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生命周期理论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2024-10-23罗玉 杨灵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固定资产作为高校教育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多数高校仍缺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普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重增加、轻减少”等问题。因此,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全面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从而更加科学规范地管理固定资产,以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并维护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全生命周期理论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管理对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的行为。高校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开展调研、论证、采购、入账、处置、回收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管理。高校固定资产具有采购程序繁琐、存量基数大、类别多样、存放分散、使用周期长等特征,账实不符、重复购置、资产闲置等问题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着眼于固定资产规划购置、日常使用、处置报废等所有环节,实现全过程、全面、全员的管理与监控。这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形成更加科学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优化高校内部资源配置,进而为高校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二、全生命周期理论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规划购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规划购置是全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编制采购预算是第一步。目前,高校各部门多以资金额度作为标准,依据部门自身需求编制预算,并未结合学校整体资产存量及可共享情况,更多强调预算经费的控制分配,关注资金投入,忽视了配置计划的全面统筹,普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的问题,缺乏全生exr/iJxInNbsZvoh3h2xrg==命周期观念,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注重增量忽视存量,因此无法实现资产合理配置。
其次,在固定资产购置中,规范化采购虽说已得到普遍重视,但内部控制机制并不完善。多数高校偏向固定资产采购流程、采购形式的规范化,忽视了采购验收和后期管理,导致采购成本偏高,采购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不注重采购后的供应商履约管理,侧重关注采购直接成本,对后期使用与维护的间接成本估算不足甚至存在忽略现象。
(二)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缺陷
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但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入库使用期的管理风险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是有制度不落实,缺乏全校协同机制,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致使资产闲置、使用效率不高、资产流失、账实不符等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很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局限于“把账弄清、把物看住”的管理理念,并未关注资产实际价值及日常运维管理。实物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实物的表现形式,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统一一致,也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高校并未构建内部资源共享机制或是缺乏共享意识。
(三)处置报废阶段漏洞
高校固定资产处置报废阶段主要存在处置不及时,处置随意,执行机制不严,缺乏监管,资产损失严重,制度及流程实践效率不高等问题。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自上而下“重增加、轻减少”的观念所致。很多达到报废处置状态的固定资产无人问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重视,处置不及时。同时有些部门将固定资产视为本部门的“私有财产”,任意处置,缺乏专业评估。无论设备经过维修和翻新后能不能继续利用,凭个人意愿提前报废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固定资产,流程规范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全生命周期理论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一)高效解决购置问题
1.强化可行性分析
首先,加强资产购置规划可行性分析,应包括采购预算的可行性分析和购置资产的可行性分析。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全面统筹,摸清 “家底”,考虑固定资产的库存和使用情况,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的挂钩机制。同时盘活存量资产,掌握存量资产的总量、分布结构等,防止超标配置、重复购置等现象,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经费,有效结合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
其次,固定资产购置前的必要性论证、可行性研究、效益性评估尤为重要,是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也是风险把控的第一步。高校应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强化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论证,并加强专业审核,追求绩效,落实责任。
2.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自上而下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看重需求,轻视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欠缺,也不具备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因此高校需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人员配备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将资产管理纳入部门及资产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体系。
其次,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强化预算、采购、验收等环节人员履职管理,从而为固定资产实现科学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3.健全信息化系统
首先,在固定资产购置阶段,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完善的电子化采购信息系统,以减少甚至杜绝固定资产购置舞弊问题为核心目标,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采购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全业务、全流程、电子化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有效提升采购管理水平,以及提高采购业务规范度、监管透明度。此外,系统构建中纳入采购后的履约验收模块和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事后监管,从而形成闭环管理,以确保采购质量,提高采购管理效能。
其次,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实现固定资产从预算编制到报废处置的线上一体化闭环管理。目前高校多数还是以多个信息互不相通的独立系统或模块进行管理,未实现预算、采购、资产、财务等系统的对接,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模块相互脱节,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较低,各部门、各要素间难以发挥有效的组织协同作用。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有效整合集成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日常管理等业务模块,同时对接财务系统、校园数字平台,从而实现各业务系统间数据的传递与共享,以推动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二)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1.建立资源共享和调剂机制
高校应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打破原有资产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平台,构建集固定资产共享模块、维修维护、调剂调拨模块于一体的校内资产信息共享平台。
首先,在高校固定资产中,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较多,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高校可以开放共享贵重仪器设备或是有共享需求的资产,辅以有偿使用管理机制和开放测试基金、维修基金支持,从而全方位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其次,通过实名制管理机制,鼓励责任人随时更新资产使用现状。同时闲置资产自动进入调剂平台,对全校教职工开放,有需求的用户可以在平台中查询闲置资产,并通过流程审批申请调剂使用。
最后,全校公示待报废资产,对于无法独立使用但仍有使用价值(如拆机、重新组装原部件)的资产,可以申请再利用,从而有效盘活资产,避免重复购置,减少闲置,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2.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动态且系统的管理过程。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全员参与、多元治理意识,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权利、义务,并规范操作流程,建立职责明确、协调合作、互相监督的联动机制,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其次,高校还应立足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制定针对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以确保实现规范化管理流程,从而为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制度基础。
3.保障日常管理及审批质量
预算管理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第一步,高校应重视预算审批,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相关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之前,相关人员应结合以往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同时统计上一年固定资产存量、增量、使用效益和部门人员,并结合单位履职需要、固定资产存量状况,审核资产预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高校应强化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在部门上报预算与计划中的审核职能,以判断预算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科学统筹全校固定资产采购,并确定学校部门预算,有效推动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4.健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链条绩效评价体系,以推动全流程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落实问责机制,提高全员资产管理意识,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科学配置、高效使用和优化处置。
其次,在完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为评价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参考,以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改进方向。
最后,高校要加强资产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后续资产配置预算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和财政资金绩效。
(三)科学处置固定资产
1.规范流程,强化审核监督
高校应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有效完善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首先,高校应制定清晰明确的报废处置流程,并加强对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以杜绝对资产报废程序松懈对待的思想。
其次,升级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逐级报批审核各项处置申请,使整个处置过程线上留痕、记录详细、操作规范,从而提高资产处置效率,降低固定资产流失率。
最后,在规范流程的前提下,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优化校内处置流程,适当下放权限,简化审批流程,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强化二级部门领导的责任与担当。
2.加强清查,提升专业评估
为保证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高校必须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把清产核资作为经常性的日常管理工作。
首先,通过资产清查、系统核实等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存量坚持日常清查、定期或不定期盘点,以便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最新使用状态、存放地点、保管和使用人等信息,从而全面动态监控固定资产状态。
其次,逐步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督促各级部门及时办理处置手续,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账实不符、个人名下资产清单更新不及时且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最后,高校因教学科研需要,有许多专业性强、资产价值高的仪器设备,因此在固定资产处置中,尤其要加强资产评估的专业性,防止出现具有剩余价值的固定资产被浪费或盲目处置的现象。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提高主体认知,转变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推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高校要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规划购置、履约验收、日常使用、处置报废等环节出现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管控。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高度集约化管理模式,以改善各部门各自管理、信息传递效率低的情况,从而实现固定资产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最大使用效益、最长使用寿命及最低综合成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