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价值意蕴、战略谋划与实践进路

2024-10-27张军凤

天津教育·上 2024年9期

张军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文化。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篇,北大核心12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收录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篇,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等重要媒体全文转发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研究》等3部,参编著作7部。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7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20余项。

实施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这是深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深化“双减”政策实施,缓解社会教育焦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价值意蕴

集团化办学区别于学校单体独立办学,是重在强化校际交往、合作和融通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在保持集团学校相对独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学校关系,建立资源合作共享机制,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以确保每个学校都能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集团化办学打破了单个学校教育功能边界,以其在教育环境、课程资源、师资力量、文化熏染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态、丰厚性和可选择性,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这是在更为完整意义上真正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集团内各个学校的校长和每一位教师应跳出“我们学校的学生”这个固有的观念,实现“看待学生”的视角转换,即从“一所学校的学生”转向为“一个集团的学生”,简而言之,集团内全体学生都是他们的教育对象;而每一个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就是他们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

(二)促进校际公平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发展理念

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目标,是通过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我们考量一集团化办学水平,或者说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校际公平。首先,集团学校都应享有同等的身份“地位”。我们不能因学校的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把学校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级别。其次,集团学校都应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集团通过营造交流互动、合作共生的文化生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为每一所学校创造互助共赢、充满活力和发展机遇的良好环境。最后,集团学校都应普遍提升办学水平。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底线要求是不能扩大集团学校的教育差距,降低集团整体的教育质量,其追求目标则是在集团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学校的优质均衡,而达成此目标的必备条件是各学校通过参与集团化办学,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凝聚办学特色,以其卓著的办学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

促进校际公平,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集团学校中的那些相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普遍表现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或者说优质教育资源再生效能欠缺,学校发展活力不足,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稳定提升,社会声望较低,其与优质学校的发展差距客观上存在被“人为”拉大的可能性。这里的“人为”因素包括校长的治校理念和办学能力,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例如: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战略谋划

集团化办学主体指的是组织、参与和推动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各方力量,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其中,集团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承担主体责任,而集团牵头校在完善治理结构、制定和贯彻集团章程、引领和推动集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带动和协调等多方面的作用。集团牵头校要带领集团其他学校,立足本集团实际,研判集团化办学发展趋势,广泛学习借鉴其他集团优秀经验,不断廓清办学思路。

(一)把握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特征

一是,集团化办学的普及性。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进行逐步探索。2002年,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成立,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的诞生。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支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得以广泛推广和实施,涵盖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各个学段,而且,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一些大城市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6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例如:深圳市光明区预计在2025年完成集团化办学整体布局,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指引下,省、市和区县层面也出台了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文件,从集团化办学布局、集团治理、资源共享、人事管理、经费保障、办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和要求。例如:天津市河东区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实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扩优项目,委托后者制定集团化办学评价标准,对河东区集团化办学开展第三方评估。

三是,集团化办学的进阶性。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持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进阶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例如:天津市在2020年和2023年相继出台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若干措施的1.0版和2.0版,对全市集团化办学进行总体布局和推动;杭州市西湖区集团化办学从1.0版的名校教育集团,到2.0版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再到3.0版的区域教育联盟,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的迭代升级;北京市海淀区研究制定3.0版集团化办学,建立集团学校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二)理清集团化办学的思路方向

一是,集团学校应围绕集团化办学的三个原点性问题,即为什么要实施集团化办学,办一个集团和办一所学校有何不同,以及怎样办好一个集团,做出审慎思考,形成理论化的认识成果,以此为开展集团化办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集团学校须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的教育实际和发展需求,研究本区域集团化办学相关政策,借鉴各地其他教育集团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思路,分析本集团的优势和不足,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科学论证,明确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定位。

三是,集团学校要着重增强资源整合与创生能力,既要有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又要积极拓展集团外部资源,与政府部门、其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判断集团化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集团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和再生的效能。集团牵头校作为集团的核心力量,其资源整合与创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集团的发展效能,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定位能否实现。

(三)加强集团化办学的制度建设

一是,紧密结合上位政策文件,保证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资源配置与共享、办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办学活力、教师交流轮岗等多个方面对集团化办学提出系列要求。集团学校要认真学习上述政策文本,深入理解政策精神,准确把握政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确保集团制度建设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二是,完善制度管理体系,保障集团运行的高效有序。集团学校要基于集团愿景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集团章程、集团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集团管理办法、集团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教师交流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制度、课程开发与实施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集团学校考核评估制度等。

三、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进路

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集团学校要围绕“资源的整合与创生”这一功能性任务要求,从课程、师资、教科研、文化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积聚资源优势,增强集团发展动能,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优提质。

一是,抓集团课程资源建设。集团学校要基于集团发展定位,整合各自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功能,构建具有集团特点、共建共享的教育集团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围绕某一个领域、学科或活动,打造集团学校特色课程群;建立集团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资源共享与创新空间;制定课程评估与更新机制,持续开展课程资源的评价和改进,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参与率”“课程反馈率”,以此作为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是,抓集团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集团学科名师的带动性,通过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等交流学习平台、项目,广泛联结集团内外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引领集团教师专业发展;强化集团骨干教师的流动性,完善集团教师交流制度,提高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优化骨干教师资源配置;强化集团全体教师的成长性,建立集团教师统一的培训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全体教师同向发力与个性化发展兼顾的良好态势。

三是,抓集团教科研建设。建立集团教科研组织机构,全面规划和指导集团的教科研工作,实现集团一体化推进;结合集团教育特点和优势,设立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科研项目,如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领域组建教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以教科研工作为引领,提高集团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课程和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及内容的创新,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抓集团文化品牌建设。以集团牵头校的文化价值系统为主导,融合集团其他学校文化特点,确立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集团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文化基因被集团内其他学校传承,并且集团学校以学段的特点和方式鲜明体现和创新了这种文化基因。又如,天津七中教育集团提出各校文化应该与七中教育集团文化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之上,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多元与一致相统一;构建集团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如字体、色彩等),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的辨识度;通过积极承办和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集团教师在课堂教学、项目研究、成果发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优异成绩等多种途径和举措,显著提升集团的品牌影响力。集团总校长是集团的“代言人”,其能否具有卓越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能否打造和领导一支队伍开创性地探索集团的未来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集团的品牌影响力。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