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10-27彭志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各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开始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课堂形式、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强化学课堂创新思考,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生成性教学属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将其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生成,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生成性的教育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新概念之一,所谓生成性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生成性惯性思维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要具体关注教学过程,也要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方面。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一些生成性的资源来辅助,这种资源与普通的教学资源之间存在很大区别,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所产生的资源。那么,如何正确合理地挖掘资源,以及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化学教师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而要想更好地认识一种教学方式,需要充分掌握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生成性教学属于新型教学方式的一种,相关研究表示,生成性教学基本特征包括实践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其中,实践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学实践,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而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保证课堂的实践性。开放性则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言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学就会更加机械化、封闭化、僵硬化,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思考。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潜力也就能更好地挖掘出来,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成长。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交流,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更好地拓展自身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在生成性教学中,互动性也属于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生成性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不足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教师对其认识不足是导致其开发与利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教师仍然坚守传统的教学观念,他们将化学课堂教学视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材内容,而忽视了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缺乏有效的策略

生成性教学资源为化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丰富了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不少教师在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时,面临着策略和方法的匮乏,尽管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感到力不从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法掌握不足,导致在课堂上无法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在海量资源中难以抉择,无法有效地整合与运用。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生成性资源。

(三)资源整合困难

生成性资源,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好的,这类资源具有实时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教材内容设置、课时安排等,教师在实际运用生成性资源时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化学教材内容设置方面,国内现行的教材多为大纲式编写,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这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时安排方面,中学课时相对紧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需要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整合,以确保教学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在资源整合方面能力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的培训不足,导致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充分发挥生成性资源的优势。

(四)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这些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限制了教学资源的拓展;另一方面,陈旧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使得教师在开发新颖、实用的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限制。其次,软件条件方面的不足也是制约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学校在网络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导致教师难以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时资讯。最后,社会对化学教育的认识局限也间接影响了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重视程度。在社会观念中,化学教育往往被视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而非真正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时面临较大的困境,让许多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五)课堂氛围不利于生成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堂氛围往往并不利于生成性教学的进行。首先,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过于严肃和认真,对于学生要求严格,这种氛围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倍感压力,使得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的情绪,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将课堂变成了单向的知识输出。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会逐渐消退,甚至可能产生排斥心理。在这种氛围下,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变得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就是从改变课堂氛围入手。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

(一)从化学实验中获取资源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只能在授课之前对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预估,分析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会产生比预估更多的应用问题,更加无法预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高中化学学科是一门围绕实验而进行的学科,教师即使在课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在实验过程中依旧会出现很多的意外,这种不确定因素才能产生所谓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堂授课时,化学教师要将这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准确而有效地捕捉生成性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加工。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中“焓变反应热”的过程中,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教科书上的实验教程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状况来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二)了解课程的逻辑性,正确应用生成性资源

在生成性课堂中,除了及时抓住生成性资源之外,教师也要掌握生成性资源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课堂的逻辑性,满足课程逻辑,更好地将化学生成性资源应用于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要想更好地了解课程的逻辑性,就需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等,以保证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利用这种逻辑性,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生成性教学,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例如,在“苯和CCl4混合液分离”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苯和CCl4的密度不同,一个比蒸馏水小,一个比蒸馏水大,且两者均不会溶于水,所以可以通过蒸馏水来分离混合液,但事实上,CCl4和苯是可以互溶的,所以这种分离方式起初的逻辑点就出现了错误,教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时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先让学生尝试操作,等学生发现分离不成功后,再让学生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总结相关知识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能够很好地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在互动环节充分利用资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堂高效的化学课无法离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及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使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教师也不能预料到所有的情况,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事,部分学生也会提出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在面对这些意外情况时,有的教师采用回避策略,或者含糊回答,降低了教学效率。在面对这些问题和状况时,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将这种不可控的意外状况转化为可用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电解池》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化学教材上的实验操作对每个装置的作用和原理进行分析。

(四)在意外和错误中提炼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和疑难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错误有可能是成功路上的指路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正是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将这种错误作为对自己授课的一种反馈信息。总结这种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提升对自身授课水平的认知,并及时调整日后的教学计划,也能够在看待相关教学问题时用辩证的方式看待学生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积累成生成性的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在讲授《燃烧热》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和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总结经验,在错误中提炼化学知识点,进而达到边做实验边学习的理想效果。

(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感情变化上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情感的变化将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一位情绪低落的学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而一位情绪饱满的学生在学习时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开动脑筋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思考。国外学者对此做过一系列的实验:将一些情绪状态较差的学生和一些情绪状态饱满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课程结束后对这两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发现情绪饱满的学生比情绪低落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六)掌握整合和提炼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效果

在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时候,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需要将收集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了解教学资源的价值,从而有效发挥生成性教学的作用。而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判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思考“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否与课堂教学相关、是否具备教学价值、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等,判断之后找出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转化。其次,教师选择相应的方法将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和应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科类学科,包含很多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识点。在这类学科教学中,要想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更加关注教学改革和创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时代,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想更好地进行生成性教学,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引入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优化化学课堂,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