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10-25张擎华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的权利,这也为激活课堂教学活力提供了契机。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情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易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本文以创设情境为探讨中心,围绕信息技术、思考问题、生活实际、生物实验、课堂游戏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情境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进步,全面提升学生生物整体学习水平。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物;情境教学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堂上,教师灵活使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境变得更真实、更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接受并深入思考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在情境手段的影响下,学生能全面提升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情境中获取知识、探究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熟练、扎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对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探究兴趣
在新高考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清晰认知,帮助学生以形象化的方式理解和记忆生物学知识,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一个以图片、视频、拓展资源等为主的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助力学生有效提高以兴趣驱动学习的能力[1]。在创设上述情境时,教师应注意筛选创设情境的资料,确保情境中使用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个视频都与课程知识有强关联,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情境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在课程之初,教师借助大豆的种植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探究兴趣,教师放大呈现“大豆田间剖面图”,并让学生根据该剖面图思考相关生物学知识内容。在剖面图中,学生能够看到许多杂草,如稗草、苘麻、鸭跖草等,也能看到攀附在植物叶面上的动物,像七星瓢虫、大豆蚜等,还能看到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如蚯蚓、线虫等。这样,学生便能够借助对“大豆田间剖面图”的识别,做到对生态系统的初步认知。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讲授的生物学知识还会涉及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知识点,对此,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的具体内容呈现适当的图片或视频资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比如,在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具体的荒漠生态系统图或者池塘生态系统图为例,带领学生形象认知生态系统的结构,让学生知晓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生态构成: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以柠条、地棉、胡枝子等抗旱、抗高温的植物为主;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以栅藻、团藻、水草等喜湿的植物为主。通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手段,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形象化地认识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知识内容,实现有效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目标。
二、基于思考问题创设情境,锻炼思考能力
以思考问题为主创设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锻炼思考能力的目的。基于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以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故而,在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学内容,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方面应确保问题始终围绕课程内容来设计,另一方面应保证问题的连贯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效用[2]。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在课程开始时,为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为学生介绍了贝尔荒野求生的内容,并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能想到哪些生存策略?怎样才能让贝尔存活的时间更长一些呢?”有的学生根据贝尔携带的一只母鸡、15千克玉米及荒岛上仅有的饮用水,尝试分析、思考。在学生给出思考答案后,教师需要引出课程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而组织学生正式学习。在正式教学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有效认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教师以小树苗破土生长成大树为例,设计了系列问题:小树苗长成大树需要吸收什么能量?(太阳能)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都能被小树吸收吗?(不能)大约只有1%的太阳能以可见光的形式被植物利用,植物利用这些能量做了什么?(光合作用)如果光照在植物上,植物就可利用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如果我们用光合作用速率来表示的话,它应该表示什么光合作用速率呢?(总光合作用速率)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利用问题链,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有深入思考。在课程总结阶段,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巩固思考,例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想要有效理解能量流动,应掌握哪些基础概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哪些特点?
这样,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正式教学阶段、巩固认知阶段,教师都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做到了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达到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升迁移能力
(一)立足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围绕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并应用生物学知识[3]。这对增强学生的关联意识,让学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对思考生物学知识有重要意义。对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择与生物学课程相关的生活材料,做到有效构建生活情境。同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思考,让学生真正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旅行经历:比如,看到青海省茶卡盐湖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而自己生活的城市经常发生雾霾,便会产生一种人类活动会破坏环境的思考;再如,来到海滨城市旅行,会感受到这些城市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环境优美,便会产生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由此生活情境,教师引发学生对人类活动与保护环境关系的思考。其次,在进一步授课中,教师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压力”。有的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乱扔垃圾、不规范堆放建筑垃圾、违规排放废水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并加剧环境污染;也有的学生认为增长的人口对水资源产生了压力,并从用水量增加、不节约用水的角度进行分析举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能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确实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调整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或者说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关联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结合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借助生活实际理解生物学知识,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指引生活,以此实现有效锻炼学生迁移能力的目标。
(二)结合生物现象,创设生活情境
在进行生物学教学时,教师可从生物现象的角度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未曾注意的生物现象,如酸奶的制作、葡萄酒的酿造、腐乳的制作、腌制泡菜等。基于此,为了突出新高考背景下课程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切实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认知,教师可基于生物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生物现象,以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与熟练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进步[4]。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为例。在此次课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传统发酵技术及其相关发酵产品,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现象的分析,以此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高效思考生物学知识。比如,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像腐乳、泡菜、果酒、果醋等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是如何通过发酵的方式制作而成的,同时思考传统发酵技术的概念。在具体分析生物现象时,有的学生以腐乳为例,通过阅读教材及搜索资料的方式,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即豆腐中蛋白质经过酵母、曲霉、毛霉等微生物的发酵,产生肽和氨基酸;也有的学生以泡菜的发酵过程为例,分析其发酵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具体步骤:配置盐水(5%—20%,煮沸冷却)→蔬菜处理装坛(装八成满)→加盐水(盐水没过全部菜料)→封坛发酵。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现象,并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索,从而实现对生活中生物现象有效分析的目标。
这样,教师便借助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具体应用了生物学知识,切实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习与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四、基于生物实验创设情境,增强探究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生物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且要实际参与的重要课程内容,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锻炼自身生物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基于此,教师可基于教材中的生物实验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过程,切实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5]。此外,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情境中学习,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实验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也能让学生掌握具体操作实验的步骤,这对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中为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实验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总结分析。同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个部分中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确保学生能根据掌握的实验内容独立开展生物实验。比如,在制备培养基这一步骤中,学生便应掌握3个具体步骤,即利用马铃薯配制培养基,并得到酵母菌培养基;利用高压蒸汽对培养基灭菌、利用干热灭菌箱对培养皿灭菌;将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倒入平板(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倾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培养基的制作步骤,教师可一边操作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为什么塞住瓶口的棉花需要用牛皮纸包住?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火焰处倾倒培养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探究相关问题,便能扎实掌握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并清晰记忆注意事项。
在创设的生物实验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对生物实验知识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水平进步。
五、基于课堂游戏创设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增加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调节学习压力,做到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知识;另一方面可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围绕课堂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教师应把握好应用游戏的度,让学生做到以游戏为桥梁,深入理解、思考生物学习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例。在此次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等生物学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对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氨基酸相关内容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具体理解氨基酸的相关内容。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氨基酸的结构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该结构进行游戏化想象,即把人的身体与氨基酸类比,将人的身体看作氨基酸结构中的中心碳原子,而并拢的双脚则踩着一个R基,伸展的双手则分别握着氨基和羧基,昂起的头部则顶着一个H原子。这样,氨基酸的结构便与人的身体相对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进一步理解氨基酸脱水时,教师让学生手握着手舞动,将身体出汗的过程看作氨基酸脱水的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体验游戏,也能强化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知识的有效理解。故此,教师应根据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知识内容,为学生增加游戏元素,并据此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有能力面对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学内容。
结束语
综上,新高考改革对高中生物学课程而言,是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的催化剂,让生物学课堂得到了调整、优化,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更贴合学生的学习日常,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可借助对不同教学媒介的应用,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走进生物学知识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成效。伴随着新高考政策的不断落实,教师也应不断优化生物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师喆玮.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3(31):13-15.
[2]姚涵.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高考,2023(26):129-131.
[3]甘文斌.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浅探[J].试题与研究,2023(18):1-3.
[4]杨跟成.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实施策略[J].智力,2022(15):150-153.
[5]曹化淳.谈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