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2024-10-27齐晓霞
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阈下,培养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支撑性与根源性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特点,其中写作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英语写作教学成效却并不理想,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词汇积累少、思维逻辑性差、缺少写作素材等问题层出不穷。
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质原因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充分意识到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体现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因此写作教学不应当孤立存在,由此“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可以说,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既强化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又为当前英语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以读促写在解决初中英语写作困境中的重要价值
(一)解决学生词汇积累不足的问题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最常见的写作困境在于词汇积累的匮乏,正因为学生的词汇积累难以支撑其个性表达,所以英语写作才会尤为困难。很多时候,面对一项写作主题,学生并非无话可说,但因为脑海中没有所对应的词汇而无从下笔,由此套作、编造、文不达意等问题便在作文中屡见不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旅行经历”是初中英语作文的常见主题,有的学生虽然有旅行经历,也有真挚的情感,但因为词汇量不足而无法进行表达,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替换自己不会的词汇,但是所置换的不仅是词汇,而且是经历本身,表达的效果、行文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自然大打折扣。有个学生暑假去三亚旅行,可是在写到当地美食时,学生掌握u8nKLASY4USiZfWFyvQXnQ==的词汇有限,于是只好会什么就写什么,于是在这个学生的作文中,自己在三亚吃了“hamburger”“noodles”“rice”“chicken”,这样的美食不但没有地方特色,换一个城市也依然适用。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会什么写什么”并不是英语写作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教师可以根据常见的写作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阅读量,又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能够畅通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具备了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条件,最终提高了写作的质量与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对写作往往存在着抵触情绪与消极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想写”“害怕写”。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让学生“想要写”“愿意写”“乐于写”,而以读促写就是刺激学生写作积累的好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搜集阅读文本、展开阅读教学,根据阅读文本的主题与内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思所想入手,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进行表达与探索,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走向“爱上写作”的第一步。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学为例,在完成“What Do No.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的阅读教学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开展交流与讨论,说一说自己常做的课余活动,并且探讨一下班级学生常做课余活动的积极影响与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阅读主题,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为后续的写作工作奠定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除了词汇量不足、缺乏写作欲望等问题外,写作素材匮乏也是不少学生所面临的写作困境。很多时候,面对一个新的议题,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该从何写起,即使教师进行了范文讲解,学生还会因为缺乏思路而不知如何下笔。针对这种情况,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积累素材不足,也正因如此,以读促写模式才显得重要而且必要。实际上,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规范写作要求、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路径,只不过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下缺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引导的意识,导致阅读与写作长期分离。在以读促写的视阈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内容以及学生写作需求,有针对性地渗透写作思路,促进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性。
例如:在鲁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4“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让学生将这一单元所提及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而这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无论是给别人建议学习方法,还是阐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这一单元所获得的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良好的写作素材。
(四)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逻辑性
初中英语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算太高,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法、时态、语序进行流畅合理的表达即可,这一学段并未对学生的表达技巧、思维创新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由此,很多人可能认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中满足“达标”水平其实很简单。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有不少学生达不到这一最基础的要求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表达缺乏逻辑性。
比如,在“描述我的一位老师”这一主题的作文写作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语言逻辑混乱等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可能上一句还在写教师的外貌,下一句就开始写教师的脾气,后一句又开始写教师的外貌,且这几段话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的产生,标志着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掌握习作结构的逻辑性,而是通过汉英互译的方式开展写作,导致学生的大脑根本顾不上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进行规划,这样就会导致逻辑混乱、主题不清等写作问题产生。而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在阅读解析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关注,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不少阅读解析方法,如画思维导图、列提纲等,有助于学生把握阅读对象的逻辑结构,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在写作活动中进行灵活应用。
二、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写作主题,进行阅读拓展
