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2024-10-22刘维荣陈海华柳宁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家书里既有浓浓的儿女深情,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充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今笔者撷取一二,与广大读者共赏。
瞿秋白写给杨之华的信
1、书信金句
“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
“你去那里,你尽心的(地)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
“可惜,这次不能写信,你不能写信。”
2、作者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在党的五大和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1935年2月24日,他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 6月18日英勇就义,时年36岁。
3、书信解读
1923年夏,瞿秋白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入职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正是诸多听课学生中的一员。杨之华非常尊敬这位师长,瞿秋白也对这名学生多有勉励,还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在交往中互生情愫。1924年11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结婚。瞿秋白曾经亲刻一枚印章,上书由夫妻二人名字组成的“秋之白华”,寓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象征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之情。1929年7月,瞿秋白由莫斯科(此时瞿秋白一家都在莫斯科)启程赴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反帝同盟大会。他在与杨之华分别之时,写下了这封情深意切的家书。
秋白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伉俪深情,也充满着革命者的自律。“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六年以来,这是第几次呢”,“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正好准备着你我的力量,携手上沙场”……情感张扬又热烈。
“你去那里,尽心的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我追着就来,一定是可以同着回来,不像现在这样寂寞。”他希望夫妻携手相伴,一起奋战在革命征途。1929年7月底至8月,苏联在海参崴召开第二次太平洋劳动大会,杨之华代表中国出席。信中提到的“去那里”、“娘家的人”,指的是届时杨之华将与中方代表团聚。他思念杨之华,又以高度的革命自觉约束住炽热的深情,“可惜,你不能写信,这次你不能写信。”为了保全出席此大会的各国工会秘密交通,杨之华不能与他联系,因此他只能在离别时以这封信浅寄相思。
从20岁起,瞿秋白便患有严重的肺病,频繁咯血。他把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却对妻子的身体关怀备至。他写道:“你的病怎样?我只是牵记着。”同时,他还惦记着要照顾好杨之华与前夫的女儿独伊,他问:“独伊想起我吗?你一定要将地名留下,我在回来之时,要去看她一趟。下年她要能换一个学校,一定是更好了。”寥寥数语,交织成秋白对之华毫无保留的深爱。这对革命伴侣在相互勉励、相互扶持中携手走过了十年岁月,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共同谱写出动人的篇章。
彭雪枫写给妻子林颖的信
1、书信金句
“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
“祝福你的精神永远是愉快的,身体永远是健康的,伟大的党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2、作者介绍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1944年9月11日,他在河南夏邑八里庄的战斗中,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37岁。
3、书信解读
这是1942年3月3日,彭雪枫写给爱人林颖的家信。
林颖,原名周裕群, 1920年3月出生于湖北樊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与林颖在洪泽湖畔的第四师驻地半城结婚。这时,彭雪枫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林颖任淮宝县(今洪泽县)妇女部长。婚后三天,林颖便回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分居于洪泽湖东西两岸,夫妻二人的交流主要就靠鸿雁传书了。1942年3月3日,林颖即将迎来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个生日,彭雪枫给她写了这封既饱含深情又充满革命精神的信件。他告诉林颖,为她准备了三份礼物:少许吃的东西,一本《斯大林传》,还有一方程朝先送给他的手帕。手帕是豫皖苏边的纪念。
透过这封信,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彭雪枫对林颖深藏于心底的爱,看到了这位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温情的一面。作为军事家的彭雪峰,终生爱读书。连给妻子的生日礼物,彭雪峰也不忘送上一本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信的最后,彭雪枫仍然勉励林颖始终记着党的事业:把愉快的精神、健康的身体投入到“伟大的党的事业”,党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彭雪枫的家信,鲜明地印证了烽火岁月里革命夫妻的战斗豪情与儿女深情。即使在寻常家信中,也是既有夫妻温情,又有坚强党性,无时无刻不记挂着党的事业、革命者的使命。
朱瑞写给母亲、哥哥的一封信
1、书信金句
“农民翻身,国家才能强盛,我家土地出租,这就是地主,应该把土地自动献给农民,这才算名符其实的革命家庭。我想,母亲及哥哥必定早做到。”
“至于各侄子辈,仍希统统推动他们出来参加革命工作或学习,才不致落到时代后边……”
2、作者简介
朱瑞(1905—1948),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48年10月1日,他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43岁,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3、书信解读
1948年9月8日,在奔赴辽沈战役前线的前夕,朱瑞写下了这封家书。9月9日,朱瑞看望了到哈尔滨参加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的山东枣庄工人代表张同志,并拜托他将信捎给在家乡的母亲和哥哥。9月10日,朱瑞赴锦州前线,10月1日牺牲于义县。噩耗传到哈尔滨时,张同志尚未返鲁,又将信送还给朱瑞的爱人潘彩琴,此即朱瑞未能发出的最后一封家书。
朱瑞家书,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它承载着朱瑞对家人的思念,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群众的深切关怀。
在信中,朱瑞向远在宿迁老家的母亲和哥哥报告了自己的近况,分享着女儿“淮北”和新生的女儿“东北”的成长点滴。同时,他也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朋友,期待着与他们重聚。
他在信中谈到了自己从事的炮兵工作,以及在东北战场的炮兵事业大发展,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对事业的信心。
朱瑞在信中还表达了对家乡战况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鼓励家人将土地献给农民,以实现真正的土地改革和农民解放。
对于家族子侄辈,朱瑞也寄予厚望。他不仅关心侄子们的生活和成长,更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革命工作或学习中去,不落后于时代。他叮嘱哥哥要多加引导,教导子侄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殷殷嘱托体现了朱瑞作为长辈的前瞻意识与责任感,彰显了他对家风传承的重视。
2009年9月10日,朱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在戎马倥偬的间隙,朱瑞这一封未能寄出的家书,充满家国情怀,也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编辑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