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美学思想,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2024-10-27何嘉阳
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素养之一,要求语文教学要通过审美实践、审美体验以及在审美实践中教学评一体的评价等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品位,是学生在教育审美实践中学会鉴赏美并逐步提升其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渗透美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为此,师生对《雷雨》中人物对话的信息差进行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一种双向交际活动,一方传达出来的信息要另一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并获得正确的反馈,才能够实现人物交际活动的信道畅通,从而完成正常的言语交际。但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话剧文学,又常常与之相悖,存在着人物对话的信息差,在曹禺先生的《雷雨》中,就处处体现着这种信息差,这种信息差具有双重效应。对作品交际双方来说,因为信道受阻,始发信息得不到再生信息的正确反馈,造成交际双方不能够完成彼此间的信息传递;而对作者和读者而言,它却输出了美学信息。这种信息差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是一种必要且积极的信息差。
有研究者在分析人物对话信息差时说,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的编码、传递与解码诸环节失误都可能产生信息差。这主要体现在信息耗损和信息冗余。因信息编码失误,造成不能解码、解码误差或因编码无法传递,致使解码反馈误差的现象称之为信息耗损。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中,在鲁贵与大海,、蘩漪与四凤、周朴园与鲁侍萍、蘩漪与周萍、侍萍与大海、周冲与大海、周冲与四凤以及蘩漪与周冲等各种人物关系中的对话,几乎都存在着因编码失误而不能解码的现象。如第四幕周萍被逼认母的一大段对话,就涉及了周蘩漪、周萍、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四凤五个人,五个人存在着彼此不知情的背景,因此,也就会出现五个人互相对来自他方信息的错误解码。首先,周蘩漪眼看周萍要带四凤走,自己再也留不住周萍,留不住自己对周萍的爱情,于是,由爱生恨,请出周朴园,企图由他阻止他们的爱情,实现其报复的目的,而周朴园来到客厅时看见侍萍,马上错误地以为侍萍是故意回来敲诈他的,对侍萍说“你到底还是回来了”“我想你也会回来的”,这说明周蘩漪得知了四凤的妈就是侍萍后异常惊愕,而周朴园则又一次错误解码,误以为蘩漪是故意装蒜,当周朴园逼周萍认母时,周萍由于得知了他的爱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便不自主、近似疯狂地喊出了“不是她”,而周朴园由于不知道情况,误以为周萍是嫌侍萍身世不好而不愿意认,再一次错误解码。而在一旁的侍萍眼看此情此景,再也撑不下去,要带四凤离开,固执的周朴园却误以为侍萍不愿认周萍,暴怒地对周萍吼叫,让他跪下认母,正是这样在人物反复解码误差中将情节开始引向了高潮。
在《雷雨》中信息耗损的另一种表现是信息编码无法传递,造成反馈误差。信息编码无法传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方沉默,另一种是听话者打断说话者的话。如《雷雨》中鲁贵和鲁四凤的几段对话,就是由于编码信息无法传递而造成信息差,从而更加突出了鲁贵的卑琐和四凤对鲁贵的厌恶。比如第一幕开场,鲁贵在周宅客厅向四凤要钱,而四凤又深谙父亲的脾性,就有意不理他或打断其说话。鲁贵想找机会同四凤说话,而四凤不是装听不见,就是故意打岔,致使鲁贵要传达的信息无法传递。
《雷雨》中,由于信息编码无法传递,造成的反馈误差,不仅体现在四凤同鲁贵的对话中,而且在周朴园同周冲、蘩漪同周萍、周朴园同周萍、周朴园同鲁大海以及周朴园同侍萍的对话中也多次出现。这种信息差不但符合各自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的特点,也符合戏剧情节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美学效果。
