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2024-10-27曹宁史红梅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理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历史学科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有着不容忽视的育人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历史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与重要价值的系统理解,感受并集成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成果。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其中的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常态化教学,使其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的双重提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到内化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原则

(一)坚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生学习与分析历史的重要理论工具,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需要坚持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以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与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时,要尽可能地做到“追根溯源”,从传统文化所生成的社会条件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与整合,避免传统文化教育孤立存在,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会其背后的物质根源,明确文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反作用。

(二)注重历史解释

在教学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因此只有注重历史解释,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落实在教学活动中。举例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会引入一些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著作,而历史解释原则要求教师着重强调对文本含义的解释,让学生在还原“文本”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中的价值内涵,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的情境性,避免其在课堂教学中沦为零散化的“只言片语”,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甚至领悟误区。

(三)培养国家情怀

在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下,历史学科的育人功效逐渐凸显,教师要深刻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育人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可以作为家国情怀培养的优秀教育资源。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培养家国情怀的具体原则,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文明出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最终实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标。

(四)渗透融合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绝不应该是简单的“1+1=2”,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存在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系性,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那么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渗透融合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首先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科学契合点,使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其次要从教学方式上着眼,找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科学路径,在保障学生接受程度的同时,真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涵与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深挖教材内容,提炼文化素材,拓宽价值视野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最重要的学习材料,联系着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教师“教”的依据与学生“学”的工具,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历史教材,而教材中其实蕴藏着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静待教师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就需要从教材出发,围绕历史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结构,找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立足点,拓宽学生的价值视野,让学生从知识点的联系出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体现与突出价值,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对经济、政治这两大决定因素的关注上。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汉初的“无为而治”,汉武帝大一统国家构建与巩固,积极促进国家治理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将科技文化与治人治世相关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引导学生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进行进一步思考,开阔学生的中华文化价值视野。同时,伴随两汉大一统政治、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文化大繁荣而来的是对书写材料的需求,而造纸术的发明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彰显了先人的智慧。

除此之外,在学习张仲景、华佗相应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百姓饱受战乱与疾病之苦的历史背景,突出张仲景与华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引发学生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考,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济世救民的思想与内涵,突显东方医学的智慧。这一系列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整合,能够让学生深入把握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结构出发开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视野。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深入理解,感悟文化神韵

文化本无形,依托着不同载体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传统剪纸、服饰、瓷器、绘画,现如今的书法、文字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文化的具体特性,依据文化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身临其境,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一个生动鲜活、有趣味性与导向性的教学情境,从被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以此来促进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造纸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发明和改进者智慧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图”等历史材料,让学生结合《史记》共52万6000余字的具体知识,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果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锦帛等传统书写材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这一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假设,充分明确造纸术发明与改造的重要性,进一步领悟先人的智慧与社会责任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再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的教学中,本课从经济、民族交往、社会风气与文学艺术等方面描绘了“盛唐气象”,但是仅凭文字描述,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以“盛唐经济中的商业”为立足点,创设信息情境,带给学生更直观与具体的感受。首先,教师将教材上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进行细化与创造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让学生从长安城的街道设计、组成部分、街道宽度等多方面感受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盛世景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移步”到西市进行购物,结合所学内容,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买的物品——珠宝、美食、服装、古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服装店的具体场景,与学生一同选择了一件半臂外衣;在古玩店,教师和学生就如冰如玉的越窑青瓷与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究竟选哪一个进行了探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唐盛景,明白了经济繁荣才是大唐的“底气”。

(三)联系现实生活,感悟历史价值,促进文化传承

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者,我们要深切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只有顺应时代、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弘扬其现实意义,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做好铺垫,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利用教材中顺应当今时代的知识点,使其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在介绍晋文公重耳时,可以引入介子推的故事,并与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相联系,让学生在对寒食节的来历形成进一步认识,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领略节日的意义及其得以传承的根本。

同时,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很多历史人物都具有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这种宝贵的精神更应该扎根在学生的心田,成为指导其成人成才的精神导向。例如,司马迁求真求实、脚踏实地的精神,正指向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蔡伦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品质,是科学研究者的珍贵品质;农学家贾思勰勤奋刻苦、尊重劳动的精神诠释了我国农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而华佗、张仲景悬壶济世的精神,更体现了医护人员应该坚守的本心……一位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不应随时光流逝而消散,而应该成为指导后人不断前行、坚守本心的“启明星”,这种“偶像”的力量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引入课外资源,丰富史料背景,加强全面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虽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代表性高、趣味性强的体现,但是依然会出现难以兼顾的具体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受制于教材,那么学生便难以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变化,也无法从全方位、多角度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入一些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作为背景补充,既拓展了学生认知的全面性,又能够加强学生的全面感受。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汉武大帝》等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影片场景、演员表现,从传统服饰、社会生活、军事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解,并结合剧情内容与角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重节”等传统道德。

再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0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过零丁洋》与《正气歌》,让学生从这两首作品出发,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家国前途的担忧,以及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渗透传统道德理念,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思想与情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已然成为历史学科发挥育人功效的必然趋势。作为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历史观、强调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以及渗透融合的具体指导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教材文化素材、创设体验性的教学情境、联系现实生活经验以及引入相关课外资源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从而开阔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自觉地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同时,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