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设计
2024-10-27李勇
小学阶段,体育学科肩负着“以体育人”的责任,体育核心素养具体划分为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五个维度,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为学生构建出生动化、趣味性且具备实效性的体育课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兴趣化教学法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内驱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兴趣化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不仅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让兴趣化教学真正发挥实践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使其充分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在。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设计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兴趣化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方面,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却存在着过度追求教学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导致学生虽然热情高涨,但是体育素养的发展并不理想。兴趣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的手段,更应该辅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目标性原则,确保每一个教学活动与环节的构建都能够助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指向性。教师在运用兴趣化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围绕核心素养的五要素,避免教学设计喧宾夺主。
(二)丰富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落实“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让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因如此,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阶段,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好奇心理、学习速度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与此同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有待提升,他们追求新鲜感,也很容易对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丧失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丰富性原则。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在与教学目标相配适的同时,也让体育课堂更具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育新闻,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互动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只有构建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样态,才能够助力教学成效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在设计兴趣化教学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收获学生对这一教学设计的反馈与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是,互动性原则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小学阶段学生的“从师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出运动习惯,从全面综合的角度看待体育学科,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引入体育游戏,激发体育情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与知识传输上,导致教学环节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引入体育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教学需求与教学环节的差异性引入相配适的游戏。
例如:在传统的体育课热身环节中,学生往往都会表现得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教师就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课前热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的体育游戏选择中,教师要保障体育游戏能够满足课堂所需的热身需求,让学生的关节、躯干都能够得到调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控制游戏难度,让学生有参与热身活动的主动性,如“飞鹤传书”“萝卜蹲”等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热身效果。
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体育活动较为辛苦枯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也可以根据该体育活动的特点,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折返跑是让很多学生倍感枯燥的体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挖地雷”游戏的引入,化无趣为有趣。该游戏要求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规范自身小步快跑、摆臂以及高抬腿等动作,将活动道具地雷放在篮子中,学生必须摸到地雷才能够折返跑回,否则要重新返回完成“摸地雷”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原本枯燥的“折返跑”充满紧张与刺激,变得妙趣横生。
可以说,体育游戏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情感。
(二)开展体育竞争,培养体育品格
体育品格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了体育精神与体育规则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教师要积极开设体育竞赛。不仅如此,体育竞争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收获成功感与获得感,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深化体育规则的关键意义,进一步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
以“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操场上圈定间隔相等的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运球训练。在这一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强化单一的运球技术,而且要将篮球行进间运球作为整体组合完成。最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够取得胜利。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传统的学练活动呈现出结构化的状态,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彼此纠错中感受体育竞赛的集体性与合作性,让学生的体育品格与运动技能共同生长。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课课赛”的具体环节。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带球、射门等教学内容后设置比赛环节,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在体育竞赛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比赛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品格及规则意识。通过阶段性的体育竞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团队协作、务实拼搏等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也能够在竞赛中夯实自身的规则意识,用平和、理性的态度看待每一场比赛的胜负。
(三)创设具体情境,发展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关注点。然而,在小学体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并不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运动能力短板,然而面对这些难以突破的短板,学生往往秉持着消极的放弃心理,并不努力尝试突破。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助力。
以“耐久跑”为例,这项体育训练项目较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的耐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意志力薄弱而打“退堂鼓”,很多学生在面对“耐久跑”时都难以尽力而为,不愿突破自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消除学生焦虑、恐惧、抵触等不良情绪。在开展“耐久跑”的训练时,教师可以播放《孤勇者》《永不退缩》等学生喜爱的奋进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与律动合理控制自己奔跑的节奏与律动,让学生在音乐的推动下顺利度过“耐久跑”的“极点”,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同时,当学生完成训练活动后,教师又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的疲惫感,让学生静静享受获得感与成就感。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体育训练中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为学生打造了多元化、立体性与综合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助力。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系统化进行体育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强迫学生突破自我,激发体育潜能,发挥运动能力,而是应该结合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为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辅助,最终达到理想化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运动习惯
想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教师就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更应该让运动习惯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真正养成运动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线上课堂的构建,以周为单位为学生布置运动计划,并且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性,监督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学内容,安排课后运动,让学生通过拍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课后活动,上传至“线上课堂”,便于教师及时纠正监督。同时,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定期上传一些宣传运动有益的“微课”,从而强化学生的运动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更具便捷性,教师也可以通过丰富教学资源的筛选与整合丰富学生的视野。最后,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运动记录进行对比,感受自己身体素质与体能多方面的变化,感知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品味汗水化为成绩的全过程,从而直观地见证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变化,深切认识到运动的魅力与积极影响,让运动成为自己人生之路上的“良师益友”。
(五)结合实际生活,落实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为深入推广体育健康知识,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深入分析与生动讲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提升他们积极应对各种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
以“篮球运球”的教学为例,在完成训练活动后,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大汗淋漓,有的学生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还有学生拿起水杯就想要一饮而尽,这时,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对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这一过程所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进行充分说明,并为学生安排韵律操,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中恢复身心,并充分得到放松。这一教学安排与引导,与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此类情况时作出科学正确的应对,让健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实现教学安排的完美闭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已然成为社会与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而体育学科正肩负着“体育”的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基于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五要素,运用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兴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成果,让“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深入落实在学生心中,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