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日资纺企“以变应变”
2024-10-24
由于欧美一些品牌的“去中国化”趋势、成本增加以及本地生产本地消费需求的提升,亚洲的纺织产业环境正瞬息万变。随之,在各国进驻的日资纺织企业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各个网点都在努力发挥自身的存在感。本期特采访了泰国、印尼、越南的日资纺织企业,了解他们如何应对环境变化。
因使命变化,
网点独自业务的构建迫在眉睫
关于当地法人和办事处的角色变化,泰国的日资纺织企业意见不一。一方面,Kurabo集团表示“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东丽集团指出“传统的通用产品生产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帝人集团的Thai Namsiri Intertex公司表示:“过去承担对日生产据点的角色,今后将深化为重构东盟供应链整体的据点和环保纤维供应网点。”
在印尼,有企业表示:“提高产量和质量是未来的使命。”(东洋纺集团);日清纺集团则称:“除了作为制造的集团网点定位外,今后将增强开发能力,在销售方面将其打造为全球销售的网点。”
在越南,新产品的势头高涨,探索内销、面向第三国等“非对日业务”的举措也日益活跃。
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加速,推进材料本地采购和非对日销售渠道开拓
关于开拓除日本以外的销售渠道,泰国的日资纺织企业表示:“泰国的重要性不变,但印度市场的重要性正在提高,泰国作为其桥头堡的作用将增加”(东丽集团);“今后印度将是重要的市场,我们将集中力量”(帝人集团的Teijin Frontier Thailand公司)等,显现出瞄准印度市场的计划。
针对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成本而增强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需求,有企业表示:“将东盟视为一个整体推进业务构建。为此,将增加与缝制工厂的沟通”(Kurabo集团的Thai Kurabo公司)等,加强与越南等周边缝制地关系的举措显著。
在已将内销走上轨道的日资纺织企业较多的印尼,有企业表示:“本来就是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型。今后也希望扩大对美国和东盟的出口”(东海染工集团的Tokai Texprint Indonesia公司);“虽然70%是内销,但希望提高对日比例”(尤尼吉可集团的UNITIKA Trading Indonesia公司)等,可窥见该国独有的情况。
在越南,有企业表示:“内销方面,我们专注于制服和时尚服装,但目前成本被优先考虑。不过,随着对功能性、安全性的需求增加,我们将加强提案”(MN Inter-Fashion集团的MN Inter-Fashion Vietnam公司);“在运动和内衣领域,采用当地生产的面料和辅料的趋势正在加速”(蝶理集团的STX Vietnam公司);“通过集团合作推进独特面料的开发,旨在开拓新客户”(八木集团的Yagi Vietnam公司)等战略。
成本结构变化,寻求高效率和增值提案
关于应对原材料高涨、汇率等成本结构变化的措施,泰国的日资纺织企业表示:“由于泰铢贬值,处于有利的状况。原燃料价格也在预期范围内,因此影响不大”(帝人集团的Teijin Polyester (Thailand)公司),体现出稳健的现状;但也有企业指出:“在服装用途方面,以短纤织物为中心缩小了低收益产品。汇率仍是令人担忧的因素”(东丽集团)。
在印尼,有企业通过“价格转嫁和扩大内销”(Kurabo集团的KUMATEX公司)、“推进取得国际认证”(尤尼吉可集团的UNITEX公司)、“以降低损耗率、确保准确的交货期等为竞争力,努力扩大订单”(SHIKIBO集团的MERTEX公司)等方针,努力克服成本高涨的难关。
在越南,面对“在人力成本等单纯的缝制成本上无法胜过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的现实,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越南可以利用当地一定程度上采购纱线、面料、辅料的优势,企业正注重增值开发和提案。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越南独特的产品制造,全力推进与价格竞争不同的举措,这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