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4-10-23吴玉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19期

摘 要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建构基于劳动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政策指引为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组织实施保障有力、评价机制多元动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对劳动教育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提出建议,分类整理劳动教育案例和学生劳动微视频,分享发生在学生身边自律、勤奋、创新、奉献的劳动故事,丰富教学素材,提高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9-00-07

0 引言

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深远,探索高职劳动教育路径成为重要课题。以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为切入点,为劳动教育找到稳定的落脚点,奠定职业教育课程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中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密切联系学校实际,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尚不多,也不够深入、具体。本文从课程建设出发,认真学习相关制度和意见,构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劳动教育内容、形式、评价等建设性思路,对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水平,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可借鉴和推广意义。

1 研究思路

1.1 理论依据

1.1.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及其所属世界与所属历史[2]。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教育既承载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一方面教育能提高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劳动承载着教育功能,能使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拓展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己的成长。

1.1.2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因此,劳动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育人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更不是一座孤岛,它要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时代性原则要落实。

1.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自身体验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意义的建构,即有意义的学习[3]。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遵循学生主体原则,重视学生的劳动学习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劳动知识,并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思考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劳动问题。

1.2 研究方法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探索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含政策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问题,以期为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1.2.1 文献研究法

梳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有关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文献,分类整理,及时了解学术动态。

1.2.2 调查访谈法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研究需要的第一手资料。访谈云南L职业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劳动教育课程开课方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相关情况。

1.2.3 统计分析法

统计和分析学生问卷和职能部门访谈,明确学术观点。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准备

主动参加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学培训,完成全国劳动教育课程线上集体备课,了解全国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路径,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教育部推广的教育平台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拓宽研究视野,增强理论厚度,提高研究信度。

2.2 访谈交流

2.2.1 访谈对象

学校的相关机构,主要包括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各二级学院、相关教研室等。

2.2.2 访谈内容

了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师资情况、实训室建设与投入、制度方案、学生社团、志愿活动等。

2.2.3 访谈结果

1)组织结构。学校建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师资情况。学校自2022年春季学期始,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总课时为16学时,任课教师主体为班主任。学校教师数量充足,师生比超过国家相关规定,为学校设置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实践场所。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 000余人、校内实训基地8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108间、校外实训基地3个、产学合作企业206个。这些实习实训场所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4)学生社团。学校现有23个学生社团、9个志愿组织,社团和志愿组织有稳定的活动内容、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这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有益补充,也是创设劳动比赛、营造劳动氛围的必要元素。

5)相关文件和制度。学校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师资培训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增设的公共必修课,将在学校的规范管理中有序开展。特别是学生管理制度中将劳动教育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是各项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这是学校对劳动教育予以充分肯定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问卷调查

2.3.1 调查对象

云南L职业学院2021级学生。

2.3.2 调查内容

问卷主要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态度等劳动素养以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来设计。

2.3.3 调查工具

调查全部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问题。

2.3.4 调查结果

共收到1 843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多数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居多,如表1所示。

从参与回答的学生来源看,女生占绝对优势,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且非独生子女,这与学校属文科类的实际情况相符。

2)加强学校劳动教育非常必要。问卷统计显示,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57.73%来自父母,31.14%来自学校,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这不能不说是职业学校的一种遗憾9123f2605aedaddbff8d7a9dc4401678。在“劳动教育开展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多选)调查中,学生对4个选项的选择均超过80%,充分说明学生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持肯定态度。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3)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品质和习惯不匹配。问卷中认同“劳动最光荣”的有1 736人,占比94.19%,认为“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有1 475人,占比80.03%;认同“职业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有1 703人,占比92.40%;认为高职院校学生非常有必要参加劳动的有1 566人,占比84.97%;认为获取财富和幸福主要靠劳动和知识的占比92.00%。这些都说明学生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问卷中涉及劳动品质和习惯时,学生的回答却与劳动观念不匹配。例如:选择“自身的懒惰”是限制在家里和学校参加劳动原因的学生有929人,占50.41%;基本每天都参加劳动的学生只占43.35%;当事情不能短时间完成时,只有34.45%的学生会继续尝试,直到完成为止。由此推断,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4]。

