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浸润式融合的价值与途径探索
2024-10-24谢桂波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就是思政课,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但是时代要求也是课程发展要求,要站位高、方位准、重信念地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与个人所能结合起来,而且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精神、新理念等浸润式地融合学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让二十大精神滋润着少年的心田。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赓续精神血脉。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旗帜、道路、目标”的三大主题;而且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促使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二十大主题意义的深刻认识。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68的“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在探究过程中,深入贯彻学习建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并把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二)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大会讲话内容既全面又有重点,重点突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等。如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把以上新观点融合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再让学生结合这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既有助于他们增强政治认同,听党话、跟党走还有助于他们增强国家自信,要做自信的中国人,在新时代与祖国共成长增强责任担当。
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之伟大建党精神融合于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中,让学生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革命精神,让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内涵和价值上进行融会贯通,更好地把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与弘扬,如此巧妙地融合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既有助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的途径
(一)凝聚二十大思想精髓,落实新课标,提升“融·乐”课堂浸润式教学的纵深度。发展素质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二十大精神浸润式融合,是落实新课标(2022年版)的体现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二十大精神融合思政课堂首先解决“融什么”的问题,着重融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意义、大会主题以及二十大报告的结构等内容,这就要求老师走心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并且把这些精髓与九年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九上第八课第二框《共圆中国梦》的“融乐课堂”研学案的设计中,在课堂巩固这环节中,带领学生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至今,这十年来我们交出了彪炳史册的答卷的相关内容之后,结合九年级的课本内容,将报告中的精神相联系和结合,并通过教学设计中“三融”“六乐”要求,将课程分为成就篇、秘诀篇、责任篇,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拟从经济、科技、人民生活等多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的全新面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通过师生总结中国取得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培育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深刻认识;通过“青少年应如何肩负使命,助力实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图盛景”的设问,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增强为国担当的意识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
(二)凸显二十大精神的独特价值,传承红色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温度。第一、注重对报告中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的转化性解读,注重时效、注重方法、注重成效;要引导同学关注、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第二、要将报告中的新理念与时俱进地有机融合,把握好理论与素材的融入,注意融入的灵活性与恰当性,引领学生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塑造健康积极的思想体系,培育核心素养。
第三、报告中的精神融入过程还要注重红色精神的涵养,充分展现我们党奋斗的豪迈气概和主动精神,将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讲出来,将志气、骨气、底气讲出来。例如,可以把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与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富强与创新、第三单元中中国精神的内容相结合,教师需要深入浅出,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联系教材及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国情国策层面深刻领会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国策战略,增强使命担当,切实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品质。
(三)创新方式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出去,学进来,延伸红色文化教育的广度。第一主动地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合思政课拥抱新技术,让师生“足不出校”地云游党史等实现沉浸式、体验式创新教学。这意味着除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将二十大报告中与教材有关的资源运用于教学中,例如利用新媒体、V R ( 虚拟现实) 、A R ( 增强现实)等,让教学更加生动多彩,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第二、把学习二十大精神课堂采用“走出去、带进来”的方式,开展融合二十大精神的创新性学习,如上学期按“双减”政策的要求,布置了学生与家长课外一同观看大会开幕式,并与孩子一起写观看感受;还给学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实践活动,例如“定格新时代美好生活”随手拍征集展示、“畅想美好未来”绘画征集展示、“听党话、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手抄报及征文活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