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岁的他开始用AI变现

2024-10-24小玉江

当代工人·精品C 2024年10期

当人们正在观望,AI什么时候抢走自己的饭碗时,北京一名9岁小学生在AI的帮助下写了一本小说,赚了两万元的版税。

小学生写书

许萌萌(笔名)是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2024年4月,由他创作的《AI少年:火星生存大挑战》一书正式出版,定价49.9元。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为“萌萌”的小朋友,和另外两个朋友球球、番茄一起去科技馆参加“火星生存挑战营”活动,在现场人工智能助手“聪聪”的提示下,萌萌戴上VR设备进入“火星”这一虚拟世界后,如何独自成功脱险,返回地球的故事。

出版后至当月底,共售出6000余册。在日益严峻的图书零售市场,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新书在出版一年内卖掉1万册,即视为畅销书。按这个指标,许萌萌距离成为“畅销书作者”不远了。

卖得好是结果,重点在于写的过程。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一是在于作者只有9岁,二是许萌萌借AI之力创作的。

那么,许萌萌是如何用AI来写书的呢?

先从结果来说,书里的场景性描述文字,底色基本上是AI生成的。当责任编辑看到萌萌交上的初稿时,也有点儿震惊。她原以为,这会是一篇充满错别字、语病和逻辑混乱的稿子,“毕竟作者还只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但细读了前言和前两章后,她非常意外,“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远远超出同龄人。”

意外的不只有文字。书中3个卡通半身头像,同样是许萌萌用AI工具做的。这也是时下许多上班族刚掌握没两年的职场技能:许萌萌把真人照片“喂给”ChatGPT,给它输出描述性文字,然后生成卡通图。

再说最重要的环节——写。在写第一版大纲时,当时定的大纲标题和主线是“AI冒险之旅:与ChatGPT一起探索的乐趣”。如这个拟定的书名,全篇ChatGPT将会是主角之一。不过,在使用ChatGPT过程中,许萌萌发现它虽然比较“聪明”,但缺点同样突出,使用起来与安卓手机不兼容,经常宕机,不得不调试设备。于是第一版大纲作废。

在写第二个版本的大纲时,许萌萌想到的大纲标题和主线是“AI少年时”,这一灵感来自“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他希望模仿这个系列讲故事的方式,从数学家艾伦·图灵发明的图灵机模型开始写起,介绍AI发展史。在这一版的写作过程中,许萌萌使用的是智谱清言,少量使用了ChatGPT。但智谱清言写出来的结果是里面含有大量专业术语,不适合小朋友阅读,这个版本最终也被否了。

第三个版本也就是最终版,以“火星生存大挑战”为主线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要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存活下来,并在5天内找到回地球的方式。编辑觉得这个故事有趣,被保留下来。

虽说是个儿童故事,但要写好写对,并不容易。

在知识层面,许萌萌主要通过对AI提问来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回答达不到要求,许萌萌会多次输入指令,“给的指令越清晰,回答越符合预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有一个说法:“10年后,50%的工作将是提示词工程。”说的就是会输入提示词非常关键,也就是许萌萌在实践中收获的启发。

在书的文本层面,如何遣词造句呢?许萌萌的做法是把构思好的情节做成提示词,输入AI,让它们根据要求写出语句。在文本的自审核层面,许萌萌会找资源与AI输出的内容进行校对验证。此外,他还会把写完后所有的文字再交给AI,让它检查语法错误并再做一些修饰,“相当于给文章穿上衣服。”

在写书过程中,使用了这么多AI工具,许萌萌也对每个工具的性格有了深度了解。他说:“这些工具像一个个不同的人,‘性格’差异还挺大。智谱清言像文科很好的中国学生,ChatGPT像理科不错且会讲英语的外国人,Midjourney沟通起来很费劲儿。”

在许萌萌心中,AI工具就像他的好朋友,随时在线,超级博学。关于如何与AI好友相处,他总结了3点经验:多沟通,会沟通,做自己。

AI的熏陶

许萌萌成功写书并大卖的故事,也给周围的成年人带来了启发。

许萌萌妈妈最大的感触是“省妈”。“如果我没时间,他会去问AI。”许萌萌爸爸则说,周围有朋友听到自己儿子用AI写了一本书,非常感叹:“AI这么厉害,还用人干吗?”

就目前大众的共识来说,AI现阶段更多是一种工具,还需要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许萌萌爸爸认为,许萌萌在长期阅读中积累了知识储备。他有想法,有表达欲,写的时候才能搭好“骨架”。也有很多家长问:“是不是妈妈逼着儿子写的?”许萌萌知道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是我签了出版合同,交不了稿得赔钱。”签合同时,许萌萌自己填的交稿日期——当时,大人以为他是随便填的,后来才知道,他填的是寒假后开学的日期。许萌萌想的是,一定要在开学前交稿。

事实上,许萌萌也是这样做的。妈妈记得,许萌萌写完那一刻,“啪”的一声,又快又响地合上电脑,收拾行李去尖峰岭观鸟——这是他另一个爱好,还有一个爱好是无人机。许萌萌曾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记录鸟类219种,全国排名第686;他的摄影作品在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观鸟赛鸟类生态摄影比赛获一等奖;2024年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

作为10后,许萌萌是互联网上的原住民,被认为使用电子设备像呼吸一样自然。上幼儿园时,他就有了手机、iPad、电脑。许萌萌认为,不像Word这类办公软件,当下的AI工具很好上手。

9岁孩子写书其实不是个例。青少年在拥抱AI的适应性上,远比想象中高。

张晓星家住杭州,今年14岁。他没有报过编程班,从小就自己上网自学C++、Go、Python等编程语言。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做了一个叫“墙”的网页,能让同学和老师一起在网页上留言、传递信息。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兴起,他自己训练模型,开发并开源了智谱AI的Go语言版SDK。

前不久,张晓星参与了超脑AI孵化器的AI NPC项目,分别与中学生和大学生一起成功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实现了AI NPC的MVP(最小可用产品)。这项技术未来会应用于各种线上线下MOBA游戏场景,让NPC在与玩家互动时更智能。

由于这个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面广泛,张晓星和同伴经常需要求助“外援”。如果没有AI辅助,这些工作需要3—4名成人程序员花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今年,张晓星还用一款叫Suno的AI工具写了8首歌,并发布在网易云音乐上。每次写完歌,他都会把家人聚在一起听。现在,他10岁的妹妹晓语也会用Suno写歌了,“写得还挺好听。”

少年儿童学习AI,近来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准备了4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建议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3月28日,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则上线《AI学习》专栏,邀请大咖谈AI、组织名师教AI、鼓励师生学AI。

AI的风,还吹向了偏乡。2023年9月20日,人工智能的风吹到了江西九江修水县何市镇中心小学。“特岗教师”慎魁元为家乡的孩子四处奔走,建起全国首座乡村小学AI科技馆。慎魁元希望孩子们可以接触更多先进科技成果,为他们拥抱世界创造更多可能。

显然,AI已成为一种时代机会。如果视而不见,可能会失去掌握时代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