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4-10-22王翩然张久珍陈飞张颖孟凡
[摘 要] 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综合学术研究论文、出版规范、学术图书评奖细则、专家访谈等资料,构建了包含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和传播五个一级指标的综合性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指标下,细分思想性、前沿性、价值性等11个二级指标;“编校”指标下,细分封面编校、正文编校、辅文编校3个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下,细分装帧设计、印刷设计、版式设计3个二级指标;“印制”指标下,细分印刷质量、制作形式两个二级指标;“传播”指标下,细分政策贡献、大众传播、学术影响、经济价值4个指标。
[关键词] 学术图书 出版评价 学术出版 评价指标体系 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5-0038-09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Book Pu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Social Sciences
Wang Pianran Zhang Jiuzhen Chen Fei Zhang Ying Meng F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thematic analysis to integrate data from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publishing standards, academic book award criteria,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cademic books. This system comprises five primary indicators: content, editing, design, printing and dissemination. Under the “content” indicator, 11 secondary indicators are delineated, including intellectual rigor, innovation and value, et al. The “editing” indica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ondary indicators: cover editing, main text editing, and supplementary text editing. The “design” indicator is further refined into three secondary indicators: binding design, printing design and layout design. The “printing” indicator includes two secondary indicators: printing quality and production format. The “dissemination” indicator includes four secondary indicators: policy impact, public dissemination, academic influence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 Academic books Publishing evaluation Academic pu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matic analysis
1 引 言
学术图书是内容涉及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1]。学术图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2],是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某一研究领域、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文献资源。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3],对社会科学领域包含学术图书在内的学术成果评价目标提出了要求。
学术图书评价始终是学术界和出版领域研究人员关注和推进的重点议题。学术图书评价可以揭示知识贡献与价值[4]、促进学术图书出版质量的提升[5][6]、为图书馆馆藏等资源建设提供依据[7],完善科研评价体系[8]、支持决策[9][10]等。此外,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具有非定量化和非公式化的特征,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时滞,其价值实现具有内隐性,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难度很大[11]。可以说,构建一个以优秀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术图书的整体质量,对社会科学和出版实践的长期繁荣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图书评价的常见思路中,评价焦点往往集中于学术图书作为作品的各方面质量,或以传播后的影响力表现推测其质量。虽然这些评价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出版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的需求,但却没有明确指向出版过程,导致评价对于出版质量提升的“指挥棒”作用弱化,以至于出版过程中诸多关键环节质量管理标准不明,学术出版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学术图书的出版并非是研究成果载体上的简单转换,而是包含了对学术成果的筛选、整理、编校、推广等一系列复杂环节。上述环节相互嵌合,共同塑造了学术图书的最终面貌,并决定了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学术图书的价值实现和影响力扩散。
鉴于此,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与出版活动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评价体系。该体系旨在深入揭示在出版过程中对学术图书质量起到关键控制作用的要素及标准,为出版社提供一个全面提升学术出版质量的参考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评价标准与指标
评价研究人员的评价标准与指标构建思路可以归纳为二:一是全面评价学术图书形式、内容、影响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二是侧重以学术图书的影响来衡量学术图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认可度和传播度的影响力评价。
