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艺术在当代动画中的文化解构与重组

2024-10-27张琛党蕊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常因思维固化而走入思维误区,限制了皮影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当代观众对传统皮影戏的接受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未能与当代审美需求接轨。

近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皮影戏的历史溯源、艺术特点、传承方式以及现代化改造等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来保护和推广皮影文化。解构将现有的文化或艺术形式进行拆解分析,从中提取所需元素,并在新的语境下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通过重新组合这些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皮影文化传承在当代动画领域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便于文化传播的媒体逐一出现。传统皮影戏依靠戏班在各地流动演出,尽管存在固定的戏班,但仍受各种不可控影响,这种低效且不稳定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传统与当代文化融合是如今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当代动画的基于数字网络的“广传播性”和“可复述性”,为传统皮影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传统皮影文化解构并保持文化内涵,融合当代动画技术,形成更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皮影戏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实体摄影机虽然能录制传统皮影戏的演出过程与环境,但录制画面与皮影幕布之间的距离,阻碍戏剧舞台与观众之间联系的建立。在数字环境下直接制作皮影动画,将数字屏幕作为虚拟的幕布,皮影动画中的光影、动作、场景等都处于制作者的控制中,减少传统不必要的场外环境干扰。当代动画的更多可能性,使皮影戏可以突破传统的表演限制和艺术形式,选择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创作手法,保留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文化传承演变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相当困难。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在当代泛娱乐化为主的社会文化现象中,皮影动画的解构对娱乐性的需求远大于艺术性,当一个“现象级”动画作品出现时,人们往往最先的行为不是分析其艺术性,而是将其进行解构重组进行二次创作,如将动画角色单独提取解构为其编撰新的故事内容,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最初的人物设定,按照观众内心幻想进行改造,从而满足观众主观意志。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可能忽略作品原始的人物设定,但也展示了文化延伸的潜力。文化演变过程中原动画作品的精神内核对解构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将逐渐变弱,最终可能与原文化剥离,而文化传承所起到的“缓冲带”作用将会使演变不至于过于剧烈,确保文化的延续和再创造的空间。

王裕民导演的数字皮影动画《八戒吃西瓜》,将《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角色解构与当代流行文化重组,加入当代制作人对猪八戒的主观印象,用二维数字动画制作技术,精简地表现出八戒见瓜、吃瓜、丢瓜的过程,反向动力学骨骼绑定赋予角色灵活的动作,使猪八戒的形象憨态可掬,充满趣味的解构方式,使角色在传承传统皮影造型的基础上加入更加精细的当代化细节,更好地适应当代文化发展。

二、早期皮影文化解构重组的技术阻碍与解决

著名动画导演万籁鸣说过,“美术电影越有儿童情趣,大人孩子就越爱看,如果一切都‘大人化’了,大人孩子反而都不爱看。”

在中国动画早期探索时期,动画《葫芦兄弟》《山羊和狼》《差不多》等动画风格明显受到了传统皮影戏的启发,老艺术家们对皮影戏进行解构提炼皮影元素并应用到动画作品中,采用了与皮影戏类似的造型风格和轮廓分明、动作夸张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将皮影元素直接融入当代动画创作中,达到了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一)早期技术门槛对解构重组的限制

早期中国动画获得的成功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也反映出了早期动画的技术受限。

其一,对于早期动画探索时期,少数动画作者有了主动对文化解构重xhoS6wz/y+ZfuzThA8xvg+SgJSosP2NpTj9Qo9PNvIc=组的意识,但由于动画制作技术落后,许多文化解构后出现的艺术形式无法得到充分表现。传统二维动画与皮影平面的表现形式相契合,但画面表现取决于制作者的绘画功底,缺乏更加简单便利的制作方式。技术门槛限制导致有着过高的学习成本,难以让更多人接触到皮影动画的制作,也更难引起更多人的实践兴趣,对皮影文化主动解构重组的意识也无法很好地延伸到民间。

其二,由于早期动画制作方式以手绘为主,组合关节部件后在纸上逐帧调整角色动作形成动画,耗费大量时间让人物动作更加真实流畅,但也限制了动画制作速度,少量作品产出无法引起质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片产能不足的问题逐渐明显,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产能低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始终限制着皮影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突破限制后的“百花齐放”

21世纪初,骨骼绑定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动画师能够更加便捷地制作复杂的皮影动画,通过将角色主体分解并排布到关节骨架上,使人物动作相比传统绳线竹棍绑定更具真实感。传统皮影中,当皮影角色被人操控出现在幕布上开始运动时,才是一部完整的皮影戏。数字关节人偶本身静止,只有被操纵时出现动作,形成连贯的动画,数字皮影动画因人意志的存在,被赋予人的意志所具有的生命力,因此具备了独特的精神内涵,不但角色动作连贯和流畅度大幅提升,技术学习难度也直线下降,更广泛的人群掌握先进动画技术,许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很好的展示手段。出现对皮影文化解构重组后的动画作品,也更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大众欢迎的动画数量也逐渐上升。

