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10-27孙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是深度融合国情、心理、道德、法律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跨学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资源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实际情境中,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素材,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提供具体的实例和背景,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系统化的理解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结构支持跨学科主题整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着重突出了课程内容与每位学生个体经历及现实社会生活环境的紧密对接,要求积极推动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高度整合,规划涵盖各学科、以主题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理论、思想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围绕“个人成长历程”主线,根据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的拓展,巧妙地编写了系列主题教育内容。从小学至初中的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了涵盖入学适应、道德品行、生命安全与健康管理、法制启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以及国家认同等多个学习板块。这种布局有利于构建一个综合的学习任务群和主题线索,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要的品质修养以及关键能力,体现为学生能够积极行动、做出正确选择并持之以恒坚持的能力。尽管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单学科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情感体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有时难以完全实现与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项目化推动,使学生可以全程深度参与,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实现核心素养提升与实践应用的学习目标。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中。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多个学科教育资源,构建起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可以实施系统化的整合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共建美好校园”这一课题时,设计让学生为校园改进提意见的课堂活动,同时考虑到学校少先队活动也会鼓励学生提交改善方案到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少代会提案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在不同场合重复类似的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得活动更具针对性并取得实质性成效,让学生深切体会自己的课程主体地位,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其掌握基本原理,还鼓励学生全面观察和讨论道德法治议题。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并增强其解决道德法治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一、有效规划跨学科学习
为了确保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设计跨学科学习环节必不可少。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扩展跨学科教育的知识基础,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案例来加强跨学科教学能力。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创造性地将其与语文、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相互交融,通过广泛调集和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在策划跨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须对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深度整合,并具备敏锐洞察力,以识别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间潜在的关联,进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设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目标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应以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解决跨学科教学的需求。例如,围绕“个人成长”这一主题,需要跨越学科界限,提炼关键知识点,构建连接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在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时,可以从多学科视角整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相互作用。在讨论“环境保护与法治建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如“环境污染的根源是什么”“环保法规如何实施”等,并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任务群,如信息搜集、案例分析、法规研究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合和应用跨学科知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课程内容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
结合语文知识能够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程中的相关课文进行补充说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深度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语文所学的《驿路梨花》一课,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理解到关心他人不仅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学生领会了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雷锋叔叔的故事》等书籍,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这些都为社会服务的理论主题提供了有力且易于理解的案例。在初中课程中,语文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基础,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深化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将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法治概念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英语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知识。例如,在讨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主题时,教师将英语教材中的“志愿服务与慈善”相关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慈善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并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参与公共场所的英语纠错志愿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理解服务社会的价值。结合英语的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结合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内化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将地理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地理教材《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的相关章节,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增强学生的国家领土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将地理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国家现状,清晰认识到国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融合历史教学能够拓宽学生道德与法治视野。道德与法治与历史学科联系紧密。历史发展进程中蕴含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智慧,而道德与法治同样基于历史逻辑而构建。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后,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有效拓展,引导学生在历史与政治的交汇处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例如:《和谐与梦想》涉及维护国家统一等主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左宗棠收复新疆、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回顾之前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内容,分享其他有关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学生不仅能够回顾历史知识,还能够从政治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进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有多种实践途径,可与不同学科结合实现多元教学成果。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拓宽学科眼界,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