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2024-10-27李建刚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在高中时期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并应对这些压力,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对高中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

总结以往研究文献,学者对于心理韧性的定义解读主要有三个方向: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指个体在面对严重威胁时,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综合以上定义,笔者更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理解为个体在面对挑战、压力或者困难时,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适应的能力。

二、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

国内外对于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广泛且深入,多数研究认为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

(一)个体因素

影响高中生心理韧性的个体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认知等方面。

1.自我效能感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对自我行为能力的感知力越强,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遇到困难、逆境和挫折的时候,不仅不会被困难所吓倒,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并且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

2.人格特质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有研究329ee98903a958fe3a3fbf7fa122688f580317663d9b66cb28f2323dbafe72f6表明,人格特质不同的个体,其心理韧性会有显著差异。较高的情绪稳定性(低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和严谨性以及宜人性与高水平的心理韧性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具有开朗、乐观性格的个体更容易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心理韧性。他们通常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更愿意接受挑战。相反,悲观的性格更容易对困难产生无力感,甚至对此感到绝望,这些个体缺乏坚持的动力,心理韧性水平也较低。

3.认知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目前,在高中生所处社会压力下,无论家长还是学生个人,往往存在倾向于将学业成绩看作评价学生自身价值唯一标准的错误认知。存在这样认知的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缺乏调整心理压力的正确方法,一旦学业成绩下降,便会引起过度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反之,对于学业成绩有正确认知的高中生,会多方面客观评价自身价值,提升自信心,从而拥有更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二)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

高中生心理韧性除了受自身内在的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影响。

1.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

家庭关系方面:拥有和谐家庭关系的学生在遇到压力、困难时能够得到更多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培养高水平心理韧性;而不良的家庭关系,会让高中生变得敏感、脆弱。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异后仅由一方抚养孩子,会引起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降低其心理韧性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对抗压力环境;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下降,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退缩、孤独、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社会方面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和实践经验。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负面生活事件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心理反应。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体能够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及时体验到情感上的慰藉,并且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而拥有积极的实践经验,能够激发个体主动性,帮助个体处理压力和困难。因此,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三、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

(一)学校方面

1.有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可以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课程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生活满意度及学业成绩。通过对高中生进行心理韧性水平筛查,学校可以针对心理韧性水平低的群体,开展提升心理韧性的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团体成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理解和支持,提升自信心,一起面对压力和挑战;团体成员可以通过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积极自如地面对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2.依据个体需求,做好个体心理辅导。

教师应重点关注心理韧性水平低的个体,根据个体需求,及时干预和疏导,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可以建议监护人联系更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到医院心理科寻求进一步的支持。

3.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学校可以通过校本课程资源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如心理健康月、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高中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构建起强大的心理韧性。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学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应对压力的心态,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个人方面

1.提升自我效能感。

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高中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增强自信心、设定清晰目标、强化积极自我评价和寻求支持与反馈等方面努力。

2.培养适应性思维。

适应性思维是指面对变化和挑战时,个体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的挑战和环境。高中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设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等培养自身适应性思维,从而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3.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情绪状态提高心理韧性,如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排解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积极心态。

(三)家庭方面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如多关注家庭成员,勤沟通;其次,设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和价值观,注重建设家风文化,培养尊重家人、诚实守信等品质;最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和孩子一起读书等。

2.优化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父母积极、科学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父母主动对子女各种决策和行动进行指导和建议。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在高中这一特殊阶段,父母要优化教养方式,多陪伴与鼓励孩子,少些权威与放任,既满足高中生自主发展需求,又避免其放任自流。

培养心理韧性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高中生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尝试,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引导,帮助他们从经历中汲取教训,为其更好地成长保驾护航。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任务项目《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研究》(2020ZXXL-ZX16G)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