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以学术图书的出版流程为引,全面关注学术图书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叶继元在其学术专著“全评价”体系中提出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三种评价标准[12][13]。形式评价关注知识的外部特征,反映学术专著的影响力、知名度、产出量等方面的信息,通过量化指标反映评价结果,如发表论著数、被引用数、被文摘量、获奖数、发表字数、获专利数、发表成果的级别、院士和教授人数等;内容评价关注学术专著的知识本身特征,通过对专著的学术质量、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研究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提供关于学术专著的学术贡献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效用评价关注评价客体随实践、时间、历史等发挥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如实际应用情况、引用情况、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等。
蒋颖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的图书全过程评价”,以图书出版为界限,将评价分为出版前评价和出版后评价,其中出版前评价重点评价学术质量,出版后评价重点评价学术图书的影响力,同时也有书评、评奖等基于同行的学术评价[14]。
张艳丽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指标应包括核心性指标、基础性指标、结果性指标。核心性指标是与内容质量相关的指标,包括选题质量、创新性、科学性、前沿性、结构布局、学术价值等。基础性指标是技术规范性方面的指标,包括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结果性指标是影响力指标,主要包括书评、引用率、馆藏率、借阅量、获奖情况、重印率、销量等[15]。
此外,借鉴国外基于引文分析的学术图书评价,国内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内在质量、形式质量、社会影响、服务性质量、图书信息五个方面[16]。还有研究者提出意识形态、科研诚信、编校质量、咨政性等评价方面[17][18]。
整体来看,这些评价方法围绕图书的出版流程构建,认可学术图书的质量与出版活动有关,能够对学术图书在出版各环节的质量进行回溯性评估。不过,它们并没有充分强调出版活动对学术图书价值的增加作用,其评价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对学术图书作品本身。
影响力评价。有关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包括使用传统计量指标和替代计量指标两种评价指标[19]。
传统计量指标主要如“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包括引用、基金与奖励、网络书评、图书利用4个维度,共27个指标[20],较为全面地应用了传统计量指标的维度与指标。此外,还有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影响力研究[21]、整合多平台图书评论数据综合性评价图书影响力研究[22]、基于图书馆收藏指数的影响力研究[23]等。
随着替代计量数据建设的日臻完善,替代计量在学术图书影响力方面的研究也愈发繁荣。替代计量与传统计量方法互为补充[24]。相较于引文评价的滞后性,替代计量指标对近期出版的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更具优势[25]。李明等人按照学术图书在线影响力产生过程的递进分为阅前查询、阅读意向、阅读使用、评价反馈4个层次构建基于替代计量指标的学术图书评价指标框架,以体现学术图书影响力产生从传播、获取到利用、反馈逐步深入的完整过程[26]。由于数据具有较高的可获得性,多位研究者采用替代计量指标对学术图书影响力开展了实证研究。相关的数据平台与工具包括 Plum Analytics、 Bookmetrix等[27]。
Plum Analytics包括引用、使用、获取、提及、社交媒体、评分6个指标。Bookmetrix主要包括被引次数、在线提及、读者数、评论数和下载量5个指标。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替代计量指标揭示学术图书影响力特征,如识别具有突出特点的学术图书[28]、揭示不同学科领域学术图书的Bookmetrix指标相关性[29][30]等。
还有研究者探索综合传统计量与替代计量两种计量方法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共同评价的指标体系[31][32][33]。周春雷等提出从形式和内容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形式层面可以通过文献计量、替代计量方法评价;内容层面采用引用内容评价、图书内容综合评价指标评价[34]。亦有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引文频率、引文相关内容等多层次的引文信息来评估图书的学术影响[35]。
影响力评价通常关注学术图书在学术界和更广泛领域的影响力。这些评价可以直接反映学术图书的传播和认可程度,也能够间接反映出版全流程中的发行与推广工作效果。
2.2 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孙蓉应用“全评价”体系框架实施了菊花主题图书的评价,以案例形式展示了“全评价”体系的操作方案,包括首先咨询专家确定选用的形式、内容、现实效用三方面的指标,后使用问卷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36]。
张艳丽针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皮书的评价进行了评价指标及方法的梳理和探索。她指出,对于皮书内容评价经历了三阶段演变,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一般性评价,到针对皮书的特点开始差异化评价,再到引入文献计量指标,皮书内容评价的指标也随之改变。当前的评价中,结合皮书所涉领域的特点,在指标设置时也有所差异。此外,结合皮书时效性的特点,使用下载量代替引文作为皮书的计量指标[37]。
对于影响力方面的研究,研究人员目前多采用综合传统计量指标和替代计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制定。金洁琴等人以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图书为案例,构建了包含图书被引次数、图书馆藏量、图书书评量、图书作者影响力、微信微博数据、网上书城评论等包含传统计量和替代计量指标的6个指标的学术影响力指标和社会影响力指标等[38]。宋晓灿和肖超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为案例,选取读秀馆藏数据、WorldCat 馆藏数据、豆瓣评分、豆瓣热度、豆瓣评论、中国知网收录书评、论文他引、图书引用8个指标[39]。
上述研究提示我们,构建和应用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时,必须细致考虑评价对象的独特属性及其所在领域的具体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特定领域的具体特性进行调整和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仅是第一步,其后的定制化和领域化实施才是确保评价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的评价实践需求开展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的编码工作,以期获得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的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主题分析包括6个阶段,包括:(1)熟悉数据:在脑海中形成想法或初步的编码;(2)形成初始编码:这一阶段可以是数据驱动,也可以是理论驱动;(3)搜索主题:对编码进行整理和归纳,生成候选主题、子主题等潜在主题;(4)审视主题:这一步骤分为两个层次,首先,需要在编码数据抽取的层面审视每个主题,查看所有编码的提炼是否形成了连贯的模式,之后,考虑单个主题与数据集的有效性,判断候选主题形成的图谱能否准确反映整个数据集中的意义;(5)定义和命名主题:将主题内的数据组织成内部一致的叙述,并定义和命名主题;(6)撰写报告:讲述数据的故事[40]。
