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
2024-10-23谢晓芳谢季良王倩倩王巧丽高艺元
摘 要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实际特点,自行编制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现状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山东省黄河流域四所高职院校190名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良好,能满足当前数字化教学需要,但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的教龄、年龄、职称因素对其数字素养有显著影响(P<0.01),学历对其数字素养影响不大(P>0.01)。因此,提出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明确数字素养培养目标,制订培训计划;按需培养,分层培养,建立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注重考核与激励,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职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9-00-06
1 问题的提出
数字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数字环境下,能够有效获取、评估、利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3],该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明确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路径。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4-5],进一步提升山东省黄河流域卫生职业教育服务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能力,本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黄河流域四所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措施。
2 研究设计
依据《教师数字素养》,结合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微信、QQ等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山东省黄河流域四所高职院校的190名教师,同时结合教师访谈,客观收集与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2.1 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山东省黄河流域四所高职院校的190名教师,其中男教师36名,女教师154名,年龄在25~60岁之间。教龄和职称跨度都较大。教龄从1~30年不等,职称从助教到教授不等。四所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2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参照《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法,共25个条目,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设计。
1)数字化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字化相关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包括数字化认识、数字化意愿以及数字化意志。
2)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了解的数字技术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数字技术技能,包括数字技术知识以及数字技术技能。
3)数字化应用是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以及数字化协同
育人。
4)数字社会责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责任,包括法治道德规范以及数字安全保护。
5)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数字化学习与研修以及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实施预试验,同时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测,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41,效度(KMO值)为0.936,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满足调研要求。
2.3 调研过程
调研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190份问卷,190名调研对象均来自山东省黄河流域的四所高职院校: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滨州职业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潍坊职业学院。向所有的调研对象发放电子问卷,并有针对性地选择20名骨干教师或系部主任,围绕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访谈。最终190份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
为100%。
3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现状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基本满足当前数字化教学需要。但是,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不同学历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数字素养水平差别不大。
3.1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总体
水平
高职教师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维度的平均
得分分别是4.14、4.07、4.12、4.21、3.89分,整
体水平平均值为4.11分,如表2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较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求;数字社会责任意识较强,而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专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这说明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意识已经形成,数字社会责任已经确立,但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需要加强。
3.2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不同教龄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比较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教龄时间的长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其教龄进行划分,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表3所示。
从调研结果来看,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呈现随教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社会责任方面。这就提示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面对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要加强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的使用,提高课程教学数字化赋能以及混合在线课程设计等数字化教学活动应用水平,实现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教龄长的教师应熟悉并遵守国家关于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数字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
3.3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不同年龄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比较
根据教师年龄跨度,以10岁为一个间隔(25~30岁除外),对其年龄进行划分,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教师的数字素养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表4所示。
从调研结果来看,41~50岁年龄组教师数字素养最高,其次是31~40岁的教师。年龄超过51岁的教师和30岁以下的教师数字素养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通过调研和访谈可知,年轻教师在信息化方面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工具运用到教学各个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增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积累数字资源,提高数字素养,让数字资源助力教学、教研;但年龄大的教师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无法适应挑战,数字素养提升较慢。
3.4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不同学历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比较
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将教师进行学历划分,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数字素养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5所示。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不同学历教师之间数字素养差异不大的原因可能是数字素养的提升与教师的持续学习有关。在数字时代,教师无论学历高低,都要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教师都要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教学的特征,才能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3.5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比较
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职称层次对教师进行学历划分,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差不齐,进而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称教师的数字素养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6所示。
调研显示,无论何种职称,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意识和数字社会责任都比较强,其中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数字素养最高,这与其不断的实践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要看到,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和利用数字资源反思与改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增强新时代核心竞争力。
4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策略
4.1 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6]。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优化调整,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关系国计民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专科)专业受到学生的青睐,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那么,职业教育如何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这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熟练操作,教学过程中做到“理实一体化”,同时要有及时捕捉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我国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过程中,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爱国情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真正做到融知识传授、技能强化、价值引领于一体,育人与育才统一[7]。
