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中大概念学习任务的设计探究
2024-10-25黄敏
摘 要:高中语文大单元设计摒弃了传统模式下的单篇文章设计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育人体系中被逐渐推向高潮,成为师生共同青睐的全新育人方法。在大单元设计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任务元素,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且可以为后续的育人活动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参照。基于此,文章从高中语文单元设计的角度着手,辨析任务统领下的育人思路。
关键词:学习任务;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单元设计能够帮助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注重对单元知识的整合,以及对单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从而借助任务统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以此摆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散乱低效的教学弊病。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对单元设计的理解不充分、不彻底,导致其单元设计的方式表现为“追求大”“追求综合”“追求多”,进而让教师忽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育,以及对单元设计任务的体现与应用[1]。对此,本文将从高中语文单元设计的“热现象”中做出“冷思考”。
一、单元设计的内涵理解需更准确
由于部分教师对单元设计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想当然地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单元设计仅仅是对单元文章的共性进行归纳,由此设计出共同的单元主题,制作粗劣的单元教学方案。殊不知,这一错误的教学认知导致教师设计了错误的教学方案,执行了错误的教学方法。那么,高中语文单元设计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呢?研究认为,高中语文单元设计需要通过提炼单元主题的方式突出单元的教学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单元教学主题中的人文素材,而且要将单元教学主题与人文教学素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和引导。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基于单元设计筹备课堂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重点把握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要认真提炼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另一个是要有效统一单元教学的诸多元素。
(一)不成熟教学案例的展现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在《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补充学习内容”——《日出》(陈白露濒临死亡时的内心独白)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初次在花园邂逅的情节)等内容。对这一单元任务的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以及补充学习内容,深入了解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戏剧创作风格;第二是希望学生可以在熟读课本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将自己作为一名“戏剧创作人”,对后面两篇补充学习内容做出个人的分析与解读。在上述的单元任务设计中,看似教师是基于单元主题为学生设计了学习素材,但这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更没有实现对单元教学诸多元素的统一。仅依靠几段简单的选文阅读让学生对不同作家的戏剧创作风格进行判断,这一教学方案的本质是“大而空”的。另外,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戏剧创作人”的角度对另外两篇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接触相对较少,很难保证学生具备理解戏剧和分析戏剧的素养。显然,在上述的教学方案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远远高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因此也就不符合单元设计的需求,更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诉求。
(二)成熟教学案例的展现
以高中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针对本单元的教学,若想有效体现单元设计的内涵,突出单元设计任务,教师就要切实把握单元教学的主题,并且要设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任务,同时基于单元教学主题与任务的融合,开展相应的单元教学活动,借助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单元设计中探索问题、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序言是:要对他人不幸抱有同情,要心怀悲悯,要摒弃丑恶,要追求正义,要坚守良知,这是人类应有的品格。三篇戏剧作品都“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从本单元的序言出发,教师可以将单元设计主题设定为“从冰冷的悲剧中感受人性的炽热”。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这一单元主题进行解读,以此来体现单元主题设计的人文内涵——悲剧往往是冰冷的,人在踏入悲剧时,就像是一脚迈进了深渊。但是,人性是炽热的,即便是在冰冷的深渊中,我们也要保持对人性光辉的追求、坚持对正义的渴望,做到与邪恶进行斗争以及充满对社会百态的悲悯。随后,教师可以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入手对学生进行解读:在我们即将学习的三篇文章中,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馨以及爱情的伟大。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邪恶的无声反抗,正是这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一次次思考,让我们学会爱人,也感受到了被爱。
至此,教师可以设计单元任务:首先,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借助文字描述的方式给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画像”,并从中映射自我。其次,在课文中人物映射自我的基础上,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感兴趣的戏剧进行编排。最后,重点思考悲剧下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单元任务聚焦了对课文中人物的文字描述。在这个单元任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让学生在选择的基础上参与到课堂任务中,然后应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对所选的人物进行“画像”。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述方式会更具特色,语言文字应用思维也会更有创造性。第二个单元任务聚焦了对戏剧编排的任务设计,教师借此可以让学生在戏剧编排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等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第三个单元任务是对前两个任务的综合性思考和探究,也是对前两个单元任务的穿透性概括与拓展性解读。上述的三个单元任务,每两个任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单元任务的引导和推动实现对单元素材的深入理解与体验,且能够让学生从文章、人物及故事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冰冷,以及悲剧中人性的炽热[2]。
基于上述单元设计的方法,以及对单元任务的有效构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从单元的人文主题出发,结合单元任务导向,探究单元主题的内涵,感受单元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有效体现了单元设计的育人功能,同时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单元设计的内容整合需更科学
单元设计需要教师对同一单元中不同文本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打破单篇教学的桎梏,实现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的嬗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单元中不同的文本进行有效关联,在篇与篇的联系当中,让学生获取到更大的学习视野、收获到更佳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好对文本共性的展现,依托任务引导方式,使文本的共性彼此呼应。
