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促“质”,毛纺行业以科技铸造新质生产力
2024-10-24郭春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重中之重。9月20日,主题为“以‘智’促‘质’”的第八届全国毛纺织行业科技大会在河北省清河县举办。会议邀请相关领导、专家、高校教授、企业家等,围绕科技创新从多个角度为行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思路。
会议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主办,清河县羊绒小镇综合管理中心、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承办。
紧跟行业大势,重视科技创新
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那么纺织工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当前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学军指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毛纺行业科技创新,对于突破传统数量型发展路径依赖,提高毛纺织行业发展质量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还就毛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技术装备协同创新;二是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推进毛纺产品精品化高值化;三是加强市场趋势研究,开拓毛纺织应用新领域。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指出,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纺织工业要平衡好内部梯度转移和外部主动布局;要以绿色化发展为主线,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可持续转型;要加快推进纺织工业融合化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巩固纺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李博洋提出,纺织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管理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工程、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产业转移布局优化工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程、高水平开放发展工程、纺织名品方阵打造工程等六大工程,推动纺织工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装备技术研究从智能和绿色入手
行业发展,装备先行。毛纺行业是纺织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孙以泽认为,当前形势下,毛纺行业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建设,从而提升毛纺织行业发展质量。针对当前毛纺关键设备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他从设备管理、工艺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实施策略,并描绘了由此带来的科技创新、数字化管理、智慧运营等场景。
针织是羊毛纤维重要加工方法之一,但在羊毛针织加工中一直存在纤维损伤大、纺纱难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提高羊毛针织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围绕羊毛经编、纬编、横编等针织技术及其产品创新进行了探索。会上,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蒋高明对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羊毛针织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未来羊毛针织技术将深度融合新兴科技;二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羊毛针织行业将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三是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羊毛针织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四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羊毛针织产品将更加注重设计与定制化服务。
多环节发力提升行业竞争力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会上,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主持,邀请清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兵,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新忠,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导,嵊州雅戈尔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新祥,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围绕科技创新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为企业构建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建议。
会议还邀请舟山久意达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张锟、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教授陈维国、江苏垶恒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智、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河北浩丽羊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应国、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梁庆新从装备、技术、原料应用、企业管理等产业链多个环节,介绍了相关发展经验。
会上,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进行合作签约,还进行了第八届全国毛纺织行业科技大会优秀论文发布。
行业运行质量保持平稳
当天上午,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议举行。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中毛协六届理事会2024年工作报告,并介绍了国际可持续纺织品策略最新动态。
会上,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在2024年工作报告中说,今年以来,中国毛纺行业面临着外部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生产能力转换要求日益迫切的多重压力。毛纺加工与制造企业通过内部改进与增效,推进自身的创新与绿色发展,保持常态化生产与增长,等待市场与需求的改善与回归,行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整体运行质量保持平稳。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毛纺原料与制品进出口总额共计88.9亿美元,同比下降1.7%。其中,出口额共64.8亿美元,同比下降3.1%,进口额24.1亿美元,同比增长2%。
为此,2024年,中毛协围绕党建主题思想教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集群内需优促等方面开展了多项重点工作。
刘家强表示,2025年,中毛协将继续围绕国际交流与合作、行业运行分析、标准制定修订、人才培养、产业集群服务等展开一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