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2024-10-27王明华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但如何提高主题活动的有效性应当成为幼儿园教师思考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有助于引发幼儿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就成为了教师应用频率较高的手段之一。项目化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基于幼儿兴趣所展开的学习活动,以情境创设、探究过程、产品制作与展示为主要路径,从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强调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反映与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也正因如此,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应基于深度学习视阈来展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深度学习视阈,以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为背景,以“造纸术”为主要线索,详细论述了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的设计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路径,以此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助力。
一、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尤为常见,幼儿只是机械地随着教师的引导完成具体任务,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拓性得不到保障,很多时候幼儿对学习内容本身也缺乏兴趣。而深度学习视阈下所设计的项目化区域活动则能够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设计的重要起点。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而只有让幼儿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够实现思维的良好发展。在项目化区域活动中,以往容易被忽视的想法都能够得到高度重视,而教师也能够从幼儿的想法出发,引导其实现思维的深层化发展,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使幼儿能够在探究与解决问题中收获新经验。
(二)保障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革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已然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欲望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正因如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基于深度学习视阈下所开展的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有助于推动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深入探究,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翁”,在综合性的活动中不断发展交流能力、合作意识与批判思维等关键能力,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也为其终身成长奠定了独特价值。由此可见,基于深度学习下所设计的幼儿园项目化区域学习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二、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不断思考的重要内驱力。基于深度学习视阈下开展的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需要充分遵循趣味性原则。具体而言,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要点出发设计项目主题,保障项目活动的趣味性,挖掘项目本身的趣味因素,从而激活幼儿的学习动力,也让学习的趣味性贯穿于幼儿学习活动的始终。
(二)目标导向性原则
项目化区域学习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与探究性的特征,幼儿需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流程。而幼儿的思维又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为保障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幼儿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出发,审视项目活动,预设项目成果,确保项目流程围绕项目目标展开,并且有利于项目目标的达成。
三、幼儿园项目化区域活动的设计路径
(一)基于幼儿兴趣,关注实践经验,提炼项目主题
在项目化区域活动的构建活动中,项目主题的生成作为项目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环节,对最终的教学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基于综合视角,从全方位与多角度出发,提炼出科学合理的项目主题,以此来保障项目主题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最终预设与生成相匹配。项目学习的本质是让儿童基于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主探索与主动学习,因此提高幼儿的探究意识与自主愿望就显得格外重要。项目主题的选择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从幼儿的实践经验出发,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索热情。幼儿正处于认识与探索世界的关键期,日常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加强观察力,捕捉并整合幼儿的共同兴趣,使其成为项目化课程主题提炼的重要立足点。
“造纸术”是幼儿在阅读区学到的新知识,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技术很快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幼儿对纸张的由来与制作过程仍然存在着经验空白,想要就此进行深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这一共性问题也成为项目学习主题提炼的重要来源。有幼儿通过阅读“蔡伦造纸”的绘本故事,提出了创新想法:“蔡伦用常见的材料造纸,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身边的材料造纸呢?”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同伴的呼应,于是教师便决定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生成“我是小小造纸家”的项目主题活动,让幼儿从兴趣出发,在动手实践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结合具体情境,引发探究动力,提出驱动问题
项目化学习从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与学习活动来解决生活中具有价值与真实性的具体问题,因此问题是项目化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内驱力。然而,在同一个项目主题视阈下,不同幼儿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疑问,提出各种各样零散化的具体问题,有些教师为解决幼儿的疑问就会逐一安排针对幼儿所提问题的实践活动,但实际上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幼儿探索。只有指向项目核心、引发幼儿兴趣、具有探究价值以及能够增强幼儿知识与技能的问题,才有探索的价值。驱动问题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化学习的质量,为此教师要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共性问题与重点问题,以此来驱动项目的深入开展,明确项目探究的总目标。
在“我是小小造纸家”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影音视频资料,让幼儿对造纸的流程进行初步了解,使幼儿明确造纸步骤及其注意要点,对项目活动有系统化的总结与认识。在项目主题的选择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共性问题为“我们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造纸”,而这一问题也是造纸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核心,由此便以这一问题作为项目的驱动性问题。接下来,教师便可以结合造纸的具体流程步骤将驱动性问题进行分解,从造纸材料选择、制作纸浆的过程(碎纸、泡纸、抄纸、晒纸)方面来设计子问题,并让子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导向性。如,在碎纸环节,我们可以分解子问题为:“不同废纸碎纸的方法是否一样?”“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碎纸?”