4.2 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能力重要性的认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8]。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9]。黄河流域九省区目前拥有14所高水平建设高职院校、34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和11所本科层次高职院校,育人质量和层次都达到一定规模[10]。作为黄河流域教育强省,山东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需求。“强教首先强师”,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教师适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关键[11]。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要求每一位高职教师首先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其内在思想动力,意识到数字素养提升是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未来智慧教育的必然出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因此教师是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12]。数字化4.0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学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他们对数字化信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都较强。因此,教育管理的高质量提升,教育模式的创新升级,课程资源的不断优化,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让学习成为美好体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实现数字素养和数智化教学能力的双提升[13]。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在为高职院校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助力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数字化教育工具,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还能在教学能力大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数字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等工作中显著提升职业竞争力和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因此,要将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
始终[14]。
4.3 明确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目标,制订培训计划
基于山东省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术教学能力。这不是高职教师单打独斗能够胜任的,需要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先明确对教师的培训目标,以高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且实用性强的培训计划。由于教师授课时间、工作侧重点不同,应首先调研教师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需求,根据需求安排合理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15]。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利用学期末集中进行授课培训或线上集中进行数字化能力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最好有固定的培训部分,如数字教育理念、《教师数字素养》所涵盖的要求。针对专业课教师,内容可以是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等。
4.4 按需培养,分层培养,建立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
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对数字化能力需求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具体需求来确定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目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16]。
首先,要建立教师专门培训机构。如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就建立了教师培训中心专门负责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教师数字素养实际水平、调研需求及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数字化要求,在学期末或学期中分别选定不同主题的培训项目,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省级相关数字化教育平台等丰富的数字资源,采取“线下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线上测试”的方式提升教师数字素养[17]。在培训结束后及时收集教师的意见、建议和反馈,建立起一套可考核、可量化的培训体系。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龄、年龄和职称情况,在调研基础上,对教师分层次、按需求实施差异化数字素养培训,提供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项目,以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例如:对新进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培训,包括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以帮助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的多样化;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开发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对实验实训教学人员进行实践操作、虚拟仿真实训等方面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引领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水平。
最后,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要找准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痛点和难点,减少讲座式培训,增加参与式培训,培训方案也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18]。同时还需注意,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推进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育人为本作为校正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的标杆。
4.5 注重教师数字素养考核与激励,完善制度保障
数字素养能力的提高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方法。在数字化能力培训之后,要鼓励教师及时将培训的内容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数字素养。高职院校需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为了保证数字化培训效果,应当在培训后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全新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师绩效考核中[19]。
首先,从政府层面构建客观全面的可评价、可操作的评价体系[20]。如构建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使用,数字教学活动开展,数字化学业评价,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开发,数字安全维护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各项指标合适的权重,构建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实现伴随性评价,形成一个客观、规范、成熟、公平的数字素养评价实施流程,实现教师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
其次,要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21]。对不同级别的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字要求成果,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供数字素养相关成绩佐证,如数字课程建设、数字出版物、教学科研课题等,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教育建设驶入“快车道”。
同时,在评价考核过程中,除重视教师取得的数字化成绩外,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待完善领域,并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而确定努力方向,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基本的数据素养,如教育数据理念、数据获取能力及掌握数据工具的使用技能等,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数据意识、数据思维和数据应用习惯,就能不断提高自我效能,促进自我发展[23]。
5 结束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数字素养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6 参考文献
[1] 王姝莉,黄漫婷,胡小勇.美国、欧盟、德国、法国和俄罗斯教育数字化转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6):13-19.
[2]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3-06-20].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
3632.htm.
[3]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A/OL].(2022-12-02)[2023-1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
634.html.
[4]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10-15)[2021-09-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015/c1024-31
401704.html.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A/OL].(2020-09-23)[2021-11-1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
373.htm?trs=1.
[6] 林宇.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5-12.
[7] 任友群.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5):5-11.
[8] 袁振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8-09-12(1).
[9] 吴砥.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N].中国教育报,2022-12-15(2).
[10] 林夕宝,余景波,魏大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13-19.
[11] 顾明远.以教育家精神锤炼强教之师[J].人民教育,2023(18):1.
[12] 黄庆双,李晓华.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7):39-44.
[13] 迟洪丽,高栴.核心素养导向下聚焦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2024(4):67-70.
[14] 寇曦月.全球视野下未来教师核心素养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3(11):18-27.
[15] 李梦卿,陈姝伊.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7):33-38.
[16] 易烨,薛锋.“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335名专任教师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55-61.
[17] 马霞.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3,25(22):167-169.
[18] 费岭峰.数字技术支持:让区域教学研修更具生长性:数字化教学研修的优势、样式及注意点[J].中国教师,2023(12):37-40,88.
[19] 许倩倩,吴雪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13-20.
[20] 胡俊平,曹金,李红林,等.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普研究,2022,17(6):25-31,41,109.
[21] 吴砥,桂徐君,周驰,等.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标准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8):108-114,128.
[22] 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23] 王大伟,吕立杰.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发展困境及提升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7):21-27.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19.0
*项目来源: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立项编号:2022HHZX131)。
作者简介:谢晓芳,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护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