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思政课思维导图构建策略
2024-10-25杨建萍杨辉
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高阶思维不仅关乎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深远影响。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阶思维与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一)高阶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中将思维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目标,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为低阶思维,是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主要用于学习事实性知识或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指向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对知识进行组织或者重组的心理过程。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学科素养中的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关键能力中的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这些都是高阶思维的范围,对高中思政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出了新要求。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 1971年创立的,它是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知识点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达到系统地掌握知识架构,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记忆、理解知识的一种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因其直观、形象、清晰、整合性强,被普遍使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二、思维导图是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效载体
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中国高考报告(2024)》指出,思维可视化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可将逻辑推理与论证、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可视化,把思维的推理过程、关键步骤分析、核心构成要素等方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能够看得见。
(一)促进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知识体系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整合。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逻辑。
(二)激发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三)推动问题解决
高阶思维的核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并通过分析和综合各个小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学会系统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思维导图构建策略
(一)按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构建思维导图的重要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析是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并剖析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而综合则是将每个小问题所对应的信息聚集在一起,通过识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形成对整体的认知。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组,构建出具有层次结构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学习必修 4《哲学与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模块标题—单元标题—课标题”和“课标题—单元标题—模块标题”这两种思维方法和逻辑顺序,将本册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构建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按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归纳与演绎是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构建思维导图的重要途径。归纳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构建出具有逻辑结构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1.按归纳的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例如,必修3《政治与法治》共3个单元,单元标题名分别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从单元目录的标题可以归纳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统一”这一主题,并以此为主题构建本书的思维导图。
2.按演绎的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教师可引导抓住教材某一方面的知识并对此进行推理演绎,从而构建出本部分的思维导图。例如,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讲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演绎的思维方法,围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理出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出本部分的思维导图。
(三)按发散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像一个知识的GPS导航仪,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沿着“中心→四周”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扩展出许多二级关键词,再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扩展出更多层次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更快地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例如,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方法,构建出具有发散结构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关键词以及和这两个关键词相关联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
(四)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教材的逻辑思维是构建思维导图的重要依据。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逻辑思维,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出具有逻辑结构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学习必修 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相关知识推理迁移到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并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思维导图。此外,同样是从第一单元推理迁移到第二单元第五课,但由于课(第一单元第三课)不同,框(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框)更具体化了,所以思维导图构建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五)按辩证思维方法进行构建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将此方法论运用在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构建上。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抓住社会主义(普遍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性)的关系,构建本册书的思维导图。
四、结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思维导图,主动发展高阶思维,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和社会的挑战。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