在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找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融合点,并且根据阅读教学的主题、内容、写作方法引入写作教学的实践指导,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在深化阅读的同时将写作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5“Where did you go on faction?”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这一单元中的阅读资料是由两篇日记形式的游记所组成,日记的形式在初中英语写作中较为常见,而旅行也是初中英语作文的常见主题,因此我们就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析与学习,因为这一单元的阅读内容较为简单,且有前面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内容做基础,学生有能力自行完成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自主完成文章阅读。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以日记形式所写的游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自己眼中的好词好句。在完成阅读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类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觉得这些文章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不足?”在问题引领下,学生能够自发地对游记特点进行总结,这为以后的英语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读促写视阈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之前提前安排一些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活动。如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去过或者想去的旅游地点,自行搜索相关的英文游记,让拓展阅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个性体验,引发写作动力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中,不少教师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工作,就阅读文本的语法、词汇进行解读,却并未关注文本信息,导致学生的学习视角不够宽阔,综合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然而,在以读促写视阈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读”是“写”的基础,决定了写的质量与成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需要摆脱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让阅读设计引发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从思维、文化、语篇结构等多方面着眼,并且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帮助学生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找到自己脑海中的“隐藏信息”,以此引发写作动力,让学生产生写作思路。
在七年级上册Unit5“Where did you go on faction?”Jane’s diary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假期的“两面性”,Jane在星期一体会到了槟城的e89a12682795ea000514d1665ea738a9好风景、有趣的活动以及美味的食物,但是在星期二却由于天气原因而看不到美景。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点,让学生开展口语交际,也说一说自己旅行过程中的“两面性”,学生立足于阅读文本的解读与学习,通过“头脑风暴”很快便说出了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为后续英语写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我们可以看到Jane的一家虽然在周二遇到了大雨天,但是他们吃到了美味的食物。或许是由于他们太饿了,感觉食物的味道格外美味。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一场旅行中,你们不愉快的经历中有没有‘小幸运’的部分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既能够对阅读文本的写作方法深化理解,拓展了自身的写作思路。
(三)拓展词汇句式,提供基础支撑
在完成阅读工作后,教师不能急于布57e8db2f44e506a0b5928f22d35f7ef0置写作任务,而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文本中的好词好句,使其成为自己写作活动的支撑。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词汇扩充,让好词好句成为学生写作活动的支撑力。在以读促写的教学中,学生积累到一个新词汇、新句型便能够立刻进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夯实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还有助于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
在七年级上册Unit5 Jane’s diary的以读促写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完成以上两项活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的旅行经历、游玩项目、趣味见闻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需要总结出自己没有掌握但需要应用到写作中的生词,通过学生互相帮助、查阅工具书或者询问教师进行积累。在完成这一项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就标注的好词好句进行交流,在拓展思路的同时深化理解与认识。
例如:有一个学生在拓展阅读文本“A Trip to Hong Kong”中标注了“We are having a fantastic time here. On that day, we had fun on Space Mountain. Next, we hurried to have a lunch and met some Disney cartoon characters.”这一句,学生再分享时说,这一句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我认为这种写作方式能够让游记更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
(四)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
当学生完成了拓展阅读、个性回忆以及词句积累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写作冲动与好词好句作为支撑,这时,教师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写作思维的设计与规划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Jane’s diary”,并且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文的文本结构进行梳理,将文章行文布局的思路进行罗列。通过列思维导图,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文章的逻辑思路。
以第一篇游记为例,首先游记交代了旅行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早上、中午和下午的活动。最后,文章对自己的心情与想法进行总结。这样的写作逻辑清晰、内容明了。有了思维导图作引导,学生对自己如何进行写作也有了思路。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梳理,在标明写作逻辑的同时也要标注出写作内容的主次关系。在思维导图的设计工作中,学生还可以特别标明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所对应的应用内容。
最后,学生可以按照思维导图的顺序开展写作,写作逻辑清晰、层次明了、内容明确,这样的作文训练才能够发挥理想化的意义与成果。
三、结束语
总之,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方式顺应了当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趋势,具有综合性与高效性,应该成为写作教学新的着眼点。基于此,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明确以读促写模式是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写作困境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通过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的方法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帮助学生在“会写”的同时,达到“爱写”的心态。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