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联合教研模
2024-10-25黄秀兰张婷迪
幼小双向衔接协同机制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所采用的固定的、协同的模式,以及为了保障这些协同活动能正常运行所采用的保障和调控手段。围绕推动幼小双向衔接机制的建立和运转目标,本研究构建“1+2+4”的教研新模式。
一、“1”聚焦,规划“双向+协同”的专项教研主题
“1”聚焦指的是“以双向衔接为目标,探索协同合作路径”的教研主题。所有教研参与者进入幼儿园与小学的两个教育现场,通过观摩、对话,找到幼小衔接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诊断真实起点,统整教研内容,幼儿园与小学对各自教育场域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与规划“双向+协同”主题的教研内容。
二、“2”驱动,形成合作对话的教研形式
“2”驱动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双主体。在幼儿园和小学分别设定项目负责人,把幼小双向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幼儿园和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双向衔接的任务和目的。双主体推动建立两个学段互通、形式科学、持续规范的系统化联合教研制度,在达成双向衔接的共识下,为改变幼小教育分离的状况,积极探索幼小协同合作途径,最终形成合作对话的教研形式。
三、“4”路径,建构多元立体的教研过程
“4”路径,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和改进的“戴明环工作模式”为抓手,以“双向+协同”的专项教研主题为出发点,通过“引、研、践、思”螺旋的教研流程开展教研活动。
1.“引”·伴随,搭建鹰架样态
根据研究工作当下的教研需求,确定不同阶段的教研活动目的,制定、审议教研计划,最终确定该阶段的教研计划。
aRs0+txJcsKrvntSRWGb1NuItDJDgUTLqGAO6piJxa4=该环节通过发挥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科研专家、幼小教研员的引领作用,为课题组立足教研需求、找准教研目的提供充分的专业引领和支持。接着,课题组明确固定教研活动的时间、频率、人员、主题,按“现场观摩指导、校本教研完善、行政部门督导评价”的思路制定常态化送培与实地教研相结合的幼小沉浸式教研计划。
2.“研”·项目,思变求新
该环节指的是课题组根据教研内容,科学采取多元化教研途径进行研讨,包括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式教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教研、源于同课异构的主题式教研、家园校联动的三方教研、幼小教师身份互换的浸润式教研。
3.“践”·行动,构建并实践幼小衔接课程
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进而梳理教研的课程成果,构建小幼一体化的双向衔接课程。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根据“最近发展区”,通过“整体推进—园(校)本教研—班级视导—教育实践—教学汇报”的方式,实践小幼一体化的双向衔接课程。
4.“思”·成长,有为有效
课题组每学期制定幼小双向衔接教研工作整体计划,每月进行反馈和动态调整、局部优化。该环节将从教研计划入手,回顾跟岗观摩样态、倾听案例报告等,做好各个层面的顶层设计与逐层推进,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验证结论、再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使教研计划成为动态的、非封闭式的文本,最终实现“教师教研资源”到“幼儿教育资源”的转变,为构建幼小衔接一体化课程框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教研成果,建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制定家园校共育手册,邀请专家进行审议,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家园校协同共育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
在联合教研模式的理念下,课题组构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幼小衔接课程,帮助幼儿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同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家园校协同共育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在持续推进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工作中,既可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资源梳理能力等,为幼小双向衔接的协同机制运转提供可操作、可推广的模型。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小双向衔接’协同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ZQJK02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