4)劳动技能水平不高。问卷统计显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方面都表现出劳动技能水平偏低的情况。当问及“您是否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教给中小学生”时,59.96%的学生回答“愿意,我会认真教”;38.58%的学生回答“愿意,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在校期间参加过最多的劳动是卫生清洁,占比76.72%。而参加技能大赛、校外兼职的比例低于50%,这说明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在劳动课程建设中需要特别考虑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5)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尚不够丰富。问卷统计显示,46.77%的学生认为限制在家里和学校参加劳动的原因是“没有适当的机会参与”。希望“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周”的学生有1 424人,占77.27%;“希望学校增加志愿劳动机会”的学生有1 408人,占76.40%。学生愿意参加的劳动教育活动排名前四位的是:感兴趣的劳动,占86.38%;与专业相关的劳动,占81.66%;有劳动报酬的劳动,占72.16%;体力劳动,占48.45%。这些统计说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尚不够丰富,学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时,应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校园,走向社会,在更多的劳动实践项目中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必须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着的劳动现实,将最新及未来趋势性的劳动适当纳入其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同时,提升其劳动创新意识[5]。

6)女生的劳动态度比男生积极,对比如表2所示。通过调查数据对比可知,无论是劳动认知、劳动尊重还是劳动行为方式,女生都比男生积极,也可以说女生比男生更勤快。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可考虑性别差异的问题。

2.4 开展劳动微视频制作活动

2.4.1 活动设计

为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展示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态度、方式,研究者在学校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微视频录制比赛,视频时长30秒—1分钟30秒,内容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劳动行为场景,劳动主角必须是学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劳动感受。

2.4.2 活动结果

活动共收到作品233个,作品内容整理分析如下。

1)自觉赞美劳动。尽管活动的主题允许曝光不劳动行为,但作品中却没有一个是有关这个内容的,学生都通过展现自己最美的劳动过程,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2)参加服务性劳动者少。作品中展示日常生活劳动场景的143个,占比61.37%;展示生产劳动场景的72个,占比30.90%;展示服务性劳动场景的18个,占比7.73%。这说明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的机会少。

3)劳动技能水平低。劳动微视频中,展示洗衣服、拖地板、倒垃圾、扫地、洗碗等简单劳动的占比超过80%,只有不到20%的学生展示制作陶艺、设计广告、从事社会兼职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劳动技能。

3. 研究成果

3.1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教育引导、教育深化、从实际出发的原则[6]。研究在认真分析学生调查结果、综合职能部门建议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学校实际,构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五部分组成:政策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1.1 政策引领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要求职业院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元政策。教育部下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政策,它依据《意见》细化有关要求,重点回答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具体措施等问题。地方性政策《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贯彻《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了实施意见。

3.1.2 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确定: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行行都能出状元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掌握两项或多项专业技能;培育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劳动精神;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1)知识目标。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体悟和掌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为培育新时代劳动者奠定品质基础和理论基础;为学好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讲解、问题链引导、辩论、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强化学生沟通协调、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科学劳动素养培育,塑造新时代劳动者所需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助力正确择业,培养创新能力,成就职业理想

3)素质目标。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概念、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精神内核的解读,塑造榜样的力量,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悟与认同,拓展劳动文化传承路径。

3.1.3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理论教学不少于16学时,按照《指导纲要》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

实践教学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方面。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认真完成劳动项目,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日常生活劳动清单:房间的布置和设计、物品的分类和收纳、服饰的搭配和个人形象管理、自觉洗衣物等;主动做家务、房间的设计、家用物品保养与维修、家庭理财规划、改造智能家居等;校园卫生保洁、内务整理、人际交往、寝室文化建设等。