动画《功夫熊猫2》中,开篇关于沈王爷的回忆场景,解构传统皮影戏的造型艺术与关节组合技术,与传统皮影戏不具备的镜头语言和空间场景在数字环境下重组,成为新式数字皮影动画,应用骨骼绑定技术,模拟传统皮影戏动作效果,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嘴、眼皮、服饰等更多的精细关节拆分,利用骨骼绑定技术调试丰富动作细节,使角色演出动画更加自然,配合三维动画场景模拟皮影戏光影,强化氛围营造,对传统皮影戏固定镜头解构,将当代化更自由的镜头调度加入其中,在增加动画电影可观赏性的同时,丰富文化内涵。

皮影文化经过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艺术风格与演出方式,尽管源自民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仍然会让当代人感到疏远和隔阂。在解决了生产力不足和技术限制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寻求“艺术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平衡,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尝试打破传统与当代之间的隔阂。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 “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如今,对文化解构这一行为在年轻人群体中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社会现象,解构这种行为将艺术在社会当中普及,改变人对艺术“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普通人也能更容易体验和理解艺术。当代动画作品中,皮影元素的加入为其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与传统故事题材,从而创造出具有当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观众脱离对传统刻板印象,而且能够提供新颖的皮影动画作品,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解构后的皮影戏在当代动画中的重组

现今,数字皮影动画的创作题材更多地注重观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避免过于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说教剧情,适应当代化的故事改编,与当代社会生活相关联,减少世界观差异导致的脱离感,强化故事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一)遵循传统艺术表征的皮影动画

将传统皮影戏结合现代审美和流行文化元素,应用当代动画制作技术,使皮影戏艺术风格的动画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王裕民导演的数字皮影动画《寻找“祥瑞”|用皮影的方式,打开朔日手记!》结合当下热门游戏IP对剧情拓展改编,动画中角色皮影造型参考了原游戏角色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服装设计与人物面部绘制,与传统皮影戏之间的不同,产生新鲜感吸引观众观看,添加当代流行文化元素,拉近皮影动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皮影文化添加当代元素,让观众更加自然地习惯和接受皮影文化。

(二)皮影元素的实验应用

对皮影文化解构重组的探索过程中,皮影文化的传统元素在当代动画中得到了创新和实验应用。将传统皮影元素与当代动画技术结合,在视觉上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游戏IP《原神》的宣传PV动画《神女劈观》,角色造型融入戏曲元素,皮影布景作为装饰衬托,形成完整的戏曲舞台,使戏曲与皮影文化进入年轻人的视野。《神女劈观》成功引起中国年轻人的喜爱,而这一影响不断放大,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并欣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跨文化融合与应用

跨文化融合是皮影艺术在当代动画中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皮影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高,能够灵活地吸纳各种新元素,丰富皮影动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动画《落凡尘》,将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元素相融合,技术上采用三维数字动画技术、二维手绘技术与实时渲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各技术的优点充分发挥,演绎以“神话”为题材的创作动画。动画中皮影的应用不同于常见的皮影动画,而是将皮影解构提炼元素,重组应用到动画的花纹、刺绣、场景、特效当中。织布与刺绣表现的星宿银河吸收皮影具备的平面装饰属性,营造神话传说的氛围效果。

(四)多领域的融合创新

皮影艺术在多领域的融合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跨专业的合作和技术的进步,皮影戏能够在游戏、建筑、服装等多个领域中获得新生命力。

游戏《古剑奇谭3》龙宫剧情中,将皮影元素应用在游戏场景当中,二维与三维皮影场景的自然切换,解决了传统皮影动画分镜效果单一、机位视角不足的弊端,将皮影鲜明艺术形象和装饰性的优势充分体现,丰富游戏的画面风格与艺术韵味,收获了游戏玩家群体的好评,成功的表现形式尝试,为游戏行业出现新的皮影表现形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对皮影戏进行解构重组的风险对策

解构将复杂的文化内容分解为简单元素,提取关键元素进行重组,皮影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可能被当代动画重新诠释。文化解构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通过解构重组,观众能够以新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文化解构虽然能够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但过程中可能会弱化原文化内涵和背景,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可能被重新定义,失去原有文化价值,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的扭曲和误解,导致观众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在文化解构和元素提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对原作品的尊重和理解,避免过度解构。

皮影戏与当代动画的结合虽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但也可能使皮影戏的传统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不清,这对动画世界架构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要求严格,皮影元素被唐突地加入到不相关动画作品中,只会将动画的沉浸感降低,并影响故事整体叙述形式。

对皮影文化的解构重组,为其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内涵的变异,慎重对待解构重组过程,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

五、结语

皮影艺术在当代动画中的解构与重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当代动画技术和对传统文化解构重组,不仅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找到适应和发展的机会。尽管解构与重组过程中存在削弱原文化内涵的风险,但通过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创作中保持平衡,可以有效避免这种问题。文章中的多个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皮影文化的解构重组在当代动画中的创新潜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皮影戏与当代动画的结合将继续推动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注:此文系202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皮影动画形式创新在《民间艺术与动漫创作》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SGH20Y1070)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