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数字化“深水区”后的数字化蓝图

2024-10-22周宏骐

商业评论 2024年10期

安踏集团是一个在数字化上积极进取的企业,从2019年导入数字化战略1.0,提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用数字化重构人货场,再到2023年积极推进数字化战略2.0。而2.0战略中处处出现数字化“深水区”,也就是看到了明确的业务痛点,却因许多客观原因,难以在数字化上解决,与此同时,新的AI技术不断出现,需要团队积极学习新的技术与业务实现融合。

原有的业务痛点尚未完全解决,同时又必须探索如何用好新的AI技术去降本增效,这提高了构建数字化战略蓝图的复杂度。基于安踏集团数字化实践,我们探索在“深水区”需要打通哪些数据,引进哪些技术,改造哪些业务流程,可能在哪些业务场景下实现数字化融入业务场景(数业融合),尝试构建出下一阶段数字化建设的战略蓝图。

我们发现深水区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我们之前研究过的许多企业所面临的,有着极其相似的共性。

数字化战略规划过程中,各个板块的需求与数业融合期望,就像一个拼积木的过程,更像是从一棵棵树逐渐看到整个林子,从一个个业务场景,到场景与场景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衔接与交互,拼起来成为下阶段数字化战略的全盘图景。

问了很多安踏的同行,都说安踏懂生意,会经营,有弹性,出效益。我们归因亮丽成绩的贡献来源时,尝试把机制设置(管理方式)上的贡献,比如首单、追单、补单的设置逻辑,柔性快反,库存降解体系,库销比等剥离出来,仅看数字化战略与建设到底给集团的成绩带来多大的贡献?未来的数字化战略与建设又能为集团增添怎样的亮丽成绩呢?

本篇点评尝试在调研安踏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在数字化建设上表现优秀的企业,来探讨数字化战略蓝图规划及建设上的行业共性问题,并设置了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 大部分品牌及零售企业做数字化是为了什么目标?

● 通过数字化形成了什么竞争力?

● 通过数字化与业务的相互促进,形成了哪些商业模式上的变革?

● 数字化“深水区”有哪些难以解决的共性痛点?

● 通过数字化需要形成哪些数据产品的管理工具?

● 更进一步的数字化蓝图包含了什么?

大部分品牌及零售企业做数字化是为了什么目标?

面对市场(消费人群及需求结构)和竞争(竞争倒逼创新)变化,积极进取的品牌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会制定战略来引领进化,尤其是围绕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价值链上的价值经营能力。

当下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是构建数字化时代的竞争优势。数字化战略通过用好数字化工具及思维,去进化公司的经营方式(业务模式),或加强现代数字化能力对业务的支撑和驱动。

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数字化战略围绕在以下几个目标。总体而言,短期重在提升效率,长期重在提升经营壁垒。

-用户(人):

● 从源头开始,在不同周期与场景下,动态识别需求趋势。

● 洞察、预测并掌握不同人群包的差异化需求。

● 针对每种人群包,做精准触达与互动,并通过互动反馈推动商品升级。

● 实现从用户转为会员(依据业务属性定义轻会员/重会员),推动会员的长期LTV(终身价值)运营。

-产品(货):

● 现有的品类,通过研发或内容增值、IP赋能,实现微创新增长。

● 开发爆品级的新品类,并做好数字化开发、试销、内容推广。

● 抓取全网用户互动数据,实现数据拉通及回流,精准计算新品市场导入各阶段的ROI。

-渠道(场):

● 交互场:从线上大打广告、线下铺货,到做好OMO融合的种草及拔草。

● 转化场:新渠道不断出现(例如到家即时零售场景/海外购),掌握新渠道带来的机会,同时治理与平衡价格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 转化场:从传统的线下批发与大电商结合模式,向全渠道DTC迈进。

● 转化场:实现导购服务升级,以及公私域的立体联动。

-供应链(端到端):

● 探究最适化的供应链模式,形成模式性牵引。

● 优化库存与物流,升级销售到快速履约效能。

-总部(大脑):

● 从最早切入也最熟悉的营销与供应链数字化,推进到整体业务结构(包含结构内各组成部分间的交互)的数字化。

● 实现资金周转周期/产品周转率的优化。

●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

数字化形成了什么竞争力?

