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课堂的渗透路径探究

2024-10-27左丽娜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念在纵深发展中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革新优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音乐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如何真正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成为各位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丰富课堂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又能够为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构建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基于此,本文详细探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路径,通过深研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联结课内课外、开展主题活动以及利用传统乐器等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点亮小学音乐课堂,也照亮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路。

一、深研教材内容,挖掘文化要素,确定教学契合点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依据。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深入研读并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教师找准教学契合点,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突兀,让学生理解不再困难,最终取得“1+1>2”的理想教学效果。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5课《京韵》的教学为例。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京剧的相关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明确该音乐作品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抓住歌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含义、背景以及情感,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领略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欣赏与学唱。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为精准地把握京剧中所呈现的种种意境,并能够通过高低音调、轻重缓急的融合进行演唱,这有助于学生对演唱技巧与情感的把握,也能够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意蕴深远的哲学韵味。与此同时,通过学唱与欣赏,学生能够从音乐角度进一步深化对京剧情感与思想的体悟,并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从而基于多重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二、丰富教学资源,补充音乐背景,领略文化之美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读,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蕴含着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静待教师的开发与挖掘。然而,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很多内容“浅尝辄止”,导致学生的理解只停留于表层,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挖掘其中教学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背景,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丰富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1课《春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与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外资源的拓展,加深学生的认识与感受。《春景》一课的歌曲主要通过欢快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地区春天的不同景色,向学生讲述我国幅员辽阔而产生的多样化春景,并播放其他有关春景的歌曲视频,让学生自主欣赏,体会春天的生机。音乐与情感体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展示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从多重角度向学生展示我国的风景特色,带给学生更为深刻与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联结课内课外,实现知识拓展,深化认识理解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从人民的生活中来,又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因此,想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奇效,助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就要从课内出发联结课外活动,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课内外联结活动需要便于实践,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延展。同时,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欢乐的村寨》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中,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村寨特色。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村寨”为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村寨文化进行探索,从起源、故事、文化、民俗等多角度展开探索,并且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课堂上演唱,引导学生透过对村寨的认识与感受,进一步挖掘歌曲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高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将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四、开展主题活动,基于跨学科视角,推动文化继承

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主题音乐活动,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而应基于跨学科视角设计音乐主题活动,找到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元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3课《农家乐》的教学为例。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联合劳动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开展“乡村音乐学习周”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在深化对乡村音乐的了解中推动文化传承。教师还可以引入农村各地风俗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自觉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比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3课《水乡》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开展以“江南音乐文化我知道”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了解江南古代音乐的艺术风格及乐器的演奏特点,了解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五、利用传统乐器,丰富教学活动,优化多元感知

乐器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乐器彰显了我国悠远的历史与能工巧匠的智慧,更是学生接受与认识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古代乐器多方面入手展开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多元感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礼器”来源的讲解,帮助学生感受传统乐器所需要遵循的严格规则,从功能、价值与思想的多重角度出发,引发学生探索乐器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2课《草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让学生猜测乐曲中使用了什么乐器,引入传统乐器——二胡。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二胡的背景知识,感受二胡的独特魅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赛马》《长城随想》《姑苏春晓》等歌曲,让学生感受二胡这一乐器在不同地区、不同音乐风格中的不同应用,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音乐教学“自制小乐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的原理,引导学生对传统乐器进行制作。以笛子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笛子的实物,并通过“笛子的材质是什么”“笛子有什么明确特点”等问题,深化学生的观察成果。接下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笛子的制作视频,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了解笛子的制作流程。学生运用雕刻刀在竹管上雕刻一些小洞,然后用橡皮泥制作笛塞,既感受到制作笛子的乐趣,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其中所蕴含的智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纵深发展的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效与美育价值,从教材内容出发,以课外资源为背景,以主题活动为策略,利用传统乐器,构建实践活动,以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