主题分析的编码可以采用归纳式的数据驱动编码方案,也可以采用演绎式的理论驱动编码方案。根据本研究的需求与相关研究梳理,我们意图避免产生先入为主的评价机制及指标体系架构。因此,本研究采用归纳式的数据驱动编码方案,通过文献、实践、专家访谈三方面的数据共同形成学术图书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主题分析并未提供操作性的归纳式编码步骤,且主题分析在编码方式上与扎根理论较为相似[41],因此,我们采用扎根理论中较为成熟的三级编码技术指导开展归纳式的编码过程。
3.2 资料搜集
文献、出版规范、奖项。本文广泛搜集关于学术图书评价的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包括中英文学术论文、学术图书出版规范、国内外图书奖项评选标准等作为构建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本文共筛选出综合性学术图书评价论文14篇。同时,笔者检索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12项“学术出版规范”。根据研究需求,我们重点整理了《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出版流程管理》(标准号:CY/T 172—2019)[42]和《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版式》(标准号:CY/T 120—2015)[43]。此外,还包括期刊与图书出版的通行标准与全面要求,包括《书刊印刷通用设计规范》(标准号:CY/T 200—2019)[44]。以上17项材料共同作为学术图书评价指标的文献来源。
mpXcazTv+yxTah5cMe6CY5HNllmaaZ7oDOxTiZ9CwMk=考虑到学术图书评价体系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为更全面地评估学术图书的质量,除了梳理学术论文内的评价研究外,笔者还搜集了国际权威机构关于学术图书的奖项评选标准作为重要参考,包括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的“专业与学术卓越奖(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Awards for Professional and Scholarly Excellence)”,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的“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s)”,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的 “出版创新奖”“学术出版贡献奖”四个能够获取评奖细则的学术图书奖项。
专家访谈。除了已出版的文献与已形成评奖实践的标准外,本文还采用访谈的方式,对从事学术图书评价的资深专家学者与出版实践者进行访谈,搜集他们对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学术图书评价制度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从专家视角完善该评价指标体系、给出评价制度建议。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如下:(1)您或您所在的机构认为高质量的学术图书应该具备哪些特征?(2)学术图书评价的实施与出版流程是否有关联? (3)从编辑和出版层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来提高图书的学术质量?(4)您或您所在的机构如何实施学术图书评价?重点环节有哪些?
访谈提纲由较为宽泛的主要问题作为主线串起访谈逻辑,以获得有关学术图书评价基础性的专家共识。同时,在主要问题下设置了一些追踪问题,用于细化主要问题。
访谈首先面向学界专家,于2023年10月举行,接受访谈的4位专家为长期从事学术成果评价的研究者。根据专家的意愿,3位专家采取线上的一对一深度访谈,1位专家为线下一对一深度访谈,共11位业界专家参与访谈,受访细节如表1所示。
根据文献中提及的与评奖实践中可获取的评价指标与标准,结合专家访谈转录的文本资料,笔者汇总和归纳了现有研究、实践、访谈中的所有文本,形成待分析的原始资料。
3.3 数据分析
形成初始编码。本研究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初始编码,两位编码人员遵循事先制定的编码规范,独立进行开放编码工作。为保证开放编码的准确性,对开放编码中两名编码人员各自完成的编码结果进行评分者间信度分析。计算公式采用霍斯提(Holsti)公式[45],根据两位编码者的平均相互同意度计算获得。初始提炼出的涉评价指标文本片段一致性为84.14%,评分者间信度为0.91,说明编码人员之间达成了高度一致,编码人员的最初编码结果已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两名编码人员彼此比较、讨论,对评价指标文本的提取内容达成一致。最终从文献中提取评价指标230条、从学术图书出版奖项中提取评价指标21条、从专家访谈中提取评价指标169条,共计420项学术图书出版评价相关文本片段,形成初始概念。
范畴化与命名。两名编码人员独立对420项初始概念文本片段进行第二轮编码。此轮编码的目的是对第一轮开放编码结果的进一步归纳,挖掘与比较各个范畴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范畴化的主题,并对主题命名。
经过多轮讨论、比较和修正,两名编码员达成一致意见,确定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的5个主题概念范畴,并进行命名。评分者间信度在编校、设计、传播维度上均超过0.9,内容和印制维度接近0.9,表明编码人员之间对本次编码结果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 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
4.1 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制定
根据对资料的主题分析,我们最终归纳出5个具有清晰范畴又能全面覆盖出版流程的核心概念,形成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内容、编校、设计、印制、传播。每个一级指标下根据范畴内涵,划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指标内涵见表2。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文献梳理与专家意见,这些评价指标是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需要考量的要素,但并非在所有评价场景中都被普遍性地施用,而是需要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对象等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
4.2 内容指标关注学术图书的内在智力成果
内容是指学术图书承载的智力成果,是学术图书的核心。内容质量是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专家访谈、奖项评审细则、研究论文中均有提及。根据对评价实践的梳理和专家建议,我们设计内容指标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学术图书的评价。
