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的设计

2024-10-27曹辰辰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教师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数学是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老而重要的载体,传递了人类的情感与智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数学教育资源。与纯粹的数学理论知识相比,数学文化更具人文性与科学性的交互特征,更容易被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喜爱与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挖掘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加工,使其与数学教育巧妙融合,在培养学生数学技能、夯实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少成语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数学文化与思想,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成语因素,以跨学科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看到成语故事背后的数学思想内核。同时,教师可以以戏剧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演绎,构建出以新课标为导向、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成语故事为育人载体、以戏剧演绎为教学形式的文化主题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进成语故事,感受数学核心思想,掌握数学技能与方法,实现数学思维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域,详细论述了小学数学成语戏剧的设计价值、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传统文化之花绽放于小学数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的设计价值

(一)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效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学学科不仅具有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功效,还肩负着育人责任。中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必备品格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然而,纵观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发现,数学学科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程度不够,数学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而成语戏剧教学的引入与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如“井底之蛙”“画龙点睛”“三思而行”等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或逻辑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戏剧的形式将这些思想表现出来,在丰富学生思维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功效。

(二)符合新课程改革具体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也在优化中不断走向多元,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引入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精髓,有效渗透中华人文精神等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成语故事是小学阶段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而Dw0PfdB3ZKhXdit60oxvWQ==成语戏剧则能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自己熟知的故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学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应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要充分遵循以学为本原则,避免学生沦为教师指挥的被动服从者,而是能够从成语故事出发,真正感受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学为本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出发选择成语故事,避免成语过于生僻或成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情况不符的情况出现。另外,以学为本原则要求教师保障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行创编和演绎剧本,并进行自主评价,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目标导向原则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出现了“喧宾夺主”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所指导的成语戏剧氛围热闹、学生积极性高、戏剧环节严谨,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感并不强,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遵循目标导向原则,从数学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维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享受表演、体会成语的过程中夯实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的设计路径

(一)基于综合视角,深研教学内容,确定戏剧选题

蕴含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成语故事数不胜数,但只有明确成语的选择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活动具有理想的效果。成语虽然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但是教师在选择与应用时也不能过于随意,而是要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安排的角度出发,保证教师所选取的成语故事既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技能相匹配,又能够助推教学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的教学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指向对学生等量代换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成语故事“曹冲称象”。从具体学情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质量单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购物、承重等活动都需要质量单位,因此学生对质量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也对比较物体轻重有一定的具体经验。同时,质量单位贯穿于小学教学活动的始终,在一年级上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中,学生就有过借助支架比较两个物体重量的学习经历,初步体验了“物体的重”,而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更是逐步学习了克、千克、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三年级学段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学习内容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具体原则。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量感与推理意识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量感与推理意识的增强。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角度出发,“曹冲称象”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这两个重要的数学基本常识,优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智慧广场”的教学中,以“曹冲称象”故事为教学主线是科学且合适的。

(二)解读成语故事,引发班级讨论,提炼数学思想

戏剧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综合艺术,往往能够反映出具体的情感、思想与理念,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观后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成语戏剧课堂的构建,虽然将成语故事与戏剧演绎作为主要内容,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导致学生注意力过于分散而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入导读成语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从数学教学的视角出发,引发学生就成语故事所体现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透过成语故事的现象看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以“曹冲称象”的数学成语戏剧为例,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了《曹冲称象》,教师就可以以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呈现,用动画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温故成语故事的全过程。完成观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解读故事,并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提问:“故事中的船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引发了班级整体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故事中的船就相当于等号”,有的学生认为“故事中的船起到了天平的作用”,在讨论中,学生逐渐拨开迷雾,探索到成语故事背后的数学思想。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里面相当于‘天平’的船在做什么事呢?”学生回答:“把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变成称一堆石头的重量,将与大象重量相等的石头一块块地进行称重。”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概念。

这一教学设计从数学视角解读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更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理解“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以及“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些数学基本事实,也为后续的戏剧编剧与演绎奠定了中心导向,促使学生从数学角度设计并呈现话剧活动。

(三)构建演绎小组,指导剧本设计,雕琢剧本环节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反映,在数学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探究意识等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理念创新、团队合作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成语戏剧的编写与演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成语故事,从数学角度进行剧本的创作,这给了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的契机,也让学生能够不断打磨优化剧本的各个环节。不仅如此,演绎小组的构建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人翁”,避免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的情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完成《曹冲称象》的初稿后,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这是数学成语戏剧,但是我们只是将原本的故事情节复述出来,并没有体现数学思想。”教师将这个问题反馈给班级同学,不少小组发现自己编写的剧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与沟通,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剧本里加入旁白。于是,各个小组在曹冲想出好办法的情节后加入以下旁白:“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接着,又在戏剧的结尾加入旁白:“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地称出石头的重量,将‘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圆满解决了。”

完成剧本编写后,又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等量替换法’可以用于称比较轻的物品吗,如一片树叶?”这个学生的想法很好,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曹冲称象新编——如何称出一片树叶的重量?这一内容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应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于是各小组纷纷出谋划策,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有的小组选择先称一片树叶和一盒水果的重量,再将水果拿走,通过将一片树叶转变为一盒水果的方式完成活动;有的小组决定将树叶多加点,既然1片树叶称不出来,那么就称重100片树叶,再将总重量除以100,将1片树叶转化为100片树叶进行测量。

这一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真正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三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既用数学思维设计了《曹冲称象》的剧本,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真正实现了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演绎,做好评价反馈

在戏剧正式演绎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视角,可以联合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共同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表演情境,让学生真正沉浸在其中,实现理想化的表现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造大象、小船、石块等所需道具,也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选择背景音乐来增强表演效果,还可以邀请语文教师指导“小演员”们的语气、神态,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点燃学生的表演热情,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成语故事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注意要点。这样的交流与分享能够让学生相互学习,感受自己在团队与数学思维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学生的感受也可以更好地向教师反馈教学成果,便于教师后续开展此类活动时调整教学指导策略。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起到了导向性的意义与作用。数学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在戏剧中的表现进行打分,给予精准的反馈与评价,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不仅需要指向学生的表演活动,还要强调他们在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方面的表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模式方面推陈出新,在教学资源方面引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基于此,作为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者,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切认识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小学数学成语戏剧教学的价值,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以学为本原则以及目标导向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确定戏剧选题、解读成语故事、编创成语剧本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多种路径,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之趣,也让核心素养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注:本文系山东省淄博高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成语戏剧设计与实施”(课题编号:2022GJY011)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