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气推动移风易俗
2024-10-23胡建新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移风易俗。2018年8月21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2年12月23日,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2024年3月18日,他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意指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流传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越来越被认为不符合人类和社会文明的基本道德伦理,这就需要移风易俗。从当前情况看,移风易俗是创建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把群众从过重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的现实需要,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够改变社会不良风俗习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近年来,我国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社会风俗风气大有好转。许多地方举办集体婚礼,推行殡葬改革,组建红白理事会管理婚丧喜庆事宜;不少群众认识提高,思想转变,自觉遵守新的村规民约,主动践行移风易俗。然而,由于部分群众陈旧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综合治理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不良习气和低俗之风,如婚丧嫁娶、升学、庆生等大操大办,以显示高贵、阔绰。凡此种种不文明习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与新时代倡导的文明新风背道而驰。
推动移风易俗,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既有实践看,移风易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抵制婚嫁恶俗,提倡喜事新办;抵制丧葬陋习,提倡文明治丧;抵制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抵制迷信邪教,提倡科学文明;抵制沉溺赌博,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家园脏乱,提倡清洁宜居;等等。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付诸努力:
崇尚科学真理。正气充足,则邪气难侵。科学真理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正确认知的思想结晶,也是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清风正气的有力武器。提高对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识别能力和对旧风俗、旧习惯的抵制能力,关键在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真理引领行动,用清风正气荡涤歪风邪气。为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一系列科学知识,把握移风易俗的知识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更加清醒地认识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推动移风易俗的社会实践之中。
党员干部带头。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从来不信奉神仙鬼怪,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同时,我们党一贯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和劳民伤财;致力革故鼎新、激浊扬清,抵制一切败坏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旧俗陋习。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移风易俗中的地位作用,不辱职责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决杜绝腐败行为,带头抵制歪风邪气,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当好移风易俗的宣传者、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带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社会共同参与。良好风俗需要大家自觉培养,精神文明需要社会共同创造。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工程,涉及上上下下、方方方面,无疑需要整个社会、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各级党政机关、各个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紧密携起手来、立即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建立、完善和创新村规民约,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自觉抵制愚昧落后、告别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清风正气、涤除污泥浊水,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美好的社会环境,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移风易俗既时不我待,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塑造常态,坚持春风化雨、成风化俗,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尚、培树新风俗、增添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