在本案例中,从用户洞察、商品研发、生产供应,精准触达到会员营销、全域零售、总部的智能化管理的整条业务价值链上,安踏的整体数字化发展处于行业领先。

在商品研发上,通过PLM建设,做到商品企划、设计开发的在线化和协同,大大缩短了整个研发周期。在触达用户上,斐乐已经开始采用算法模型,通过灵活的AB测试和数据回流,使营销转化率大幅提升。而且,还开发了“安诊无忧”移动端工具,赋能1万多家线下门店,对单店、单个销售人员、单SKU的异常情况,做到定位问题、推送待办、事项办理的闭环。在智能化管理上。总部也启用了生意预测模型,准确率已经超过了过去人工经验测算。

通过数字化形成了哪些商业模式上的变革?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不断看到,因数字化技术融入企业业务场景而产生量变后,逐步融入多个业务场景,最终产生整体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的质变。数字化成为了商业模式变革的助推器。例如,东鹏饮料通过五码合一,一头沉淀终端消费者,另一头沉淀零售终端小店店主,在不改变原有传统渠道交易结构的情况下,创造出了DTC的直接连接、推广及用户运营模式。

安踏进行DTC模式变革,通过加强直营业务、补齐线上渠道、缩短交易链条,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连接和互动,降低渠道成本,同时增强用户黏性。我们可以看到,安踏的DTC与数字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因为数字化技术让DTC模式得以实现,另一方面,DTC带来的效益促使应用更多的数字化技术来进一步提升DTC效率。

此外,在消费逐渐朝向线上复购的趋势中,另一种逐渐出现的商业模式是销售在网(官网及线上私域),体验在店。零售企业就要加强数字化技术,让这种新的模式得以丝滑运营,并且不断提升效益。

数字化“深水区”有哪些难以解决的共性痛点?

-用户(人):

● 大部分企业第一个共性痛点,就是源头的消费者(用户)数字化画像难以达成,因为难以收集内容与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更谈不上数据打通与归一。标签与画像要清晰,除了要有基础的消费者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拿到每个平台上消费者喜欢什么、搜什么、看什么的行为数据。

● 在有了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精准分类与分层,再进一步区分会员、付费会员与社群运营,并且形成算法沉淀。

● 触达不精准造成成本高,也一直难以解决。要对种草、拔草形成算法追踪。

● 针对每种人群包,要制作精准、有情绪价值的互动内容。

● 给人推品(内容),给品推人,要形成一套算法机制。

● 全域会员体系尚未打通。对于是谁、在哪、如何触达与激活,要做到线下实体店及线上各种平台横向打通,才有经营复购率和LTV的基础。

● 会员运营(DTC+CRM用户标签+算法沉淀)做到数字化进化,包含每家店的用户与社群分类、会员分层与福利设置等,制定动态目标,并落实到店员的运营层面。

● 会员运营转变为基于“活动内容”形成线上强(高频)连接,线下强活动,才能沉淀数据,如参加篮球班或网球班。

● 用数字化方式看竞品人群,看哪些客群被哪些竞品抢走。

-产品(货):

● 在商品数字化(商品数据库弱)基础上,还难以做到人货标签打通,以及人货匹配。

● 在商品企划上,导入商品(消费流行趋势)数字化预测看板,由追随趋势转变为超前掌握流行关键词,提高踩中爆款的概率。

● 在销售企划上,建立数据产品(算法与建模),掌握单品销售生命周期。

● 在销售运营上,建立“组货模型”的数据产品,通过店群标签(店铺级别的货架容量、店效、城市级别、气候带、库容等标签)与商品标签打通,实现每种店铺与货品的精准组货匹配。同时,针对补单搭建预测模型。

● 新产品打爆率低,通过内容监测,用户互动与反馈,与用户共创出新产品。

-渠道(场):

