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劳动素养发展的课堂创新评价体系建构

2024-10-27尹春舫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注重平时劳动实践中的及时评价,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劳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聚焦劳动课堂中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探寻新路径。

二、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习评价窄化现象普遍,课堂教学评价多以劳动成果评价为主,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学习评价或千篇一律或扣盘扪烛,评价内容缺乏深度和针对性。因此,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多维发展,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搜集课堂反馈信息,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建构一种创新的评价体系。

(一)劳动课堂创新评价体系建构的理论支撑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习得、劳动作品的完成等情况,而且要关注实践过程中原理的运用、方法的融合、设计的创新、技能的迁移、文化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等内容。劳动课堂中的学习评价应该指向更全面的维度,课堂评价的方向不应仅局限于最终劳动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完整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行为和表现。完整学习过程应包含在学习中所展现的相关知识的认知提升、技能技巧习得情况、工具掌握熟练程度、学习态度表现、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劳动安全知识与意识养成、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学习表征的收获、提升与发展趋势。

(二)劳动课堂创新评价方向的确定

1.指向劳动素养发展进行建构。

劳动素养的发展是劳动育人的体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均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评价方向的确定围绕劳动素养发展进行建构,充分考虑了劳动育人的课程性质。其评价量规的选择应展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核心素养内涵。

2.指向深度学习能力进行建构。

基于深度学习的持续性评价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契合了劳动课堂创新评价体系建构的初衷。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体现在借助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借助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质疑、批判、思辨、反思、验证、凝练、提升等过程产生更高级的认知。

3.指向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建构。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在劳动课堂创新评价方面,围绕发展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进行设置,契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初衷。

三、问题的解决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又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又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基于此,能够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课堂创新评价体系的建构,能更全面、有针对性地完善课堂学习评价过程,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拓宽思路,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创新评价体系建构的依据

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内容要求和劳动素养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水平。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所设置的评价内容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有力助推,能够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知道自己需要通过哪方面的努力,使自己的劳动素养水平达到怎样的高度。在教学中,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虽具挑战,却是劳动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研究方向。这种评价方式尽管难以面面俱到,但通过精心设计和持续探索,可以逐步建构起能够反映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创新评价体系多元评价维度的凝练

劳动课堂创新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劳动素养、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等三方面能力发展为指向,将学生劳动课堂学习中创新评价内容凝练为八个维度的劳动课堂创新评价体系模型。

1.劳动物化成果评价维度。

在课堂教学中,最终学习结果均以物化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创新评价体系建构视角出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劳动结果进行更深入地评价。评价维度从作品质量值得肯定或有待提高的方向进行设计。

2.劳动知识技能评价维度。

在课堂教学中,相关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容易被忽视,而劳动结果的呈现都以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前提。既要注重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又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其评价方向可延伸至制作方法、劳动技巧、操作规范、步骤流程、要求落实、质量保障、经验积累、问题解决、创新突破等方面。

3.劳动工具使用评价维度。

把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学会劳动的关键。劳动是一个用脑、用手、用工具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类创造劳动工具的初衷是为了解放双手,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然而,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在教学中,学生的工具使用方法、技巧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成效。因此,劳动工具使用的评价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4.劳动情感态度评价维度。

劳动课堂上,学生情感态度评价是劳动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劳动习惯、意愿、意识、抗挫能力、热情、积极性等情感态度表现需得到关注。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秀品质,树立其劳动自信,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5.劳动身心发展评价维度。

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身体,又可锻炼头脑,身体的协调与头脑的灵巧是相互促进的。从体力劳动层面阐述劳动教育可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在劳动课堂上,学生身心健康表现为:交流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志坚强善于挑战新鲜事物、头脑灵活具有创新意识、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性格温和沉着冷静等品质。在评价中,可将上述表现作为参考。

6.劳动安全意识评价维度。

劳动学习中,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养成能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其评价方向为:能否安全操作工具加工材料、如何避免安全隐患出现等。这些安全问题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经过反复涉及与强化,能够促进学生劳动安全素养的发展。

7.劳动合作能力评价维度。

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中被多次强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分工、互助与配合,与同伴共解难题,增进友谊并实现价值。评价内容包括协调配合、社交沟通、奉献精神、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这种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石,有意识地进行评价,有助于劳动合作能力的培养。

8.劳动精神感悟评价维度。

劳动精神感悟的创新评价应依据劳动精神的各种表现,兼顾劳动收获和感悟。因劳动精神的隐性特征,评价时需学生审视内心,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客观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收获、反思和感悟;是否追求精益求精;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劳动后的创新想法等。

四、结语

立足劳动课堂教学的创新评价研究是每位劳动教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突破和创新,而且是对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科学检验与提升。创新评价体系的建构意在突破传统以劳动结果为主的评价方向,代之以更多元、全面的评估手段。教师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以此来全面评价学生在劳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