在交际中,人物对话要保持适度合理的信息量,交际双方任意增加言语代码,或使各自言语代码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所含有的信息量超过言语本身所含信息量,都会造成人物对话的信息差,这叫作信息冗余。而文艺语体,特别是戏剧语体的人物对话中,为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却常常会出现信息冗余。《雷雨》中由于话语多次重复造成的信息冗余,在全剧中凡有名字的人物的言语中都出现过,甚至都多次出现过,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我们主要看一下由于言语代码在语境中所含有的信息量超过言语本身的信息量而产生的“言外之意”,这种信息冗余的信息差常常被对方误解,产生很好的美学效果。这种信息差在全剧中共出现过四处,我们着重分析一处,以见一斑。在第二幕中鲁侍萍见到了周朴园,由此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她觉得自己像是被命运捉弄了一样,“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于是,她要离开周家,永远不见周家人,所以在第三幕中,她回到鲁贵家,对鲁贵说,“这儿的家我预备不要了。”对方完全没有接收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在对方听来可以表示侍萍又要回济南上工去,还可以表示她要断绝与鲁贵的关系,这都是出于侍萍与周朴园一家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然而鲁贵却完全不晓得,便反问:“这儿的家你不要吗?”当侍萍告诉他“大后天就回济南去”时,鲁贵还以为像往常一样,侍萍又回济南当老妈子,而自己和四凤还留在这里,家自然还是得要的,对侍萍说:“你回济南,我跟四凤在这儿,这个家也得要啊。”待到后来,侍萍告诉他“这次带着四凤一块走,不叫她一个人在这儿了”时,鲁贵才醒悟过来,明白了侍萍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信息的耗损和冗余都是作品人物双向交际活动产生的信息差,而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单项交际活动来说则输出了美学信息。所以,它具有美学价值。
老舍曾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利的说明书。”如果说人物对话是彰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那么人物对话中产生的信息差就是其点睛之笔。比如周冲,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天真善良,藏在理想的堡垒里,对社会,对家庭,以至对爱情有着许多憧憬,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的缚住了他,他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需要现实的铁锤一次一次地敲醒了他的梦。如第三幕在鲁贵家,他与大海的一段对话产生的信息差,使他发现他和大海中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而他与四凤的爱情幻灭也是通过二人对话产生的信息差。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重要任务,而人物对话信息差就能很好地推波助澜。如《雷雨》中周朴园责问周萍的是吃喝玩乐之事的对话,他并不知道蘩漪与周萍的暧昧关系的情况,而周萍误以为这“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是他与蘩漪的暧昧关系,不禁大为紧张。这与周朴园的问话方式有关,他不是直截了当地点出所指何事,而是先点出事情的本质要害,再一步步导出所指事实。而这本质要害又恰恰击中了周萍与蘩漪的关系,引起信息差的产生。周萍随着父亲的一步步逼问由吃惊至失措、更加惊恐乃至失色,直至事情点明,周萍的情绪才从极度的惊恐中镇静下来。人物对话的信息差使对话双方矛盾冲突富于戏剧性,从而生成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曹禺先生是如何巧妙地设计信息差,以使潜在信息转化为美学信息呢?首先,对语境差的利用。语境是话语信息赖以生存的土壤,交际的全过程都是在语境中进行的。人物在语境中交际,读者则借助语境体验信息差所蕴含的美学信息。语境不仅能引导读者的阅读,也能制约读者的理解,因此,作者要依赖语境设计信息差,只有当作者与读者处于同一个共知语境,信息差里蕴含的潜在信息才能为读者所接收,读者据此对所获信息通过想象再加工,转为美学信息,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同时,曹禺先生的话语衔接手段自然巧妙,毫无人为制造的痕迹。
可见,文学作品人物对话信息差的合理而巧妙的使用,不仅可以优化作品的结构,增添作品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这也是《雷雨》设计信息差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说,曹禺先生在丰富信息差的使用技巧上形成了典范,在他多部作品中,都有信息差的使用。这些信息差的使用也丰富了其作品的内容,展示了作品的特色,同时,在师生一起探究《雷雨》人物对话信息差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