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实践

2024-10-22李俊曲璐

职业 2024年17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而工学一体化强调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持续为“新质产业”提供“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地“强芯提能”,主动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和谐共生。本文以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区域优势开展的云计算工学一体化改革为例,进行了在提升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学一体化遵循“顺势而为”扎根、“有所作为”成长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区域产业特色;云计算;新质生产力

课 题: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省级课题“基于‘东数西算’背景下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KT2023019,主持人:李俊)的研究成果。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同样包含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水平。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兼具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职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院校,在自身特色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培养“新质产业”所需的具备“创造思维、复合技能、自主学习和快速适应”能力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新质职教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强芯”

(一)以立德树人为本

新质生产力要求“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德艺双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必须首先得到重塑。传统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学术和技术的成就,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则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

(二)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动力

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时代,新质生产力要求“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摒弃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主导、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习过程的启发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多元评价上。在工学一体化的课堂上,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是组织者和监督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者,同样也是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应用者。

(三)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标准应该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具体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二是具有良好的个人基本素质;三是具有职业核心能力;四是具有拓展能力。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代表性任务,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必要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技工院校应该多与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如“校中园、园中校”,以及完善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服务区域产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为参考

职业教育要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要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区域新质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持续动态地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达到这个目的,技工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联盟及龙头企业加强合作,锚定产业发展趋势,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满足龙头企业需求,也满足上下游相关企业需求。

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提能”

(一)实现课程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融合

工学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典务代务”,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体现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此这一课程体系需要紧密结合新质产业需求和企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实践教学的比重和组织形式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例如,通过校内及校外的实验、实训、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服务新质产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素养能力、创造能力与协作能力。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是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传统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如传统“订单班”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输送毕业生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则要求校企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协同和深度合作,例如,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承担教学和实训任务等。这需要校企双方在政策允许下,完善相关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技工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水平证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技工院校还要积极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和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四)实现课程综合评价机制完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传统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工学一体化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分为期末测试和满意度调查。科学设计评价表格,并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分析,例如,回收制作的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使用某软件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多重响应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通过分析反馈优化课程教学。

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工学一体化应该顺势而为扎根

“势”就是指时势,即时代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具有“产业基因”,工学一体化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应该紧密跟随新质产业发展的趋势,适应新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做到顺势而为。

1.紧跟区域新质产业变革趋势

“东数西算”是国家规划构建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一体化的新型网络体系,将东部数据中心和西部算力的优势结合起来,协同发展。而“东数西算”的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就在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笔者所在学校地处韶关,并以此为契机,与当地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签订了“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合作协议,这是区域位置上的“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赋能产业变革,其中,社会经济、科技、产业数字化对数据中心及相关运维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时代发展上的“势”。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紧密关注所在区域“势”的变化,确保人才培养满足新质产业的用工需求。

2.善用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可以顺应数字赋能的“势”,积极引入先进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短视频、虚拟现实等;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如企业项目与案例教学、企业“典务代务”教学、现场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在云计算工学一体化改革中,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园区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教学中,合作设计了电信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务代务”,引入软件进行网络设备配置的自动化运维,并结合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故障的排查和解决,对比传统网络管理方式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让学生接触到了当前最新的网络管理技术。

3.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学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的“势”。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云计算专业努力通过粤北大数据产业联盟,积极牵头合作多家龙头企业,打造和完善“校中园,园中校”运行机制,利用区域政策和产业优势,打破“校热企冷”困局,让企业和工程师尝到合作带来的利好,愿意主动参与工学一体化课程的规划、编写、更新和评价过程。

(二)工学一体化应该“有所作为”成长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改革应该有所作为,这一观点强调了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目标导向性。在这种模式下,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以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计划来推动工学一体化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工学一体化的实施需要制定清晰的长远规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应该与区域新质产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匹配、相适应。

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将广东省和韶关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作为己任,立足区域大数据产业,并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实现新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可持续供给的目标。

2.要能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在工学一体化改革中,技工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区域新质产业发展规划,主动满足企业对“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目前,广东正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扶持粤东、粤西、粤北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云计算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主动寻求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联合电子商务专业,与韶关强镇富村助农产品展销会中参展企业建立合作,提供直播云平台的搭建和托管服务,共同开发云计算应用需求。企业也积极参与学生实习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当地政府也提供了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校政行企”协同,多方合力,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推动产业数字升级,服务区域数字经济贡献力量。

3.需要强化对实施过程的评估和反馈

技工院校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控机制,与社会机构和企业合作,定期对工学一体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业情况、企业满意度等信息,及时调整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经常通过就业服务部门,建立校友跟踪服务平台,对校友及所在单位进行回访调研,评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效能和质量。有位在广州字节跳动公司担任运维岗的优秀毕业生,就经常反馈专业在工学一体化改革中,应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应聘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

4.做到不断创新和改进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技术手段和实践形式。技工院校应该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跟踪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工学一体化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闫志利,王淑慧.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7).

[2]罗剑.“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职教论坛,2016(18).

[3]刘辛夷,李建春,刘春朝,等.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就业形态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5).

(作者:李俊,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高级讲师;曲璐,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