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4-10-27马晓丽张子萱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追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素养对历史核心素养具有引领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总结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以唯物史观提升人文追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其中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历史是符合规律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等。
正确历史观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联结点在于认知与行动的一体化,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将正确的历史观内化到品格之中,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更加完善与健全。家国情怀的培育离不开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方针、方向和方法。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促进历史知识的生成;通过创设和探究历史情境、体验历史活动,以情理交融、深度阅读、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面对一个事实和情境应该作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反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要教育学生面对不同的史实和情境时,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态度、作出怎样的判断、表现出怎样的情感。教师通过长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盛衰都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产物。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的需求,而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体制长期存在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发展并创造巨大文明成果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因为经济基础中萌生出新的因素,而旧的上层建筑不能适应新发展,从而产生出矛盾,阻碍社会进步,埋下了被动“挨打”的伏笔;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和“屈辱”,也都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
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等各种因素共同思考,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正确认识近代历史的发展,理解人民对于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历史选择,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不能脱离唯物史观,单纯地谈个人随意性的情感,否则将个人情感异化为家国情怀,就失去了家国情怀的本真,更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
二、以认同教育引领国际理解
国家认同指一国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识,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是现代国家公民最基本的身份认同。具体而言,国家认同包括政治认同、历史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等。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是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高中历史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塑造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高中历史教材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国家认同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密切相关,各国都不可能脱离国家立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合格的国家公民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高中历史教育要基于民族性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在人类文明史上,世界各国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个成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丰富,同时也对外输出优秀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已经与世界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也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抱负,展示了大国担当,而中华民族也应承担起这份家国情怀。
新版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水平分层中,对学生要求的水平1和水平2,主要是知识点层面上的内容,在情感上集中体现为感性层面,如“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水平3和4则相对提升了高度,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宏观趋势的把握,如“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
从认知层次上提升到理性层面,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问题”。从时间范围上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生活,指向学生未来行动的内在动力,如“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加强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相互交织,不可分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地图,不断变化的疆域蕴含了丰富的时空信息以及其所生成的国家意识,包含了特定时期的国家治理、不同民族的交融交流、不同时期中国人政治智慧、多元一体的文明分布格局等,有利于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从认知到情感的转换与升华。同时,教师还要适度挖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
除了关注本土历史,教师也要注重中外联系,渗透国际理解。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教师在讲授中国史内容时,应该具备世界视野,发现可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点,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公元前后的两大文明高峰,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欧亚大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明交流,体现出了中国人对外开拓的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样,中国抗日战争更应该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之中评价,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充分的国际尊重。在世界史教学中,把握中国立场非常重要。这里的中国立场不是指对任何历史现象的评价只考虑中国一国的利益,而是要站在中国立场上,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作出对世界历史应有的公允评价。
例如,平等地对待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明,没有高低主次之分,不应该刻意美化或丑化。亚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都为世界作出过重要贡献,丰富了全世界人民的物质、精神文明。教师要明辨是非,对一些国家的侵略战争和暴行要给予严厉谴责,对正义行为要充分肯定。教师要肯定国际合作,倡导和平与发展的理念。
总之,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标准,要充满人文情怀。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面对全球化时代的背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度和有效性。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