● 探索数字化驱动重塑渠道,找到更短、更有效率的渠道,如线上私域下单,商场小库出货,本地生活送到家。

● 探索VR+线上虚拟导购+线下实体导购,形成新的立体购物业态。

● 智能导购系统升级:辅助单店、单SKU、导购,追踪待办事项,确保效率提升。

● 实现导购的数智化服务(导入关系与情绪价值管理),制定赋能导购内容运营的管理机制,运营与吸引用户回流,并做到交叉推流,如成人店铺给儿童店铺推流,通过数字化方式给导购实时激励。

● 从靠人的洞察,到靠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加上数据产品,找出未来趋势机会,开设新的子品牌(和门店),并在这些新品牌中做到更好的货场匹配,也就是从经营大众品牌到通过DTC经营精众品牌。

-供应链(端到端):

● 难以通过精准的前端需求预测去优化库存。

● 线上线下一盘货,库存与货权整合管理,实现零售运营效率精细化。

● 商品供应波段化、更敏捷,降低渠道库存。

● 门店精准配货。

-总部(大脑):

● 数字化融入业务场景,实现数业融合。

● 避免你(数字化团队)要他(业务)用他不用,他(业务)要你做你(数字化团队)做不到。

● 在数字化投入上,要倾斜于“营”(提升消费者导向),包括会员洞察、数字化精准内容生产、管理活动推广、明星及KOC的系统(留存合作痕迹与效率评估)。要在消费者导向与财务干预之间实现平衡。

● 为经营成长,建设数智化趋势预测的数据产品,监测新人群、新品牌、新店态,以及这些新店态的店货匹配。

● 在组织上,让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形成共生型组织,探索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

● 从人群包到商品企划、商品开发与管理(线上与线下的价格管控)、销售运营(上市节奏/轮转/售罄/调转配/折扣/换新)、店效管理(门店标签与预期效率)、订单审核、生产供应链及物流,缺乏结构化的数据打通,在大多数环节上缺乏数据产品去总结、解读、交互、决策、自动业务操作,并返回结果,形成闭环。

● 总部的数据工具(智能大脑)建设,协助经营团队做决策,辅助部门做决策。

通过数字化需要形成哪些数据产品的管理工具?

细数进入数字化“深水区”后那些难以解决的共性痛点时,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不仅缺乏结构化的数据打通,在大多数关键业务环节上也缺乏数据产品,甚至缺乏对数据产品的基础认识。此外,在数字化团队中,更缺少理解并能够建设数据产品的“数据产品人才”与“业务专家”(精通业务逻辑与管理逻辑),这两类人携手并进才能建设好数据产品。

所谓数据产品,是指基于企业已形成的结构化数据资产,并围绕业务场景去定制化开发的系统,具有强应用属性。数据产品就像是大脑,内置策略及模型(公式及算法,会随着运营数据的输入,实现总结、解读、交互、决策、业务操作,并返回结果。

更进一步的数字化蓝图包含了什么?

在横向对比了许多正在规划下一阶段数字化战略蓝图的企业后,我们相信在数字化“深水区”,企业更需要一个“操作层面”的数字化战略蓝图,去引领下一步聚焦做什么。我把大部分企业的共性痛点与想采取的行动做了整理后,画出了以下框架供参考。

这是一个并行建设而非串行建设的“数智化”系统工程,图的下方是人货场及供应链的数智化子系统工程,上方是总部大脑的数智化系统工程。这是个一体化打造的系统工程,及实时结构升级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四个操作层面的子目标。

● 持续夯实数据打通,形成“人-货“精准匹配、“人-场”精准匹配,以及“货-场”精准匹配。

● 围绕人货场,各自列出优先排序的数智化“深水区”子目标。

● 围绕人货场,分别建设数据产品。

● 总部大脑围绕数业融合,建设组织与人才,促进数智化融入业务场景,并积极推动价值链各环节建设数据产品,形成总结、解读、交互、决策、业务操作并返回结果的闭环。

以鞋服品牌最想升级的数据产品——配货(铺货与补货)系统为例

通过数据产品不断优化修正,甚至借助AI自我学习,最终在每家门店做到80%自动配货,20%人工配货,一直是鞋服企业希望实现的场景。许多企业虽然建设了标准化和数字化的配货系统(数据产品),却仍未达到智能化水平。

