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
2024-10-27孙宁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教育要求,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方向,围绕新课标要求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对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锻炼学生从数学学科视角观察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素质。新课标强调了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育人目标,把握数学学科的特征,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与新课标育人目标相符、与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综合教育体系,逐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脱离。为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开展,教师要准确解读新课标下的新要求,探索将新课标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方法。在理清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路径。
(一)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学科学习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新课标下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活动的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导。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局面,要全面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对数学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实施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对知识点的主动探索,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数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学习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优化,灵活调整教学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完成数学学科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也要发挥数学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学科特征,也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锻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能力,发挥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新课标要求教师将教育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方面,立足教学实际和学生基本学情,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以结果为导向,追求数学教学过程的简单高效,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成绩论英雄”的独断评价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课程内容呈现方面,始终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侧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制定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数学教学的多样性,使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改进教学评价
新课标从多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进进行了指导。在教学评价方面,新课标提出广大教育者要积极转变教学评价模式和评价观念,改变以往教学中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弊端,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调整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评价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督,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学评价在促进教学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为数学教学的优化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面着手,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案,加强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信息化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都是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的特征存在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选择与学生基本学情相符、与新课标育人目标和数学教学需求一致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关键知识的记忆。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学生无法从理论层面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核心内涵,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情境教学具有灵活性特征,教师要将其与教学问题相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也可以将原本复杂的数学知识点以更加具体、系统、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知》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将有关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基本概念以及具体应用方法代入“动物王国”中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 吨的概念,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此外,学生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如“生活中1克、1千克、1吨的物体都有哪些?发挥你们的想象找找看。”“我们常见的桌子、椅子、铅笔、一张纸、一颗药、一辆汽车,它们的重量是多少?猜猜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熟悉的场景,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学生以问题为指导展开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量感和数感,将克、千克、吨有关质量单位的抽象概念与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随后,学生利用称量工具,自己动手实践验证猜想,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良好思维习惯,在循序渐进中逐步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要想锻炼学生高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准确审题是基础,教师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使学生把握解题方向,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教师要从解决数学问题的各个环节着手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初级阶段,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先决条件,属于基础性数学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课标教育要求,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模式的弊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再围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使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主题开展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从学生基本学情来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意义,能够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并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围绕训练学生审题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代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审题时能够根据数学题目联想到具体场景,从而实现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换。如“仔细观察房间,房间的面积指的是什么?你家的卧室和厨房的面积哪个大呢?你是怎么判断的?”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测量工具测量自家卧室和厨房的面积,并展开探讨。学生可以通过直觉判断回答问题,也可以根据测得的具体数据回答问题,在小组内展开探讨,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成果,从而逐步加强对数学问题的掌握。
(三)打造趣味学习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趣味性学习课件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新课标在“课程理念”模块指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融合。构建信息化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多重感官,了解数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基于新课标这一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资源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特征和学科特点,掌握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之间的衔接点,基于互联网的高效运用,优化教材内容,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往往能保持长久的专注,相反,面对不感兴趣的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排斥、抵触等心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化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谁长得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件,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通过色彩、形状的变化,以动态的形式展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指导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描述数据。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信息数据打造趣味化的课件,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动态形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开展。新课改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铺垫。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课程改革要求为导向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