绳”“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丢手绢”等,参与游戏的人数越多,游戏氛围越热闹。基于民间游戏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例如,在民间游戏“传声筒”中,该游戏以“传话”为基本游戏形式,是发展幼儿记忆力、提高幼儿辨音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游戏准备中,教师告诉每队的第一个幼儿一句话,第一个幼儿跑到第二个幼儿面前,将教师说的话悄悄地传下去,随后坐在第二个幼儿的椅子上。以此类推,后面的幼儿继续传话,一直传到最后一个幼儿,传话既快又准确的队伍即为获胜组。在实际活动中,教师进行创新,将其变成“传真不走样”游戏,不仅保留“传话”这一项目,还让幼儿将传递的话“画”出来,为每位幼儿规定好时间,最终画面清晰、传话准确的队伍获胜。随着民间游戏的创新,幼儿的合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各个小组都能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久而久之,随着游戏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同步增强,培养目标相继达成。
六、解读民间游戏,纳入领域课程,强化多元品质
民间游戏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不同游戏项目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在创新民间游戏期间,教师先对民间游戏进行解读,提炼出其教育功能,将民间游戏纳入不同的领域课程,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一)以体育特性培养学习品质
大部分民间游戏与体育活动相关,追逐类游戏、竞赛类游戏能够锻炼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比如,常见的民间游戏“跳房子”“跳皮筋”“穿大鞋”“跳竹竿”等项目,以“跑、跳、爬”为主,既能够锻炼幼儿的体能素养,又能够让幼儿感知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对此,在民间游戏的创新中,教师可以解读各民间游戏的特点,并提炼其蕴含的体育元素,基于各项活动为幼儿设计全新的游戏项目,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创新培养幼儿优良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民间游戏“斗鸡”中,该游戏以单脚跳的形式开展,两名幼儿单脚跳,并在指定的场地中互撞,两只脚先落地的幼儿挑战失败。“单脚跳”这一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较为常见。基于这一游戏形式,教师可以创新民间游戏活动,以“踢瓦片”游戏实施全新的教学计划。比如:幼儿一人或两人以上分成两组玩,分别站在两边端线外,幼儿A先将瓦片丢在甲区内,然后单脚跳进,将瓦片踢到乙区,再单脚跳到线外;幼儿B将瓦片丢在乙区内,然后单脚跳进,将瓦片踢到甲区,再单脚跳到线外,如果哪一方踢不进指定区,就算失败。这一游戏在传统的“斗鸡”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有利于培养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幼儿还能通过民间游戏形式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形成锻炼身体、热爱运动的良好品质。
(二)以文化特性培养学习品质
民间游戏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游戏不仅呈现着时代文化的缩影,更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民俗传统文化,科学运用这一教育特点,有助于幼儿优良学习品质的养成。具体而言,部分民间游戏会将某一地区的文化习俗融入其中,如“踩高跷”“舞龙”“蒲扇”等,通过游戏,幼儿能够感知文化的魅力,并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民间游戏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例如,民间游戏“踩高跷”要求幼儿双脚踩在高跷上,保持身体平衡,眼睛看前面,双脚协调地向前走。这一民间游戏考查幼儿的平衡能力,幼儿双脚踩在竹制高跷或木制高跷上,其勇敢自信的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在游戏活动的创新中,教师先讲解高跷的基本走法,让幼儿掌握“走高跷双脚不能分得太开”“稳步慢行”等基础技巧;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在高跷上演绎故事,鼓励幼儿自主创新,将“新知识”与“传统习俗”相融合,借助民间游戏体验传统民俗特色,形成传承优秀文化、继承民族风俗的优良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间游戏的创新,探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策略,立足教学实际和幼儿发展实情,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在新时代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对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学习活动。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获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创新游戏模式,借助全新的游戏模式实施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涵江区2023—2025年幼儿园课题“利用民间游戏涵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JYJKT202318)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