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024-10-25陈永玲
化学科实施单元深度教学比单一课题教学更有优势,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发挥单元意识并对各课题知识点进行整合,比较。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将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整合知识与经验,设计和组织大单元教学。下面分享我在单元深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深挖教材,拓展教程
深度教学就是把课堂和教材深挖广拓,增加课堂知识容量,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共同成长。从教师层面,所谓单元教学不是把每一节的内容简单进行知识点的相加,而是要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从整体上进行重构,使单元本身的结构、目标、主题、活动以及评价更加清晰化,从而引导教师从课时视角向单元视角进行过渡转变,使化学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如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在求算电解水过程中水、氢气、氧气之间的质量关系时,我要求学生不只是从浅层知道18克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2克氢气和16克氧气,也要明白为什么18克水不能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1克氢气和17克氧气。这就要让学生明白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必须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乘积之比。在解决此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深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重要性,同时也悟出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步骤。学生只有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无误求算反应物、生物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才能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扫除障碍。对化学方程式表示量方面意义的深入理解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少走弯路,减少错误的产生,从而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通过挖掘化学方程式表示量方面的意义在三个课题的联系,我还设计了合理进阶的问题和任务,使整个单元在知识和素养的发展呈现了非常清晰的结构。
二、基于素养,凸显主题
大单元教学中对教学内容采取主题式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第五单元时,教师需要紧紧围绕《化学方程式》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让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以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学生有必要深入、正确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可以通过定量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知识较抽象,如何将微观事实解释清楚,这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讲到此内容时,基于情景式教学,笔者利用所处地区的优势,就地取材,将瓷土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按照水分子模型进行模型构建,再把分子拆分成原子,这样能直观浅显地感知原子个数、质量和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总质量不变,达到学习目的。该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核心知识框架,培养关键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三、重视实验,巧设问题链
教师需要根据当前教学经验,设计有层次且前呼后应的课堂问题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自主理解概念和研究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在设计问题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选择真实的情景,提高问题实效性;另一方面,呈现问题情景时,要体现问题的直观性。例如,在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关系”,不是只看天平指针是否偏转,而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气球的作用、沙的作用;2.气球的变化情况;3.天平指针的变化情况,反应前后分别称出哪些物质的质量;4.实验过程生成了什么新物质,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推理并初步感知物质类别发生了变化而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家庭小实验,在进入第五单元学习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完成实验探究:苏打和醋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并让学生在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中深入思考该做什么、如何做、这样做的目的以及该实验可以怎样改进等问题。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