生产劳动项目: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教学实训;专业顶岗实习,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服务性劳动清单:班级桌椅维护,美化设计教室环境,利用废旧物品对班级物品进行创意性改造;校园美化、食堂区域卫生管理、厕所文化布置、植被修剪养护等;参与食堂、图书馆、功能室等志愿服务;策划实施学校节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承担志愿服务;参与国际交流类、城市赛事类、文化场馆类等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开展旅游文化营造、院落改造设计、饮食文化推广等服务活动。

3.1.4 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体系由组织管理、师资、实践场所、制度、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营造五个方面构成。

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是课程的顶层设计者,

把握着课程建设的方向。党委书记和校长挂帅、副校长主管、教务处牵头、学生处和团委协同管理,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有序开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顶层设计的实施者、落实者,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和保障。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资源,他们既有行业企业的一线工作经历,又具备教育教学经验,在讲台与工作台之间切换的人生模式散发出劳动光芒,是学生崇拜并愿意主动学习的榜样。

实践场所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物质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校提供足够的实践场所,高职院校中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些实践场所还可提供给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观摩,让中小学生能够走进劳动场景,并进行劳动实践,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劳动知识,体会并发扬劳动精神。这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师资培养制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是一座孤岛,不可能独立运转,学校规范有序的管理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校园劳动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劳动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学校群团组织,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与教职工活动丰富校园劳动文化,既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措施,也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3.1.5 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7]。基于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内涵的阐述,劳动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评价。评价要将抽象的评价内容具象化、开放的评价内容结构化、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8]。评价主要从劳动教育必修课表现、日常生活劳动表现、生产劳动表现、服务性劳动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

劳动教育必修课表现评价围绕理论学习完成情况进行,书面测试、体悟报告、反思交流、经验分享等均可作为对学生理论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

日常生活劳动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每个学生以周为单位描述日常生活劳动的具体任务,小组长监督签字。通过日常生活劳动表现评价,重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

生产劳动评价以参加生产项目的具体任务数量和质量为主要内容,由生产项目的负责人签字评价,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生产劳动的快乐,强健体魄,增强智力,开发创造力,具备一定的协作能力。

服务性劳动评价以学生参加完成校内校外服务性劳动任务情况为主要内容,通过考核学生的服务性劳动表现,引导学生继承敬业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以内容多样、主体多元、过程动态为基本原则,以写实性记录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增强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实效。

3.2 编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

为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编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建议、素材。《指导手册》由七个专题组成,主要内容如表4所示。

3.3 编辑劳动微视频集

研究将233个作品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整理完成劳动微视频集。从中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分别制作时长1分30秒左右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微视频合集,编入《指导手册》。这不但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而且增加了劳动教育的代入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4 研究展望

4.1 课程实施效果跟踪

研究已搭建了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并组织教学实施,但课程建设具有动态性,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质量,需要跟踪教学实施效果,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使之既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劳动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又能满足新时代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诉求,让劳动教育凸显成效。

4.2 课程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只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三全育人”才是王道。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是孤立的存在。为推动劳动教育有序、长效开展,应树立课程劳动教育理念[9],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溶盐入水,才能增强劳动教育氛围,实现全方位育人。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是“五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但只要能准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总体目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争取获得更多的学校和社会支持,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会越来越顺利。

6 参考文献

[1] 杨秋月.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职教通讯,2020(6):24-30.

[2] 孔洁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时代语境与科学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151-159.

[3] 吴红云.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 刘小惠.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与课程实践路径选择:以人大附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1(2):31-37.

[5] 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2):12-19.

[6] 赵健杰,刘向兵.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0(2):14-17.

[7]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8] 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9] 耿协萍.“课程劳动教育”问题初探[J].江南论坛,2020(11):57-59.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19.0

*项目来源:202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基金编号2021J1244)。

作者简介:吴玉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