要做的第一步是建设结构化的数据资产。首先,进行商场定位,做到顶特高(顶级渠道、特级渠道和高级渠道)的描述标准化和分布化。接着是门店定位(如ABCD店类/每种店类下再分级),每种店设置标签结构,这些标签标准化、具象化,考量维度(因素)可以包括城市级别、商圈、商场体量、店效、渠道匹配度、客群匹配度等。门店定位之外,还有商品企划,包含品牌线、相应的产品结构定位(系列与子系列、基础版型等),最后把商品从粗颗粒到细颗粒(一级类目到三级类目的各方面维度)都打上标签。

有了这些结构化的基础数据资产,就可以建设配货系统的数据产品,它具有建模、计算和自动配货的逻辑。从业务逻辑来看,门店配货分为两条线进行配置。

第一条是铺新货逻辑。每家店铺根据自己的生意体量与需求,有自己的标准模板(内含一组基础参数)。比如,按照产品子系列分配店内板墙,相当于将产品与空间按照子系列进行匹配。同时,每个门店根据数据积累得出尺码宽度(最大尺码数Max与最低尺码),铺货系统会根据店效确定配置几个码,每个码配置几件货品,不再需要人工操作。此外,铺新货是浅铺快补逻辑,不是一次性把一季货品都配到门店,而是先卖再补,新配货比例可能较少,在20%到30%之间,然后根据销售状况随时补货。

第二条是补货逻辑。一般有3个关键参数,一是频率(一周补几次),二是标准库存量(分布的曲线),三是物流周期,即从大仓配送到每个门店的时间。补货系统若知道大仓剩余500件货品,就会以商品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找到让货品流动最合理的逻辑,依据逻辑优先配给谁,底层逻辑是建立一套依据店的销售效率得出的算法公式。

结合着数字化融入这个业务场景,以一周单补为例,通常周一会有一次补货,而且基本上是一部分新货一部分补货。以一周两补为例,周一和周四到货。如果物流周期是2天,前一个周六就要开始给店配货,那么前一个周五晚上门店日结完毕后,提交数据给配货系统,系统会根据门店现有的仓库存量以及大仓里剩余的货量,根据各个尺码和件数匹配门店的情况,自动生成这家门店的新货和补货单。例如,门店卖了3件A货品,大仓也有门店所需的缺货,物流周期是2天,系统判断没有比这家门店销售A货品更优秀的店铺,就会优先把A货品补到这家门店。最后,新货和补货单生成后,大仓工人开始拣货出仓,周一到门店。

数据产品可以计算出全盘生意线上线下的店数与需求、规划的商品结构及起始件数,需要花费的资金,以及依靠百分比对应可采购的货物数量。并且时刻从生意结构上分析,若某件卫衣需要完成5万件,这5万件的新品依据门店参数铺到哪些店,铺货率是20%、30%还是50%,从规划源头与销售节奏预测,剩余库存按照补货的算法逻辑进行,机器自动配货始终有序运转。

此外,配货智能化系统在补货的背后,会自动寻找供应商下单,计算下单周期和补货时间。如果生产周期无法及时跟上,系统会在大仓里配备其他货品让门店撑一段时间。

这就意味着整个滚动过程非常有效率,在全盘生意结构上形成了固定的标准和清晰的结构性算法逻辑。目前,大部分品牌还依靠人为判断,对个人经验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人员流动频繁,或者新人效率低,就会出现错误。

接下来深化数据产品,就要进行大仓以及云仓的重规划,如果仍旧用传统经营方式,一个大区一盘货一个实体仓,全国有N个大区,就要有一个大仓N个实体仓(有的还为电商设置专门实体仓),每个大区有几个配货员,如果运气好,配货员经验丰富就能赚钱,如果配货员水平不够,就会亏钱。重新规划仓储体系,把数字化配货数据产品融合到仓储业务场景中,就能在现有效率上起到更大的提升。

在当前大数据AI智能的环境下,数据产品若再加上AI智能,不断打磨,大脑算法就有可能自学习,自迭代,提升的想象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