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2024-10-27孙玉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已然成为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共同的责任与追求。美术学科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不容忽视的美育价值,只有教师创新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美术学科发挥育人功效。美术学科的抽象性与艺术性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是一大挑战。在实践中,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其实效性备受重视,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够更为具象化、投入化地感受美术的艺术气息,提高自身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以及运用能力,为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优化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展开详细探讨,分别论述了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例谈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教学质量与成果的优化发展。
一、小学美术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在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明确这一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价值——教学情境一定是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而服务的,绝非为了让教学过程“花里胡哨”而凭空出现。因此,教师需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遵循目的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让教学情境真正发挥理想的作用。例如,当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时,生活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支架;当学生的思维存在局限性时,表演情境、信息情境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他们开启灵感之门;当学生课堂参与热情较低时,故事情境的创设则能够让他们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总而言之,教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一定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趣味性原则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中,教师要保障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学生能够感到教学情境“有意思”“有乐趣”,才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备课工作中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因素、学生的兴趣要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以此来保障教学情境投其所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小学美术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让美育真正渗透在小学美术课堂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需要引导其从生命个体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外界世界的直观联系,从而收获美的感受与体验。而生活情境的特性便在于其独特的体验性,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两个维度出发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
首先,利用直观物象所创设的生活情境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学生可以调动多重感官对实物进行感受,并从美术角度进行学习与欣赏,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茂盛的花》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准备鲜花作为教具,并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各个品种的花朵图片,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花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该如何用美术的方式表现花朵的茂盛呢?花朵的大小、疏密、遮挡关系对花团是否茂盛和美丽有怎样的影响呢?”这一问题为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提供了导向性,借助生活中的直观事物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其次,基于实际经验所创设的生活情境更有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认知,展开更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活动。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橙色的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橙色的明亮,教师可以先准备一橙一红两块手帕,让学生说一说哪一种颜色更明亮,引导其通过直观的对比得出橙色更明亮的结果。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橙色在生活中的警示性应用,如环卫工人的制服颜色、救生衣的颜色以及警示安全区的颜色,从而让学生感受橙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一教学设计先用实物的直观对比引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然后由浅入深地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橙色的直观感受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深化了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引发了学生对色彩与人类生活关系更深层次的领悟,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欣赏能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思维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必需品。”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故事正好能够巧妙地与他们的情感需求相匹配,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美术“小世界”。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创设故事情境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取材,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思维,实现美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故事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目标,采用教学环节故事化与教学内容故事化两种形式,让故事情境的应用更加具备实效性。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连环画》和六年级下册《画故事》这两课的教学为例,从内容的角度而言,这两课都很适合采用教学内容故事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猴子捞月”“乌鸦喝水”“龟兔赛跑”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导其根据原有内容进行故事创编或者结合故事特点自行编写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讲故事,将语言文本转化成为图像文本,通过美术课程知识实现故事内容的可视化。教师可以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作为讲解案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连环画创作中所表达的观点及其表现方式,这一教学设计也让小学美术与语文学科实现了跨学科交叉,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圆的世界》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立足于教学环节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同学们,老师刚刚在校门口遇见了一个外星人,他来自图形星球,名叫圆圆。”这一故事情境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出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圆形、正方形与三角形的课件图标:“同学们,圆圆来找老师求助,它因为太喜欢地球而导致能量不足,无法返回自己的星球,只有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同类才能获得重返家园的能力,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帮助它吗?要想找到圆圆的同类,我们就要先明白它的同类有什么特点!”这时,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方形与三角形等事物,让学生找到“圆圆”的同类,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展艺术实践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圆圆的同类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不能在花枝上尽可能多地画出圆圆的同类,帮助它收集更多的能量呢?”这一教学设计为了避免学生将课件中出现的事物照搬,借助故事情境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常见物体抽象成美术图形,感受美术学科的魅力,也夯实了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表演情境,启发创作思维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落实与理解,还要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执画笔,画我心”,在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促进美术创造的个性化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表演体会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下雨了》教学为例,这一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雨中人物、环境、道具与动态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下雨了”的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力、调动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说:“马上要下雨了,雨宝宝听说我们要为它作画非常高兴,于是我把它请到教室里来啦,雨宝宝就躲藏在这朵云后,我们快快请它出来吧。”然后,教师出示教具——乌云、雨滴、雨线等,继续表演:“同学们,雨宝宝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可不只有小雨点,你看雨线又密又多,大风刮起来了,雨线倾斜了……”这一表演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仅向学生展示了下雨的具体情境,还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表演情境中,雨不再只是一种天气,而是被赋予了拟人的特点,于是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让雨景图别有一番韵味。
(四)创设信息情境,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甚广,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强的便利性与便捷性,而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的应用又可以降低美术学科的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eiHj6jNrM93tFyVf8wuG1vAUDrnKiQ8vzIxRVMHfPPs=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信息技术情境,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丰富化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的学习体验,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会动的线条》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将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的海面、水滴落在平静水面上、婀娜多姿的柳树等具象化的事物抽象成会动的线条,让学生从具象化出发,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抽象出其中的美术元素,进一步了解线的构成方式。在这一教学设计中,信息情境就充当了学生的“学习支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将上述事物抽象成线条,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思维能力不足而难以产生理想化的学习成果,而多媒体设备则将这一转化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再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建筑艺术的美》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所处环境的限制,对建筑的认识并不充分,虽然教材上展示了丰富的配图,但是静止的图片总归是缺少全面性的,难以给予学生综合与灵动的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周游世界,感受建筑魅力”的学习情境,将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性建筑的视频进行整合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的迥异,从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空间等综合角度感受不同建筑艺术之美,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丰富与便利的资源。
(五)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活跃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长探究,保持其思维的活跃性与审美的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实现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重要且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常常提出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有挑战性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题是科技与科幻,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探究:“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想象中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为学生开启了这节课的入口,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步伐由浅入深地开展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提问,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有的学生在想象未来生活场景时构思出“未来信号灯”,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未来信号灯都有哪些功能?未来信号灯也是三个颜色吗?未来信号灯给交通带来的安全性会比现在的更大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创作,用美术作品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且这一教学方法与美术学科特点相契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真正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所在。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创设出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原则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信息情境以及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成效,也让小学美术课堂更为生动有趣。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