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4-10-27柴有明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改革推行“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以新课标为背景,探讨“学、练、赛、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小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体育教学“学、练、赛、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和“练”结合、“练”和“赛”结合、“练”和“评”结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师的思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改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力打造“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在“练”中加强体育技能的掌握、在“赛”中培养激发运动兴趣和自身体育技能的潜力、在“评”中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背景下,“学、练、赛、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以“学”为纲,夯实基础
教师在“学”这个环节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情况创新教学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引导者、陪伴者,主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这个阶段扎实地掌握体育技能,为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双脚跳”体育技能学习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直接示范技术动作,也没有讲解技术动作学习要领,而是让学生在“袋鼠搬家”游戏中自主学习进行探索,最后结合自己学习的情况总结,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双脚跳”技术动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双脚跳”技术动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在一旁观摩学习,并结合学生技术动作进行总结。学生在观摩中总结出:在起跳准备阶段,双腿自然微弯曲,身体重心向下,手臂摆动要自然,起跳时候双脚要迅速用力蹬起,身体要保持协调,落地注意屈膝缓冲,启发学生锻炼时的安全意识。学生在“学”阶段总结出在这个阶段技术要领,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改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告诉学生如何发力,手臂摆动的姿势,重心问题,身体如何协调发力等,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学习不断总结技术动作要领和练习中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最终学生在这个阶段通学习总结出“双脚跳”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扎实地掌握体育技能。
二、以“练”为主,实践运用
“练”是对“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练”的模式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在传统“练”的过程中,过于机械,体会不到体育技能学习的乐趣,没有发挥“练”的价值。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结合“练”的训练原则,引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并且巩固“学”阶段体育知识。
例如:在教学“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教师将“学”和“练”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并且给学生讲授技术动作要领,单手握球的方法、姿势、如何发力等,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形成肌肉记忆。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双方互相观察学习,分析对方不足的地方,这样能加深对技术动作记忆。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距离在3—4米之间让学生持球对投进行技术动作训练,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投球技术并且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掌握的情况并随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对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并鼓励学生反复练习。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所有分解动作,组织综合学练,让学生形成动作能力。将“学”“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中掌握体育知识,在“练”中巩固学习到的技能,通过组织小游戏分组进行投篮计分,学生自主根据能力选择适合的投篮距离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肩上投篮技术,让学生学以致用有体验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分为学习、练习、比赛、评价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赛”为励,深化技能
“赛”是在竞赛规则下进行的,通过“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展现出来。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以赛促学、以赛带练。“赛”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精心备课的时候结合自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竞赛组别划分,个人比赛、小组比赛、团队比赛等形式丰富的小竞赛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自己所学习掌握的技能,提高自身体育技能掌握的质量。
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比赛的类型,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比如:在个人比赛中,教师将三次课设定为一周期,并将学生每节课的成绩记录在周期比赛成绩表中,根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让学生进行短时间(1分钟)平跳、一带一双人跳、编花跳、一跳双摇等跳绳项目竞赛,学生通过这个周期比赛表的记录就能清楚地了解到自身情况是否进步、是否退步。个人比赛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跳绳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设定小组比赛中,将学生分为四组,一组为10人,小组学生进行比赛,时间为(1分钟)计算每组学生在(1分钟)内平均成绩,在比赛的最后平均分最高的小组教师给予小奖励,小组比赛不仅能检测学生掌握跳绳技能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养成团结合作团队精神。小组成员在比赛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比赛技巧,并鼓励本小组成员练习,小组让全队成员技术得到提高,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提高成绩。
四、以“评”为补,提质增效
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评价阶段即启发、纠正:评是对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评价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学”,重在启发与引导;评价“练”,重在纠正与促进;评价“赛”,重在鼓励与应用。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还能给教师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依据。
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如摆臂姿势不规范、身体预摆弹性屈伸动作不正确或者落地时的屈膝缓冲不规范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之前,教师通过简单的跳跃活动和学生的学段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立定跳远技术掌握情况和跳跃能力,结合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技术动作。最后阶段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接下来需要继续提高之处。将“评”与“学”“练”“赛”结合在一起,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五、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还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正向发展,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教师应通过课前精心备课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在小组或团队比赛竞技中引导学生学会与队友进行探讨与分工,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等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文明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练、赛、评”模式下运动锻炼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显著提升,同时也为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