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2024-10-27孙凤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富有内涵、特色鲜明的现代校园文化。基于校园文化视角,建立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就要以“爱”为中心,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小学教师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就需要发挥“爱”的纽带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校历史发展、办学风格、教学成绩、价值理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下来形成的,是一种环境教育的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校园的环境、学生的整体面貌等各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容易出现纪律差、上课难管等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找到适合本班的管理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耐心教导,科学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健康发展。

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的小学班级管理,只有班级管理水平高,才能为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提供重要的保证。由此可见,强化对该阶段学生的班级管理,切实增强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师学会灵活运用交流技巧,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拉进与孩子的距离,和孩子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推动该阶段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班级管理在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属性。班级管理中,在管理的形式、方法层面上,容易呈现出典型的单一属性,而且有些教师片面突出纪律、习惯等方面的管理,不能结合孩子的特点、个性的需要进行科学培养,管理模式主要以说教为主,借助于单一方法向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灌输。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进而让他们缺乏相应的认同心理。所以,想要提升小学班级管理水平,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愿意接受。

(二)在管理理念方面,表现得较为落后。近些年,新课改不断深化,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但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管理理念上依旧较为落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也不注重他们综合素养的培育,这必然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管理思想上被动消极。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一些偶发事件与负面新闻的报道,也给一些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有所顾虑,思想上背上了包袱,放不开手脚,担心批评学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被动应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不积极主动,只要学生不出什么大问题就听之任之、得过且过,造成部分学生太随便、太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班级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也会更加难以管理。

二、校园文化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校园里,班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单位,若是教师的管理水平较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促使学生高效率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和谐、平等的班级环境构建,注重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打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自觉遵守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班级秩序变得井然有序,也使得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班级管理中,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要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通过高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培养孩子们形成正向积极的团队精神,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进而构建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在具体实践环节,让孩子们最大限度释放潜能,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三)切实增强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在学校的每一天,孩子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校的文化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例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知识讲座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珍惜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同时,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提升了学生们深入理解班级管理的能力,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意见,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校园文化视角下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一)作为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的班级管理,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班级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教师要对影响班级管理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并对教育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深入理解班级管理人员的权责等;积极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把握孩子们的实情,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有爱心,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关爱,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方面,要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由此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孩子们的荣誉感;对班级环境进行切实有效的改善,使得孩子们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更好地爱护班级,与同学能够团结合作。教师还需要改善自身形象,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成为孩子们的表率。老师要让自己的谈吐、举止变得优秀得体,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这有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建立,同时亦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例如:若是教室里出现了废纸,教师能够直接走到废纸前捡起,从而让孩子们知晓要爱护环境。或者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游戏,让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这样也能及时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改正。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顺畅、更有温度。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中,需要对传统落后观念进行革新,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使得师生关系具有和谐性与平等性,这也能激发出孩子对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同时,教师要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给予关爱,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使得师生关系更紧密、更亲密,同时也能让班级氛围更具和谐性和民主性。在班级里,打造优秀的班风与学风,促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紧密与融洽。当然,在师生良好的互动中,孩子的活力也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强化孩子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感,并能让班级管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例如:对于某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需要更主动地与之互动,为其提供良好的指导,对学习重难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由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进而构建起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爱”的作用十分关键,这也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核心方法。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爱护、理解与关心,这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基础。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的班级管理,老师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各种层面都需要加以关注和关心,为孩子构建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健康,让孩子感受到班级犹如家一样温馨,对孩子遇到的困难进行有效帮助,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护、班级的温暖,并能自发尊重教师与遵守班级的管理制度,使得师生间的沟通更具和谐性。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班风、班容主题班会,引导孩子们对自身仪表、班级卫生、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在孩子深入思考的同时,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和性格等密切相关。教师还需要激励孩子对交流成果进行分享,同时引导孩子们做好责任分工,使得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班级良好管理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教师还需要综合班集体情况,组织开展多元化活动,例如:评选优秀班干、劳动之星等,借助这些评优活动,增强孩子们对自身学习、生活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还能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竞争意识,进而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优化落实班级管理制度。

(四)美化班级的文化墙。班级文化是师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墙建设是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的有益实践,班级文化墙建设是构建素质教育环境的有效举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墙面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硬文化”,是班级文化直接的展示。墙面文化建设的是否美观整洁,体现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水平;而其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反映的是班级的风貌以及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条件,例如:在我校,学校为每间教室配备了专门定制的展示园地空间,有后黑板进行板报制作,有前后定制的标语,在班级门口还有特色班牌……那么,文化墙要发挥出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就看班主任的“奇思妙想”了。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我利用现有资源,把文化墙布置得五彩缤纷,富有创意和特色,不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孩童的兴趣。我所教的三年级教室里张贴了很多励志格言,例如:“相信自己,我一定行!”“今天,你微笑了吗?”“谁在游戏中懂得谦让,谁的朋友就越多。”“助人使你得到快乐!”学生在励志格言中规范自己的言行,获得正能量。设置图书角,“每月一荐”(即每月推荐一本图书),例如:九月份《柳林风声》,十月份《格林童话》,十一月份《昆虫记》,十二月份《洋葱头历险记》……相信阅读经典一定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让孩子们获得快乐和成长。另外,文化墙还设有学习园地、班规、成长足迹、每月一次班务记录:我最闪亮等。随着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给自己带来的是感慨和惊喜,给学校带来的是师生崭新的精神面貌与心灵的成长。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措施,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管理文化知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切实增强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为孩子未来学习、发展和成长奠基,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