首先,内容的思想性是社会科学领域评价的基础。思想性表现在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体现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方向。根据对相关评价实践的考察,在该指标的应用中,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体现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思想性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其次,内容所反映的学术研究应能够体现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同时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图书中的具体图文表达和数据呈现上,表达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学术图书在论述逻辑、数据资料的准确度以及信息的及时更新上有所保障。
除了上述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图书的共通标准之外,专家们还强调了需要能够根据评价目标灵活调整施用的指标。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各学科的学术图书评选中,可以侧重于专业度的比较;而在综合性的学术图书评价中,可以侧重于通用性指标。此外,不同类型的学术出版物在评价时也需要关注不同的指标。以教材为例,其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呈现,还需评估所含理论和资料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设计了专业性、通用性和权威性等指标,并在实施评价时,根据评价目标通过权重分配等方式进行灵活调整。这些指标的设置旨在推进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同时确保了指标设计中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评价场景和需求。
通过综合性设计,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术图书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中的作用,还能够适应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学科领域和出版物类型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3 编校指标关注封面、正文、辅文的编校质量
编校是以出版为目标,由编辑主导的对内容进行优化的出版活动。编校指标确保图书在形式上达到学术出版的标准。在文献和专家访谈中,编校虽然常被提及,但缺乏细化的执行标准。因此,本文依据《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版式》(CY/T 120-2015)标准,对编校指标进行了二级指标设计。根据标准,图书版式结构包括封面、正文、辅文,这些版式结构的编校工作应遵循行业标准,确保图书从形式到内容的高质量。
4.4 设计指标关注装帧、印刷、版式的效果
设计是对图书形态和视觉呈现的精心规划。设计指标关注学术图书的艺术美和视觉传达效果。在设计指标的构建中,综合了“印制外观应有艺术性”的专家建议和《书刊印刷通用设计规范》(CY/T 200-2019)的具体要求,旨在通过这些指标提升学术图书的设计质量,传递学术图书的内涵,增强图书的传播度和认可度。
4.5 印制指标关注印刷质量与制作形式
印制是对编辑设计过的图书内容与装帧进行批量复制,形成出版物的出版过程。印制指标关注学术图书呈现在载体上的工艺和质量,同时也关注学术内容在不同载体形态上的呈现及适配性。根据对文献中指标与相关标准的梳理,特别是《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出版流程管理》(CY/T 172-2019)的指导,印制质量包括印刷工艺和装订质量。印制是学术图书从作品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联到图书的最终呈现效果。此外,随着出版技术的持续革新,学术图书的出版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新型出版形态为学术成果的呈现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渠道。因此,在印制指标的设置上,本文不仅关注传统出版形态中印刷和装订的质量,也考虑了新型出版形态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这两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术图书在物质形态上的表现。
4.6 传播指标关注图书对政策、大众、学术、经济的影响
传播是学术图书出版后,通过发行过程传递到受众方面并产生效果的活动。传播指标关注学术图书在不同受众群体中取得的影响力和效果,是衡量学术图书内容价值的间接指标。根据学术成果传播途径,本文总结了政府、公众、学术领域、经济领域的传播、认可与贡献标准,以衡量图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在学术界的传播与认可程度,以及图书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价值。
5 总 结
本文提出学术图书的评价对象不应仅仅针对学术图书作品自身,而应关注学术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出版过程作为抓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术图书的价值,也可以真实反映出版环节的质量控制情况,为提升学术出版质量提供改进方向与参考依据。
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仅仅是评价的第一步。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根据特定领域的具体特性进行调整和应用。其后结合具体施用领域的指标细化和操作化实施才是确保评价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图书出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笔者期望能够促进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持续进步,同时与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同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注 释
[1]叶继元.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 42(1): 21-29
[2][8][17]王文军. 新时代中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践[J]. 现代出版, 2020: 39-44+38
[3]新华社.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授权发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2024-04-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5/18/c_1118891128_4.htm
