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高中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探究

2024-10-25段嘉怡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摘要: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虽日益凸显,但仍处于边缘地带。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翻译能力培养占比较少,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无法有效掌握英汉差异和文化融合。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强调译者中心的“适应+选择”理论,提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在语言维度上,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中英语言差异,强化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在文化维度上,通过文化专题活动和浸入式英语环境,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理解;在交际维度上,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翻译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与效率。通过三维转换,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翻译能力的适应性提升,促进翻译教学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高中教学探究

一、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高中时期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下已经获得了较大提升,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基本认识,为翻译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语学习的五大技能为听、说、读、写、译,翻译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目前翻译教学处于边缘地带,高中英语课堂对其重视度有待提高。一方面,当前的英语教科书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主,翻译能力培养占比少。目前,英语课堂主要侧重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在翻译教学中,通常仅进行简单讲解,未涉及翻译技巧,缺乏针对性,且分配的时间也不多,导致学生在翻译练习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无法掌握英汉之间的语言对比差异和文化交融性。另一方面,高考涉及的翻译题目较少,教学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教师往往将翻译视为辅助内容,忽略了翻译中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重文字交流而轻理论技巧和文化融合,导致高中生更多依赖机械性翻译。

实际上提高翻译能力对学生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从直接影响来看,良好的翻译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速度,正确掌握主旨大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立足长远影响层面,翻译教学能够反作用于学生的英语整体学习,翻译技巧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可以让学生微观了解中英文的语言差异,中观掌握意群语篇分布差异,还可以宏观上让他们增强文化意识,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生态翻译学与高中英语翻译实践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是基于整体主义的科学,它强调相互关联与作用的整体性,关注动态与平衡,提出了“译者中心”和“三维转换”的理论视角,其中“三维转换”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近年来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动态发展,从生态翻译学视域出发探讨翻译教学改革成为了现今学界的新兴研究方向。生态翻译学“着眼于人”,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的理论范式,这与高中学科英语教学理念有重合类似之处,启示翻译教学也应“学生中心”,从三维角度建构多元化教学模式。

(二)三维转换与翻译教学实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为高中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视域,以三维转换为基础,依照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的原则,协调处理学生所在教学生态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实现学生翻译能力的适应性转换,最终达翻译教学生态和谐。

1.语言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发展的基础,亦本身即是文化,而文化也制约着语言,两者如水与鱼,无法分离。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认为,语言是从原语此岸到译语彼岸的媒介与桥梁。从语言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主要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信息的传递,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步入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更大的压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也强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教师欲从语言维角度让学生实现翻译教学的适应性转换,应意识到语言差异,由教师主导进行语言选择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中西语言差异的本质。

中文是汉藏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前者为典型的意合型语言,后者为形合型语言代表,因此汉语里多短句、流水句和紧缩句,而英语则句式结构明显,语法严格。翻译能力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词义多样性是教学的一个挑战,高中生对词义的把握上通常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固有思维模式给英语框定范围;且词汇量有限, 对单词的具体语义也不是很清晰, 学生常常无法准确辨明词汇的褒贬,造成误译。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词义的变化与词类的转化,利用语境深层次学习词汇含义与固定搭配,鼓励学生多看英文释义,让学生活学活用。如“mercurial”除了本义“含汞的、水银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often change or react in a way that is unexpected”,即人是变化无常的。如此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也可以增加翻译时运用词汇的灵活度。

语言维度除了词汇的掌握,还要让学生进行句式、语篇对比,构建基本翻译结构。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大量的课文实例做类比,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演绎,引导自主总结句式结构差异。作为母语的中文,学生可以较好体会其形合的特点,它灵活多样,没有形态变化,也不受语态时态的限制,词语可以充当各种结构成分,动态性明显;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句式紧凑,多用连词连接,且逻辑关系清晰,主谓一致,更为明显的是其作为屈折语需要遵守严格的形态规则限制,有人称和时态变化,好用物称表达法和被动句,静态性突出。因此,第一步词汇能力奠基后,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中英语言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降低英语作为异质语言的陌生度,深入内部结构,为提高学生译文质量增砖加瓦。教师抽取适当课中时间,安排文本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中英语言差异处理的能力。

2.文化维

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强调文化认同和接受时交流的目的,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际,克服文化互异带来的障碍,努力保持翻译与语言文化生态平衡[2]。由于本土外语环境的局限性,加之不同语言体系词汇的外延和内涵都各有差异,高中生很难把控和理解英语真实的应用环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文化知识,营造平衡和谐的翻译教学环境。在翻译实践中,由于对原文指涉的文化背景了解缺失,学生只能凭借字面意思或经验感觉而采取直接翻译法去理解文本的含义,往往是断章取义,导致硬译和死译,最终得到的也只是机械的、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不符合英语翻译原则。为了从文化维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在教授主题单元时进行文化专题活动,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组内分享,如了解欧美国家的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民俗文化等,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挖掘文化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系统分析这些文化的形成背景,让学生感受异域风情,为翻译教学提供丰富的语境。此外,还可以提供固定习语让学生记忆以便区分,如“lucky dog”为幸运儿,而不是幸运的狗;“rain cats and dogs”指倾盆大雨,而不是下狗和猫;“strike oil”为发财之意,而不是罢工石油。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西方作家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用西风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而汉语更常用“东风”来表达该涵义。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浸润在外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从课堂整体上规划和设计翻译教学,适当教给学生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如增译、减译、省略、意译、音译等,把翻译练习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翻译实践。

3.交际维

交际维度在生态翻译学里指翻译人员在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移之后,将把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3],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交际维度下的高中翻译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实现顺利交际如阅读、写作、对话等,有利于教师摒弃固定模式,提高翻译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模态成为语言发展的一部分,教育发展正进入4.0时代,数字化教育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国家倡导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鼓励数字化技术革新传统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多加善用数字化技术,增加翻译练习的趣味性。如果抛出大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不仅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还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而丧失对翻译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播放难度适中的电影片段或短视频,隐藏字幕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翻译,随后全班分享结果,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听力,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课后布置几道翻译练习,让学生通过平台软件提交翻译作业,系统会显示批改分数,实时纠错,针对单词拼写、时态、语法进行勘误,对文章的错误进行分析,生成较为详细的个性化评分报告。教师可以同步在平台看见学生的分数与情况,快速了解学生翻译水平层次,确定翻译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深度教学。利用数字化赋能高中英语翻译教学可以保证翻译练习适当输出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和老师批改的效率,缩短挤占教学时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而是融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学校和教师应让多样的资源加入学生的翻译学习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导入有机结合,使高中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转变语言学习思维和文化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三、结论

翻译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乃至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优质的翻译能力可以让学生巩固英语知识,助力听说读写的进一步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生态翻译学关注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与关联性;通过各系统间的互动达到动态平衡,重视多样性与统一性[4],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有启发作用。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通过逐步深入的教学方式,由浅入深,注重翻译教学系统环境的关联互动与动态平衡,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支持,探索学生英语能力全面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晶晶.浅谈翻译技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 2016 (36): 56-56.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

[3]果笑非.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探析[J].出版广角,2020(05):86-88.

[4]张晓恬,徐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MTI翻译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S2):156.

(注:本文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