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洞医生路生梅一生的“路”

2024-10-24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41期

路生梅是北京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1963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任职。曾许下“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在当地推广新法接生、儿童计划免疫等,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截至2024年9月仍在佳县为当地儿童看诊。2024年9月13日,她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那个从北京来的小姑娘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到佳县后,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医院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呼吸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接诊的患者是北京见不到的类型,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往往是因为“拖”和“熬”,而“拖”不仅是因为医生不够、医疗不够,更是健康意识不够。

路生梅亲历这种“不够”是在朱条沟村,窑洞里的一幕把她的心狠狠揪起来了:产妇声嘶力竭,为了防止其血迷晕厥,家人在用力向上扯着她的头发;接生婆喊着家里人拿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剪刀上分明有锈迹……她立马制止。她终于知道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世世代代这里有多少母婴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接生方式而丧生?她不敢想。

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痛苦。那一次,她下定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也是那一次,她许下了那个诺言:我要为佳县服务五十年。

“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转眼13年过去了,1981年,她因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重返北京。路生梅又成了一名从头学起的“学生”。即使对进修生,协和采取的也是“最严标准”,这种严谨治学的风格也烙印在路生梅的执业生涯中。

一年多的学习中,她的电话没停过,都是佳县的来电:娃娃头疼脑热,问她该怎么办?她感受到一种信任的牵引,“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当时,有几位老师问她要不要留在北京?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当初分配到佳县的学长学姐一一离开了,最后只剩下她。她谢绝留在北京的邀约,佳县还有人在等着她。

从协和进修结束后重回佳县,她下定决心要把儿科建起来。建科的过程中,一个四个多月大的患儿成了她一生的痛。抢救进行了三十多次,孩子没救回来。孩子的母亲扑到一位护士面前,说:“谢谢你们,你们尽心了。”但这一跪,让所有人更自责。他们都记得那个没救回的百日咳孩子和那个跪下的年轻母亲,“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她把毕生所学都投入到建儿科的准备中。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秉承了北京协和的治学标准和医学院的人文精神。

她依然是那个有些倔强的路大夫

在佳县的第31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一一拒绝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但仍有不少患者提礼物来找她,她怕患者们有心理负担,又回到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出诊,患者们到医院挂号,心安理得地看病,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

佳县人称她路姐、路姨、路老姨、路奶奶、路大夫。她在佳县周边的多个县市都有名气,他们都说她是个“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治小病”的好大夫。现在,远行的佳县人在西安、上海、广州还是忍不住给她拨电话。她成了佳县好几代人的医生,也是他们的“定心丸”。

这几年,在榆林市生活的儿子几次想把路生梅接到市里养老,她还是拒绝了,诺言还没完成,没法离开。服务五十年承诺期满,她又做了新的选择,要将承诺延长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2023年有整整3个月,因腰椎骨折她只能躺在床上休养。患者来家里了,她就躺着看诊。现在医疗水平发展了,她更想传递以健康为原点的喂养方法、习惯养成,从治病到健康的观念转变。年年岁岁,她至今仍践行着最初的诺言。

(摘自《健康时报》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