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大脑发生了什么
2024-10-24赵言昌
2024年的南京中考作文题分为大、小两道。小作文的字数要求是100字左右,内容看着也不难——“完成答题卡之后,你将如何检查试卷”。类似的要求,老师、家长都会反复提及,相信你已经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如何检查试卷看似很容易,然而多数人并不能轻松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在走出考场的一刹那,才忽然意识到某道题目做错了。那么,在考场上,我们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促使大脑发挥最佳?我们不经意间犯的那些错误,有没有办法检查出来呢?
动笔前,先检查大脑的唤醒水平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坐在考场里,铃声响了,试卷发到你手中。你将它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有些题目是老师反复讲过的,而有些题目看起来非常陌生。然后,你拿起笔,准备开始作答。
——且慢!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先检查一下大脑的唤醒水平。
大脑的唤醒水平,就是神经细胞的活跃程度。如果将大脑比作一所学校,它也分为教室、操场、图书馆等不同区域。比如,前额叶皮质就相当于大脑中的教室,是学习、考试的主要场所。
你可能觉得,在考试的时候,前额叶皮质越活跃越好。其实不然。压力会影响前额叶皮质的唤醒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克森发现,压力和学习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因此,当前额叶皮质的唤醒水平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的时候,你才能进入考试的最佳状态。
如果唤醒水平不对呢?2015年,匈牙利科学家收集了一系列案例,总结出人犯低级错误最常见的3个原因:冲动、过分自信和注意力不集中。此三者,都与不合适的唤醒水平有关。唤醒水平过高,会变得冲动;唤醒水平太低,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忽略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而注意力不集中又会催生能力错觉,出现大家调侃时常说的“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情况。
因此,浏览完试卷之后,你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状态——有没有走神?有没有想到其他的事情?如果有,你的大脑唤醒水平可能太低了。此时,你最好提醒自己,这毕竟是考试,考试失利可能引起某些后果。反之,身体紧绷、呼吸心跳加快、对自己的表现作出消极评价,都是唤醒水平过高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尝试一下调整坐姿,深呼吸,慢慢吸气,停顿几秒,再慢慢呼出。
思考时,要充分利用工作记忆
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你将会专心致志地思考试卷上的题目。在这种状态下,前额叶皮质一方面约束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相关的信息上;另一方面,它还要维持工作记忆。
什么叫工作记忆?当你看完题目,在草稿纸上进行演算时,题目的信息虽已经从视网膜上消失了,但会持续出现在你的大脑里。这些与当前任务有关的记忆,就是工作记忆。打个比方,它就相当于手机的运行内存。
打开的应用太多,运行内存不足,手机就会变得卡顿。工作记忆也是这样。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发现,工作记忆大约可以容纳7个项目。如果项目太多,便会影响大脑的反应速度。近年来的研究则显示,工作记忆可能进一步变小。比如,考试时过分焦虑,就会减少工作记忆的容量。
有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工作记忆呢?有!一是简化。很多试题的字数很多,其实关键信息就那么几个,将它们扼要地摘抄到草稿纸上,便可以简化需要处理的信息。二是构建组块。工作记忆只在乎项目的数量,不在意每个项目的大小。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上课时会适时进行总结,用几句话概括课堂内容。在考场上,你也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比如,写作文的时候,先写几句话作为大纲,推敲文章的整体布局,再逐次深入每一部分,就能减少工作记忆的占用。
答题时,不能被“舌尖现象”吓倒
现在,你开始答题了。某个专有名词、某段课文中的原话,明明就在嘴边,可你一时就是想不起来。你可能觉得,“坏了,这场考试要糟,我的记忆力下降了”。
这种情况,就叫“舌尖现象”。记忆仿佛已经到了舌尖,马上就可以脱口而出,偏偏被卡住了。它的发生率非常高,不论男女老幼、智力高低,都有可能遇到。至于其详细机制,目前还有些争议。
一种假说认为,它与大脑的长时记忆机制有关。长时记忆好比是手机的存储芯片,负责长期保存某些数据。不过,大脑的存储机制非常特别。拿“舌尖现象”这个专有名词来说,大脑会把其读音、字形、含义等拆开,分别存储到不同脑区的神经细胞中。等将来需要的时候,再将它们一起激活,将信息完整地重现出来。
这种分散存储,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失读症患者可以正常地跟人聊天,却失去了阅读文字的能力;“舌尖现象”则与之相反,如果允许查找课本,你可以轻松辨认出困扰你的词汇,却偏偏在考场上忘了怎么说。
失读症与脑区受损有关,考场上的“舌尖现象”当然没有这么严重。如果负责编码某个记忆的神经细胞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就难以将它们一起激活,从而快速提取对应的记忆。因此,要想减少“舌尖现象”,最好平时多下功夫——每天晚上,合上课本、笔记,有意回忆一下今天学了些什么。这种练习,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万一在考场上遇到“舌尖现象”,也不用过分担心。知识仍然在你的脑海中,只是一时取不出来。如果时间充裕,你可以结合相关知识,推理一下试试,也许就想起来了。如果时间有限,不妨暂时跳过这道题,也许试卷后面的某些信息就能给你一些提示。
检查时,要调动一下默认模式网络
好了,答完试题,就该进行检查了。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说专注的好处。检查的时候,是不是要进入更加专注的状态呢?
2008年,英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实验,邀请国际象棋高手思考棋局上的难题,同时用眼球追踪设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变化。在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后,他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寻找新的、更好的方案。然而,眼球追踪显示,他们仍然在关注与旧方案有关的棋子。
学者们认为,这些人陷入了思维定式。在专注状态下,脑海中已有的想法会变成一种阻碍。有时候情况更糟,人们被最初的想法困住,根本找不到答案。比如,“VI=VI+VI”显然是不成立的,有没有办法移动一个笔画使其变得正确?研究显示,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绝大多数正常人陷入苦苦思考的境地,而前额叶受损的患者往往很快想到答案——将加号中的那一竖横过来,就变成了“VI=VI=VI”。
考试时检查试卷也是如此。一味地重复专注状态,可能花了不少时间,却没能找出错误;或者,做题的时候不会,检查的时候也没找到思路,出了考场却忽然知道怎么做了。
要想减少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另外的脑区——默认模式网络。
大约20年前,科学家发现,许多脑区的唤醒水平与前额叶皮质截然相反。当我们面对某个任务的时候,前额叶皮质会变得活跃,那些脑区则进入安静状态;等到没有任务要忙的时候,它们却活跃起来。科学家将那些脑区称为“默认模式网络”。
后来,人们发现,默认模式网络对认知十分重要。比如,那些脑区与阿尔茨海默病高度相关。在学习方面,它们又与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关。
阿基米德、庞加莱、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都曾被某个难题困住,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专注地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直至某次走神,在洗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灵感忽然出现。而走神,恰恰由默认模式网络负责。
因此,到了检查试卷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调动一下默认模式网络。定个振动式闹钟,喝点水,活动一下手腕,有意眨眨眼睛,这些或许会给你解决难题的灵感。如果实在放松不下来,你也可以尝试换个视角。比如,过几天老师会怎么讲解这张试卷。
结语
每次考试之后,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学生能力不错,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也有些学生发挥良好,如有神助。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发挥”,就是根据任务要求调整大脑的工作状态。
这种调整,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在日常学习中,适当了解一些脑科学知识,有意进入专注、发散模式,适当训练构建组块和长时记忆,到了考试的时候便不需要依赖运气。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