[4][31][34]周春雷, 陈艳云, 袁扬. 刍议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之现状、问题及对策[J]. 现代情报, 2019, 39(1): 161-168
[5][9]叶继元. 《中文图书引文索引·人文社会科学》示范数据库研制过程、意义及其启示[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 31(1): 48-53
[6]张志强, 尹召凯. 中国学术图书评价:主要问题、策略审视与议题共识[J]. 现代出版, 2020: 16-22
[7]White H D, Boell S K, Yu H, et al. Libcitations:A measure for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book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0(6): 1083-1096
[10]任红娟. 我国图书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知识, 2016: 22-29
[11]王兰敬, 叶继元.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4: 82-87
[12]叶继元.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13]叶继元.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再探讨[J]. 现代出版, 2020: 35-43
[14]蒋颖. 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与突破:基于图书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2: 133-144+158
[15]张艳丽.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18: 70-73
[16]张艳丽.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评述[J]. 出版发行研究, 2015: 18-21
[18]谢曙光. 学术出版研究[M/OL].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2024-05-1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76392
[19][29]姜春林, 郭琪琴, 张光耀. 基于Bookmetrix学术图书评价指标的学科特征研究[J]. 情报杂志, 2020, 39: 193-202
[20]张玉, 潘云涛, 袁军鹏, et al. 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 69-76
[21]杨思洛, 王皓, 文庭孝. 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影响力研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 2010: 89-92
[22]章成志, 童甜甜, 周清清. 整合不同评论平台的图书综合影响力评价研究[J]. 情报学报, 2018, 37(9): 861-873
[23]Howard D, White, et al. Libcitations: A measure for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book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1083-1096
[24]Nan X, Li M, Shi J. Using altmetrics for assessing impact of highly-cited books in 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J]. Scientometrics, 2020, 122(3): 1651-1669
[25]邢欣. 学科视角下学术图书影响力的比较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 2020:44-51
[26]李明, 陈铭. 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指标分层框架探析[J]. 现代情报, 2018, 38: 106-109
[27]雷淑义, 吕先竞.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挑战及应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 133-139
[28]肖敖夏, 杨思洛. Bookmetrix指标在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J]. 图书馆论坛, 2020, 40: 79-85
[30]匡登辉. 外文学术电子图书评价研究:基于Bookmetrix的实证分析[J]. 现代情报, 2018, 38: 110-116
[32][35]Zhou Q. Assessing books’ academic impacts via integrated computation of multi-level citation information[J].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022, 40(4): 338-358
[33]张缘圆. 交流过程视域下学术图书多维评价指标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 2021
[36]孙蓉. 基于“全评价”理论下菊花图书评价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9
[37]张艳丽, 蔡继辉. 学术图书评价实证研究:以应用性研究成果皮书内容评价为例[J]. 出版广角, 2016: 36-38
[38]金洁琴, 冯婷婷.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3, 46: 166-173
[39]宋晓灿,肖超. 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研究: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为例[J]. 情报探索,2021(4):14-21
[40][41]Braun V, 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6, 3(2): 77-101
[42]王齐, 蒋冶平, 袁亚春, 等. 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出版流程管理: CY/T 172—2019[S/OL]. [2024-04-29]. https://www. nppa.gov.cn/xxgk/fdzdgknr/hybz/202210/t20221004_445181.html
[43]王岳, 谢仁友, 惠凌峰, 等. 学术出版规范 图书版式: CY/T 120-2015[S/OL]. [2024-04-29]. https://std.samr.gov.cn/hb/search/stdHBDetailed?id=8B1827F22626BB19E05397BE0A0AB44A
[44]陈琪莎, 王利婕, 陈广学. 书刊印刷通用设计规范: CY/T 200—2019[S/OL]. [2024-04-29]. 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hybz/202210/t20221004_445181.html
[45]Holsti O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cations, 1969:138-141
(收稿日期:2024-05-22;修回日期:2024-08-17)