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 擦亮革命圣地品牌

2024-10-24邓丽雅

经济 2024年10期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近年来,延安市贯通落实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延安独有的文旅资源优势,着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着力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满足来延游客的高品质需求,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延安旅游公服设施明显提升、文旅产业明显壮大、文旅产品明显丰富、市场影响力明显扩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4198.77万人次,综合收入33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60%、284.09%。

一是围绕红色资源,科学优化布局。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与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陕西和延安工作的重要要求紧密结合,围绕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和“一园四区”发展定位,动员全市上下涵养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建起以红色旅游为核心,黄河、洛河、延河为廊道,黄帝、黄河、黄土、绿色、丹霞景观为板块的延安文旅“一核、三廊、五大板块”发展格局,红色文化、绿色文化、黄色文化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二是聚焦集群发展,强化要素保障。以文化保护为前提,聚力打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城”。投资1000多亿元,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延河治理等17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投资90多亿元,完成枣园、杨家岭、西北局、鲁艺等“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对全市445处革命旧址进行有效保护。建成南泥湾机场,运营航线14条、通航城市20个。以构建西延1小时生活圈为目标,正在建设西延高铁,预计于2025年通车。建成沿黄观光路、南泥湾至三十里铺、志丹至南梁3条旅游公路,延安“三纵二横”的主要高速路网成为联通八方的重要支撑。新改建旅游厕所955座、投放旅游专线车辆50辆、新增旅游标识1000余块、建成市县两级旅游集散中心10个、建成旅游咨询服务点58个,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黄河乾坤湾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5A级景区达到4家,位列全省第二、全国地级市第二。建成金延安、延安1938、延安红街等文旅产业集聚区,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根据资源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旅游首位产业县3个、主导产业县3个,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围绕文化旅游产业链,组建文旅专家服务团,为产才融合注入新动能。实施“圣地英才计划”,每年遴选支持一批高层次文旅人才,发放“圣地英才卡”,提供教育、医疗等10项便利服务,让广大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三是突出品牌打造,延伸产业链条。举办清明国家级祭祖、“5·23”“10·15”艺术节、延安新“九一”运动会、延安马拉松等活动,延安文旅美誉度火爆出圈,尤其是今年4月举办的“圣地马拉松、文艺马拉松、美食马拉松”,成功地实践了“体育+文旅+商贸+非遗”的链式产业经济促动,仅抖音播放量就高达2.3亿次,实现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连续推出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延安》、情景剧《延安十三年》《再回延安》以及5D电影《飞越延安》《飞越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旅游观览项目,深受游客青睐。在全省率先出台《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率先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率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县级全覆盖,率先实现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有传习场地。建立讲解员公开招录激励机制,打造全国一流讲解员队伍。“小小讲解员队伍”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发挥延安“大学校”作用,形成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为龙头,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市委党校为支撑,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红色教育格局。大力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开发“红色文化之旅”“寻根探源之旅”“传统文化之旅”“黄河文化之旅”“自然生态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将延安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血脉赓续的鲜活教材、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抓实管理服务。成立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和市文物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管理机制,专项负责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全省率先设立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为革命文物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围绕部分重点红色资源集中区域,设立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延安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等专职管理单位。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成功创建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在加快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组长,15个市级部门组成的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文旅领域安全生产问题。形成了“周解难”“月解扣”“日监测”“周调度”工作机制,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文旅经济健康发展。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旅从业人员大培训,疫情后累计培训9.7万人次。常态化执法检查,疫情后累计开展5.7万家次,维护了文旅市场健康文明有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及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努力在发展理念上再跟进,发展方向上再聚焦,发展环境上再优化,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浓彩,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弘扬延安精神,读好“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全市共有革命旧址445处,博物馆、纪念馆29个,是全国革命根据地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城。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切实担负起神圣使命,聚力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优化红色教育培训团队、研学团队的课程设置及线路组合,建强红色讲解员队伍,动员社会力量,组建志愿者团队,不断扩大“延安精神宣讲团”“延安故事会”“小小讲解员”等延安精神宣讲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讲好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处旧址背后的感人故事,让游客沉浸式感悟延安13年的光辉岁月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读懂读好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二是注重系统集成,增强发展动能。在以红色旅游为核心,“黄河、洛河、延河”为廊道,“黄帝、黄河、黄土风情、绿色生态、丹霞地质景观”为板块的“一核、三廊、五大板块”产业格局下,聚集产业要素,聚力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现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高质量建成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持续开展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巩固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地、宜川黄河壶口、延川黄河乾坤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提升甘泉大峡谷、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综合品质,加快圣地河谷·金延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宝塔区南泥湾、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步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各大旅游景区、文旅综合体按照更高标准改善现有软、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抓住“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提升,加快延安红色(影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黄帝陵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早日形成延安五百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注入强大动能。

三是突出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延安特色文旅资源优势,做好“文旅+”“+文旅”文章,推动文旅与体育、科技、康养、农业、工业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开发“寻根问祖、黄河文化、峡谷探险、黄土风情、知青及知名0626e0b0458dc70b117dfda7e321da02企业返乡游”等个性化、定制化精品旅游线路,力争更多点位、线路纳入文旅部推荐范畴。持续打造以兀里红谣、文安驿古镇、黄龙偏石村等为代表的非遗特色民宿,坚持“一村一品”“一宿一韵”,让民宿成为黄土风情和黄土黄河文化的特色体验地。加大对“延安故事”“延安味道”等品牌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故事、有内涵的系列文创产品,挖掘培育更多延安本地特色美食、土特产品。在文化馆、图书馆及83处“延州阅读”新型阅读空间等公共文化服务点位植入旅游要素,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放大文旅“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推动延安从文旅大市向文旅强市迈进。

四是创新运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创新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景区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枣园、杨家岭、西北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旧址类、纪念馆类免门票景区的市场运营新模式新路径,植入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融入非遗展演、传统曲艺等特色内容,让延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得到更大转化。充分发挥文旅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各环节,在高A级景区和圣地河谷·金延安、延安1938、延安红街、二道街夜市等大型文旅综合体、特色主题街区推出更多主题式、行进式、互动式文旅项目,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游客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五是精准宣传营销,推动“引客入延”。积极承接落实中亚峰会涉陕成果,加快推进延安旅游开放度,推动延安尽快加入世界旅游联盟、丝绸之路旅游联盟。举办“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冰雪”四季文化旅游系列主题活动,做到“四季有谋划、月月有活动、处处有亮点”,吸引外地游客来延。深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潜在资源,细分客源市场,深入延安通航城市,推出包机、专列优惠政策和浮动票价。组建文化旅游宣传矩阵,构建“延安文旅”全媒体平台,组织文旅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推广和营销优惠活动,形成“矩阵互联共享、产品推陈出新、效益不断放大”的延安文旅品牌宣传效应。

六是夯实各方责任,守牢安全底线。加大文旅从业人员安全专业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处置水平。强化监管,推动民办红色教育培训、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演唱会、节假日等重大文体活动的审批及涉文涉旅网络舆情的研判监管,确保“有人管管到位”,守牢守好文旅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发挥文旅专安委综合协调职能,重点做好暑期、汛期、高峰期安全工作,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重点排查文旅企业、大型文旅综合体、文旅场所在用火、用电、用气、高空索道、摆渡车辆、旅游包车、高危险性游乐项目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督促市场主体完善应急预案,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文旅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