(一)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要循序渐进
部分教师在单元设计中特别关注对单元的整体性教学,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提出教学问题以及梳理教学思路的过程中会从单元的整体性出发,这就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单元中单篇文本的教学功能。
从本质上分析,单元设计是综合性的,是用来整合学习资源、开发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主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很多人并不具备单元文本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篇教学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朝着单元学习的角度迈进。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文本教学中,由于本单元的课文是与戏剧相关的,所以教师可以从《窦娥冤》(节选)以及《雷雨》(节选)的单篇教学入手,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深入分析与解读,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戏剧课文的能力与素养,然后再为学生设计《哈姆莱特》(节选)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窦娥冤》(节选)以及《雷雨》(节选)的学习经验出发,对《哈姆莱特》(节选)做出正确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让学生从单篇学习的角度转向单元学习的范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单元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单元任务与语用教学细节要兼顾
在单元任务设计中,教师往往只看重作品的共同点,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与教学问题的时候,更加偏向于对人物形象、人物特点以及故事情节的设定。从本质上看,教师设计的这些内容,整体趋向于“大”的范畴,而对于文本中“既形象又细腻”的内容关注度不高。这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来揣摩文章,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体验。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有效表达、深入阅读、积极创作的能力与素养。这就表明,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揣摩,并将之融入单元任务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体验文本语言的精妙。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鲁侍萍与周朴园的人物对话内容进行重点教学,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帮助学生建立起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3]。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单元设计的教学需求——对人文主题内涵做出有效理解,对单元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统一。
ovccX3R9En39DmiI6eKYpw==(三)课内文本与课外材料的整合要互补
很多教师在单元设计中,往往不满足于对单元内文本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会从单元内的文本出发,为学生选择各类课外阅读素材进行讲解。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希望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畴,加深学生对单元内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度。但是,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适当补充课外教学资源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但是部分教师在现实环境中并没有处理好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材料的关系,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事倍功半。
虽然课内文本与课外教材互补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但是在课内文本与课外教材互补教学中,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具有类文本”的组合搭配,否则,在“强拉硬拽”的课内文本与课外教材互补教学中,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制造出摸不着头脑的教学闹剧。从教材本身来看,单元组合搭配的文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教师在单元设计中,必须要以课内文本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完成课内文本教学任务之后,再为学生开发课外资料进行互补教学,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内文本的学习经验出发,对课外材料做出正确的理解。例如,上述案例中有教师在本单元的课外材料中加入了《日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都是名篇名作,但是与单元文本关联并不大,因此不如选择《雷雨》《哈姆莱特》的节选内容为学生设计课外材料更有效、更便捷。
(四)有效分解单元学习任务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任务:辨诗人诗风,悟生命诗意。
活动一:练习巩固,辨别诗人诗风。从《南陵别儿童入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邯郸冬至夜思家》三首诗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沉郁顿挫诗风的作品并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体会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从《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体会白居易平易浅显的诗风;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梳理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失地后“惊”“喜”“狂态”“狂想”的曲折情感,此诗最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活动二:诵读诗歌,品生命诗意。
学生活动:利用现代技术剪辑诗歌配乐并附上理由。学生朗诵《望岳》,选择《望月之城》作为配乐,选曲理由为《望岳》描绘泰山雄伟浩瀚的景象,热情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乐曲前30秒较为平缓,与前两句描述泰山山脉延绵开阔相似;30秒之后音调上升,响度增强,气势符合三、四句写泰山雄伟浩瀚,五、六句写登高望远,群峰云生,似乎有归鸟入谷,七、八句两句想象有朝一日登山所见,同时抒发个人抱负。
设计理念:本课选自部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学生对三人诗风进行辨析,在比较阅读中了解诗人诗风特点。此外,学生依据本课学习体验,找到规律,进而探究不同时期诗人的诗风特点,感悟其生命的诗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单元设计”的概念,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出发,为学生设计单元导向性的教学项目,突出在单元架构下的教学载体,依托单元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习内容、延伸教学思维,实现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淳.挖掘教材特色,设计单元作业: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戏曲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2(15):39-42.
[2]汪锋,李二民.问题、挑战与建议: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J].中学语文教学,2022(8):18-23.
[3]张荣华,张悦悦,邵晋英,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2(24):72-76.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编号:KCA202317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