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实、始、是”——从南通学访看学校特色发展
2024-10-27李伯生
李伯生,天津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第四批物理学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编教育教学类书籍10余部,专著《卓雅教育——我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曾任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天津市北辰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探寻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今年4月,北辰区名优教师一行40人赴江苏省南通市学访。其间,笔者聆听了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的专题报告;对南通市4所中小学校进行学访交流,观摩了学校常态课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现场课,对学校特色办学感受颇深。下面,就以“施、实、始、是”四个关键词,通过南通学访谈一下我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施”,即顶层精准施策、基层学校有效实施。江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先进省区,南通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一人一城市”的近代教育家张謇、“一人一学校”的当代教育家和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均出自南通。在江苏,顶层进行精准施策,从要求各学校进行前瞻性规划到遴选“高品质”优质学校,从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评选到鼓励教师提出个人教学主张,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无不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超前的顶层设计。此次考察的几所学校,从南通田家炳中学的“情感教育”到南通市实验小学的“勤敬教育”,均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李吉林老师生前所在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更是体现出“情境教育”无处不在。整洁美丽的校园情境、和谐相融的人际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使真正高品质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并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也给予高度关注,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人、财、物方面,均给予极大支持。学校发展层面,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达标标准”,从“特色高中”遴选到市级高中学科基地、义务教育学科基地建设,再到“品牌高中”创设,均是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评选出50所天津市“特色高中”,遴选出30所天津市“品牌高中”实验学校;教师成长方面,从15年前启动的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到现在的“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特级教师训练营以及“津门三杰”评选,为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校长、教师搭建了展示个人办学理念、教学主张的更高平台,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享誉津门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津门教师成为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享誉全国的教育家型教师。
“实”,即实际、实在。一是学校特色发展符合学校实际。我们学访的南通市实验小学,1905年建校,已有110多年历史。学校虽几经更名,但“勤成学业、敬修德行”的“勤敬”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勤敬教育”早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是我们参观的学校大课间活动,还是观摩的学校跨学科校本课程,师生均以“勤敬”为荣、以“勤敬”为傲,“勤敬”已然成为南通市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二是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的凝练很实在。无论是“情感教育”“勤敬教育”还是“情境教育”,不追求高大上,只求将平凡的事做出不平凡。尤其是李吉林老师,终其一生倡导“情境教育”,研究“情境教育”,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主张,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为儿童的快乐、高效学习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校几十年的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密切相关。而学校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环境文化即校园环境、楼道、墙壁、教室、办公室等,处处体现学校的文化色彩,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外在表现;制度文化即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保证;课堂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师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自觉遵循的课堂风气和行为规范,是学校特色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课程文化是基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需求所构建的符合学校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有力支撑。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比如: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午间漫时光”、放学前的“我来为你点个赞”等活动设计,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无不彰显学校的课程特色。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又能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只有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才能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历史发展积淀的既实际又实在的学校特色。
“始”,即始终如一、新的开始。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特色发展鲜明的学校,一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学校的特色发展也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加盟、助力。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占比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什么会出现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家?通过几天的学访交流,我顿悟到:“坚守初心、找准定位、执着追求、始终如一”即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之后,要勇于并且善于提出个人的教学主张,并在教学主张统领之下,把普通和常态课堂行为变成基于“有思想的技术”系列课例研发,优秀教师专业“生长点”乃至人生幸福“增长极”也在这里,即从“上课”走向“(教学主张下的)课例研发”。
目前,天津市已有不少名教师、特级教师乃至正高级教师提出个人比较成熟的教学主张,并且将个人的教学主张应用到课例研发中,撰写成文,与人分享。相信经过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专注这一件事,他们必能将平凡的事做成不平凡,将普通的事做到极致。此次南通之行,就参训的北辰名优教师和我个人而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要在学习中丰厚个人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专业品质,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在反思提高中进一步充实、丰厚个人的教学主张;在研讨交流中宣传、完善个人的教学主张;在教学实践中,对认准的个人教学主张,孜孜以求,从理论到实践、从框架到内容、从操作层面到课例研发,认真打磨、精心琢磨,经过长时间历练,必能化茧成蝶。
“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教育是有规律的,中小学教学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规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很多可喜的变化。“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这些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一向认为,教育理念不应有“新、旧”之分,而是分传统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其实,传统教育理念也未必过时。比如: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但同样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000多年前的《学记》,对应有的教学观也有论述,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明确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些传统教育理念即使放到今天看来也是很“新”的。学校特色发展首先是教学质YoVQ0G+rlajbdbNxPZxThg==量的提高,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兴趣、学有后劲,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高质量的。因此,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发展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借鉴传统教育观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校历史发展脉络、长期趋于稳定的课堂样态和学校特色。
交流学访专家报告中,将一些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迷茫归咎于“儿童游戏缺失症”,这种缺失症是不可逆的,是无法挽回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爱弥儿》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程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教育家的经典名言振聋发聩、让人警醒。我们的基础教育责任很大、任重道远。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鼓励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一脉相承,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在天津市“品牌高中”展示交流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超前的学校管理、鲜明的办学特色。当我们看到很多优秀教师为了教育的明天而孜孜不倦、潜心研究并颇有建树,当我们看到学校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举世瞩目,学校的办学特色会越来越鲜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津门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享誉全国、脱颖而出!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