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
2024-10-27吴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应当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美术学科肩负着美育重任,有着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了美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又能够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效。然而,纵观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应用现状,我们发现不少美术教师只是将其简单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既忽视了教材的安排设计,也反映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阈下,详细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实践路径,以期深化美术学科的育人成果。
一、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价值
美术学科肩负着美育重任,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知识、传授学生美术技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精神境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初中美术课堂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育资源,还起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能够让学生透过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美育,既有趣味性,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的民间美术资源,有着较高的传承价值,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开展剪纸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二、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准确分析教材,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少美术教师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引进来”的问题上。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只有提高对这些文化要素的敏感度与重视程度,才能够挖掘出学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从学科内部出发,指向育人目标的达成,在保障教学效率的同时深化教学成果。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众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那么,如何筛选与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难点。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安排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且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多维度出发,保障所选择与利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配合,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实践经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构建出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体系。
以鲁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古城镇古村落考察》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这一课内容的分析与重整,教师可以融入古代民居的相关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驱动性的大问题来指引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与学习‘老建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将淄博当地著名的古镇——周村古镇作为教学案例,从历史、文化、艺术多角度加强学生的认识与了解,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新城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名镇进行调研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与体验的契机,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与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对淄博当地两大古城的学习与调查,感受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设计主题活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要求,要求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框架,将学生从重复性与机械化的技法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彰显个性,逐步探索并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也需要基于这一要求与思想。教师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就需要以结构化的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重组,设计出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为保障主题活动的全面性与结构性,教师可以进行学科内部重组,也可以跨学科指导教学活动。主题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运用,还充分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特点——于发展过程中凝聚了自然、历史、人文等综合要素。
以鲁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漫》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通过对丰富动漫形式与内容的教学展示,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动漫形象与动画作品,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所设计的动漫作品中本土元素较少,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中,学生学过《学画动物蔬果》。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融在一起,并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山海经》,设计出以“遇见中国神兽”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活动。这一主题式学习活动需要与语文学科、音乐学科相结合,以“中国式的浪漫想象”为核心,要求学生品读《山海经》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出“中国神兽”动漫形象与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中西方的动漫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基于视觉形象的直观冲击,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理解,更深层次感悟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联系实践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阈下构建初中美术课堂,教师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时,应当充分关注并具象化地体现出过去与当下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造型、色彩等要素的解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经历,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以鲁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入民间艺术,设计教学主题“农民画”。“农民画”往往色彩大胆、对比强烈,而这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鲜明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几幅比较典型的“农民画”作品,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活学活用,从造型、色彩与构图的角度对画作进行点评。在欣赏画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这种风格独特的画作形成的原因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乡下田间,找到作画的农民,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画”风格形成的原因。通过走访了解,学生们很快发现,“农民画”构图饱满反映出农民对土地的珍惜,色彩大胆体现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然而,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画”日渐没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创方式对“农民画”进行宣传,让“农民画”变成各类文创用品的素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接纳“农民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完成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在传承与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与创新。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初中美术课堂是新时代大背景下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重要路径。作为美术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运用科学路径,通过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以及联系实践生活等具体路径,让小学美术教学真正凸显育人价值。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