(三)制订教学计划,明确项目目标,设计项目任务
在明确项目主题与驱动性问题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明确项目学习的具体目标,从目标出发设计项目任务与活动。项目目标的设计需要从幼儿当前的学习能力、认知情况与学习需求等综合方面出发,提前预设可实现的项目成果。而教学计划则需要指向项目目标的完成,以保障项目化学习活动能够高效、迅速地完成,并实现理想的教学效率与成果。
首先,从项目目标明确的角度而言,在“我是小小造纸家”的项目活动中,蕴含了幼儿在社会、科学、语言与健康等多种核心领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便针对所涉及的领域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其次,从项目任务的设计角度而言,教师要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具体的项目目标,并让项目活动层层递进,让幼儿自主完成造纸过程。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分享,记者播报”的活动任务,让幼儿拓展关于造纸材料的经验,使幼儿对现代造纸流程与材料进行经验拓展,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经验基础。二是,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造纸材料”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明确最合适的造纸材料。三是,教师可以让幼儿完成“制作纸浆,观察记录”活动,引发幼儿通过碎、泡、抄、晒四道工序进行造纸。四是,教师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活动让幼儿呈现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具体作品。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明确了造纸流程,而且保障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能够在项目学习中保持较高的主体地位,层层递进地完成学习活动,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实。
(四)引发活动探究,鼓励合作,完成产品制作
项目化学习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因此幼儿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注意分组的标准,确保幼儿之间能够更好地彼此接纳、相互支持,使其基于共同目标发挥团队力量,提高项目化学习的动力与效果。在合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且小组内部“分工不均”,存在“能者多劳”的问题,而被“排除在外”的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便难以理想。因此,在分组合作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幼儿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工作,确保组间合理分组、组内科学分工。同时,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出现新的疑问与思考,这时,教师可以捕捉并利用幼儿所产生的问题,引发幼儿通过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97r5LwSg3S00yTH5ZZcmp6xpfTAPUhE5LQplQXtPvHY=使其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以促进深度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落地生根。例如:在完成“调查分享、记者播报”的项目活动后,不同小组就“造纸应该选什么材料”产生了分歧,有的小组想用竹子进行造纸,有的小组想用木头进行造纸,还有的小组想用棉花进行造纸,也有的小组认为废旧纸类造纸最为合适。这时,教师可以把这些材料进行罗列,让各小组通过讨论与探究进行初步筛选,由于竹子、棉花材料并不常见,且幼儿并不清楚用这两种材料进行造纸的具体流程,所以自然而然地淘汰了这两个选项,只剩下了废旧纸类与木头两个选项难以抉择。为进一步进行探究确定最后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木屑实验,让幼儿利用手工木片进行造纸,幼儿相继遇到了木片太硬、木片太干等问题,虽然运用了剪刀、水、滚筒等辅助工具,依然难以将木片变成木屑,最终只能放弃以木片作为原材料,选择用废旧纸类进行造纸。在收集废旧纸类后,幼儿分工合作进行碎纸,面对软硬程度不同的纸张,幼儿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碎纸方法——手撕、剪刀剪……有的废旧纸张上面有一层塑料膜,需要先撕掉再进行处理。泡纸的流程进展顺利,但是在抄纸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困难,很多小组纷纷反映:“纸浆捞不起来!”“抄网上的纸浆总是一团一团的!”“抄网左右没有纸张!”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些抄纸成功的小组纷纷化身为“小老师”,帮助其他难以成功的小组,进行经验分享——“想要成功抄纸,抄网要在水里晃一晃,不均匀的地方要多在水里试一试。”
最后,分享与展示是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幼儿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学习经验的总结思考,最终展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项目主题,为幼儿创设可以展现自我能力的学习平台,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支持鼓励幼儿,使其能够在与同伴积极交流中沟通经验、取长补短,并收获自信心与成就感。在“我是小小造纸家”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所制作的图文并茂的“造纸计划书”,并且展示自己的造纸作品,进行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后小任务,让幼儿回到家中向父母简述造纸流程,分享造纸的感受与体会,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幼儿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吸收。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